回覆列表
  • 1 # 一壺老酒話春秋

    刻字的器型,以碗和盤子為多,當時,社會狀況不象現在這麼富有,如果家裡來客人多了,裝菜的碗和盤子就不夠了,所以,鄰里之間,經常借用。因為樣式幾乎樣同,所以借和還時經常出現送錯的情況。所以,主人會在盤子和碗上刻上記號,以示區別。刻的字,以姓氏和姓名為常見。

  • 2 # 醉語老湯

    從古至今,民間在碗碟類實用瓷器上刻字的風俗,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結束。

    即便是當年的一些大戶人家,所購買的高檔瓷碗碟等,都普遍殘存有被刻記留下來的痕跡。無奈呀!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在於那個貧窮的歷史,老百姓怕被租借遺失,便於辯認清理。

    還記得當年的民間,若遇有紅白喜事,主人家一般都會要花錢,去向專門從事碗碟酒杯湯匙租賃的商人租借。

    久而久之,老百姓購買碗具後,也多有請人刻記留下自己家的印跡。

    習慣成自然,歷史寫必然。

    殘跡餘痕下的無奈,同時也正好印證了華夏苦難蒼桑的發展歷程。

    今天的我們已經和平富裕,再也不需用去做這些擔心碗具遺失的鎖碎之事了。但是,承前啟後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共同努力才是根本。

  • 3 # 一介須翁

    在瓷器上打(寫)上字本來是一種款識,比如自明代的永樂官窯在瓷器的底部寫上款識,後來的清代官窯也都有款識。老百姓是透過你說的用銳器打上字,這樣的款識來認識自己所用的瓷器。宋代的汝窯瓷器是皇帝(皇家)所用的瓷器,本來沒有款識,宋徽宗自己所用的汝窯瓷器就叫玉工刻上款識,以識別自己所用,叫做‘’御用"。如下圖:【北宋】汝窯瓷器,宋徽宗御用瓷器

  • 4 # 探微札記

    是為了區分,比如以前有的地區需要擺一些宴席,自己家的又不夠,就去鄰居家借之類的。

    還有一些有條件的大戶是區分用途

  • 5 # 天陽說瓷

    您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這種在瓷器上刻字的現象在古代是比較多的。

    瓷器燒成以後,在使用的過程中,主人覺著有必要在上面做一些標記或寫一些文字。都統稱為後刻款,官家和民間都有此舉。這種現象從宋代就有。比如奉華二字就是奉華殿的標記。還有在上面刻上紀年款的,比如"洪武壬戌立"。乾隆皇帝尤其喜歡在他的藏品的後面刻上詩文和紀年。民間百姓也有拿一些盤碗刻上死者的生平身世做墓誌銘的。

    你所說的刻著一個字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寫一個吉祥字,如福、祿、壽等,也有做標記的意思。第二種情況,是寫一個家的姓或者一個人的名的一個字,以免丟失,即使丟失了也容易尋找。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經常辦一些喜喪宴會。那時的人民以為生產水平或本身的財力所限,一家不具備幾十套或者上百套餐具和茶具,所以相互借用就成為慣例,一家辦事,可能從幾家或者十幾家借來這些餐具和飲具。如果各家的餐飲具都沒有標記就很容易混淆。主人也就無法"完璧歸趙"。

  • 6 # 小和尚釋廣德

    有關瓷器上的文字,大概有以下幾種分類

    第一種用途,標註瓷器來歷

    古瓷器常見款識,以真、草、行、隸、篆多種字型題於器肩、器底、器腹等部位,與造型典雅,紋飾精美,光彩耀目的瓷品相印成趣。

    該款表示瓷器出產的年代。有序數紀年款,如“鹹平二年”、“崇禎五年監製”、“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孟春月榖旦”等;有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年”、“道光戊戌年制”等;也有隻寫朝代不寫年號的特殊紀年款如“大明年造”、“大清年造”等。

    系以所產窯之堂名署的款,官窯民窯皆用。款名有雅俗之分。雅者如“雅雨堂制”、“掛月山莊”等;俗者如“項記”、“張家窯”、“宋家”等。

    署著名瓷工的姓氏,如“張南山”即乾隆年間的制瓷名匠。還有如“莫十二”、“查小山制”等款。也有隻署一個姓的一字款,如“張”、“許”、“鄭”等。

    除姓氏款裡有一字款外,常見的還有隻署一個字的款,如“舍”、“太”、“國”、“利”、“龍”等。有的是堂名款的簡稱,有的是吉祥語簡稱。尤以元代龍泉窯一字款為多。

    係指瓷器上所題的吉祥用語,如“福如東海”、“狀元及第”、“洪福齊天”等,明清瓷品多見。

    第二種用途:廣告營銷

    民間瓷器多為實用型,其商品屬性明顯。既是商品,必然要做推銷。從長沙窯開始,瓷器上就出現了很多畫龍點睛的文字。

    此宋代磁州窯詩紋梅瓶上有“酒中曾得道,夢裡遇神仙”的廣告語,放到現在也是不錯的廣告詞。

    就是這些瓷器廣告中,竟然還有一種“王婆式”的直白廣告語。

    揚州瓊花觀附近曾出土一件瓷片。胎質粗疏,髮色灰暗,砂底,圈足根部兩面斜削平切,有洪武至永樂民窯的特徵。令人稱奇的這塊瓷片裝飾的蘭草右邊書寫了四個字———“此碗多好。”

    這樣的廣告,不知消費者能不能領情。

    北京北海附近曾出土過一塊明晚期的瓷片,底款用青花書寫兩行八字:“拿去用者,男盜女娼”。很顯然,這件瓷器是為當時祭奠死人時候用的,具有很明顯的功能性。如此畫個圈圈的“詛咒”裝飾,也使得這件很普通的瓷碗買去後很難被其他人偷去。

    以人名或者廣告語作為品牌的款識在清代中晚期比較多見,有的瓷器在蓋子上會寫上自己商鋪的資訊。北京前門地區改造時候,出土過一些小件瓷器的蓋子,上面用青花寫著:“京都前門外大柵欄西頭路北”。它意圖表達的也非常明確。經過考察,這件瓷器上所寫的地方在清代中期應該是一個藥鋪的所在。

    南宋到元左右的時期,龍泉窯有些茶盞或者碗中心會出現一些印章款識,“河濱遺範”就是其中款識之一。河濱遺範這個款識,應該是在茶盞或者古代瓷器燒製中最早出現的品牌意識。河就是黃河,範就是做瓷器的模子,“河濱遺範”表明自己的茶盞瓷器是最正宗的,是“名牌”;而“遺範”兩字和今天的“SINCE 1902”、“始於康熙多少年”作用一樣,企業文化放在這裡,焉有欺客道理?

    耀州窯磁枕舉世聞名,除了那些嬰兒、花卉紋樣的磁枕之外,還有詩文磁枕頭。

    這是一首名為《落梅風》的元曲:“愁如醉,悶似痴,悶和愁養成春睡。珠簾任誰休捲起,怕鶯花笑人憔悴。”這樣的磁枕,還給人心靈的慰藉,磁枕的詩詞和花卉,保你睡中夢魂香。

    江西高安有一隻館藏元青花高足杯,在杯子的裡面寫著:“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意思是人活百年,每天飲酒也不過三萬六千次而已。字型飄灑,好似酒仙最後一筆呵成,浪漫地表達出“人生苦短”的哲學思想。

    第三種用途:顯示尊貴的身份和價值

    許多瓷器上的文字,也代表著權勢與地位,這樣的寶貝存量極少,彌足珍貴。

    關於古代名窯瓷器,歷來有“汝哥官定鈞”的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汝窯瓷器現在全世界總共不到70件,件件都是國寶級的珍品。在這些存世的汝窯瓷器中,更有幾件堪稱絕世之作,它們的標誌就是瓷器上刻有兩個字:奉華。

    北宋時期,宋徽宗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德壽宮配殿名為奉華堂。劉貴妃性好藝術,才色兼備深得徽宗寵愛。史上著名宋瓷、書畫珍品藏於奉華堂,多以奉華堂印鈐之,或以奉華二字刻銘之。

    現存汝瓷中的幾件精品,均為奉華款,如“奉華”款紙槌瓶等。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一件珍珠地“家國永安”瓷枕,在枕頭的正面刻有家國永安文字。在枕頭的兩端分別刻有‘元本冶底趙家枕永記’‘熙寧四年三月十九日畫’字樣。這隻瓷枕上面有著非常明確的記年,熙寧四年,大致是公元1072年,宋神宗時期。在神宗時期,內憂外患,財政睏乏,神宗皇帝盡全力擺脫政治方面的弊病。也表現出了皇帝本人決心勵精圖治,必將要大有作為的氣概。試圖改變當前民不聊生的情形。以告訴後人,這也是家國永安的歷史背景。

    第四種用途:美好的理想與祝福

    古瓷上還有許多文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理想和追求,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心態。

    瓷瓶文字是怎麼弄上去的?

    有一句俗語叫“寧寫牆上掛,不在瓷上畫”,意思是,在瓷上寫與在紙上寫是不同的,瓷上寫的難度大於紙上寫的難度,不是專業者,是很難在瓷器上寫出像樣的文字。故瓷器上的文字比紙上的文字更加稀少與珍貴。同時,瓷片上的文字比紙上的文字更容易儲存與流傳。

    古時人們在瓷器上留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鋆刻,像清朝時期乾隆帝的題詩,工匠們鋆刻在瓷器上面,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就是在瓷器成品上面用低溫釉寫字,然後重新入窯燒造,猶如釉上彩那樣。其他方法在瓷器上面寫字都儲存不久。

    而從你發的幾個圖片來看,應該是後刻的一字,刻字的器型,以碗和盤子為多,當時,社會狀況不象現在這麼富有,如果家裡來客人多了,裝菜的碗和盤子就不夠了,所以,鄰里之間,經常借用。因為樣式幾乎樣同,所以借和還時經常出現送錯的情況。所以,主人會在盤子和碗上刻上記號,以示區別。刻的字,以姓氏和姓名為常見。這種情況還包括桌子椅子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期間,你收到過最無厘頭的小紙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