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大鵬說國學

    魏國初期強大原因

    魏文侯,任用人才,明白人才重要性,明白三晉報團重要性,地處四戰之地被其他國家包圍的魏國,一不小心就死無葬身之地!

    任用人才,

    魏文侯時期,人才都在魏國,孔子的徒弟子夏,在河西之地辦學!教出了一堆人才!吳起,李悝等!還有將軍樂羊!等等,李悝變法,吳起帶兵,並訓練稱霸一時的魏武卒,牛逼的不得了,成為戰國初期霸主!將秦國河西之地盡入囊中!將秦國穩穩的限制在西方一隅之地!

    團結三晉,

    且魏文侯深知三晉必須一心!不能相互攻伐!否則周邊強國林立,非常危險,有齊國,有楚國,西還有秦國!一旦魏國孤立,處於六國之中,四戰之地,被幹廢是很正常的事情,無險可守!

    這是初期稱霸的原因!

    到了第二任君主魏武侯時期後,

    魏武侯之後,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就越來越差,吳起被趕走!吳起被趕走是魏國衰落的起點!

    第三任魏惠王,就更差了

    衛鞅(商鞅),公孫衍,張儀,都是從魏國走向秦國的!後來有了龐涓!

    魏惠王不知道聯合三晉,攻打趙國和南韓

    被孫臏用圍魏救趙和圍魏救韓的方法,大敗,龐涓被殺,從此,再也沒有雄起過!

    用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的辦法,攻其必救!不再第一時間出出兵,魏趙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出兵!攻打空虛的魏國都城大梁,伏兵馬陵!擊敗魏軍!

    第二次同樣,魏國攻打南韓時,答應出兵不立即出兵,消耗掉南韓魏國兵力!兩次都是以最小的兵力損失擊敗對手!同樣出兵魏國都城大梁,同樣攻齊必救,魏軍回援時,運用減灶的方法誘惑龐涓輕騎兵追趕,在桂陵伏擊,將龐涓亂箭射死!

    魏惠王之後,

    之後的魏國君主,更是庸碌之才,不識才不愛才不用才!後面的範睢也是由魏入秦的,同樣沒有在魏國受到重用!

    這與秦國相比豈可同日而語!春秋有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戰國有秦孝公用衛鞅,秦惠文王用公孫衍、張儀,秦武王用甘茂,秦昭襄王用範睢,秦始皇用李斯,莫不如是,更有李斯的諫逐客令流傳千古,秦王嬴政留下了李斯,成就一統大業!

    齊國用孫臏馬陵桂陵之戰,打敗龐涓!魏國霸業一敗塗地!燕國用樂毅滅齊國七十餘城!

    人才,始終是戰國大國勝利的根本!

    丟失了人才的魏國,不懂得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魏國!

    徹底的丟失了霸權,而且被齊國,秦國打的沒脾氣!受盡屈辱!無回天之力!!

  • 2 # 吉時讀書

    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可以說是曾經雄霸一方過,秦國,齊國,楚國都曾經受到過魏國的欺負,卻因為魏國的強大,對之無可奈何。強盛時期的魏國,幾乎可以跟後來的秦國相媲美,在這當中,吳起的軍事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是吳起的改革,卻觸碰到了當時魏國貴族的利益,大家都清楚,凡是搞改革的,碰到皇親國戚的利益,都會被打壓,古往今來都是這樣的。而當時吳起在受到了各種打壓之後,只能潛逃到楚國,後來吳起在楚國也是實現了變法,推動楚國軍隊改革。

    與此同時,秦國功臣商鞅,在歷史上有著非常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在這個時候的事,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中的霸主,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魏國自然是要開始走下坡路的。

    魏國衰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魏國當初的變法,其實受到很多限制,政治層面上沒有什麼建樹,所以所謂的崛起,其實只是短暫性而已;

    二是魏國本身的地理位置,我們都知道魏國地處平原,這樣的地方適合農業發展,但卻不利於打戰,國家無險可守,一旦發生戰爭很快就會被移平;

    三是魏國在地理位置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滿目的與其他國家進行爭霸,以一敵多,在這過程中,白白浪費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及軍隊;

    四是魏華人才的流失問題,吳起的出走到楚國,正是說明了魏國內部已經矛盾嚴重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才使得原本是戰國初期的強國,在戰國中期的時候,一下子就迅速的衰敗了。

  • 3 # 孤舟釣江雪

    魏國衰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四個方面:

    變法帶來的優勢逐漸消失

    魏國的強大,主要是因為他是戰國初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透過李悝的變法,魏國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農業發展,訓練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因此在魏文侯時期就已經強大起來。

    但在魏國變法後強大後,各國都知道了變法的好處,於是也相繼進行變法,如趙國有公連仲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這些國家的變法,雖然措施略有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幾乎都是一樣:加強中央集權,發展農業生產,強化軍隊建設,各國在變法後,也相繼強大起來,因此,魏國變法後的優勢,也就逐漸消失了。

    三晉聯盟的破裂

    戰國初期,三晉關係密切,且結成同盟。三國中魏國最強,期初南韓和趙國唯魏國馬首是瞻,但趙國並不甘心當魏國的馬仔,於是兼併和擴張。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衛國原是入朝魏國的,趙國的舉動,魏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因而起兵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於是有了後來的桂陵之戰,這場戰魏國被齊國擊敗,受到了一定損失,不過還是攻下了趙國的邯鄲。但是,魏國很快和趙國修復了關係,並在兩年後歸還了邯鄲,兩國在漳水結盟。

    可是,在公元前342年,魏國在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就是進攻南韓。和此前一樣,南韓也向齊國求救,因此爆發了馬陵之戰,這場戰役魏國失敗,損失慘重,還丟掉了河西之地,為了避開秦國的威脅,因而被迫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自此國力開始下降。

    魏國的地理位置很尷尬

    戰國的這些國家中,強國為了發展,兼併土地是必然的,兼併物件,往往是周邊的小國或少數民族地區,如秦國向西南發展,楚國向東南發展,趙國向北發展,燕國向東西發展。齊國雖然發展的方向不多,但它背面有海洋這個突然的屏障,不會四面受敵。

    戰國七雄中,四面都環伺強國的,只有南韓和魏國,由於周圍都是強國,兩國很難擴張,發展易陷入瓶頸,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家都在壯大,你卻停滯不前,自然慢慢就落後了。大家看南韓因國力偏弱,很快就垮了,魏國能夠支撐這麼久,已經很不容易了。

    國君不重視、不尊重人才

    魏文侯之後,魏國的國君是一代不如一代,魏武王時期,吳起被迫出走楚國,在楚國變法幫助楚國請打起來,魏惠王時期,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而出走秦國,在秦國變法後,使秦國迅速強大。另外,尉繚子、張儀、範睢、公孫衍、魏章等都是魏華人(或在魏國不得志),但最終卻流失到了他國,還幫著他國來打魏國,這都與魏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不會用人、不尊重人才有大的關係。

  • 4 # 微論歷史

    "三家分晉"之後,原來的晉國轟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三晉之一的魏國透過李悝變法、訓練魏武卒,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並且聯合韓、趙進攻其他國家,在前期可謂呼風喚雨,但在後面卻慢慢沒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地理位置

    對於魏國的衰落,和自身的地理位置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在戰國時期,魏國東有齊、南有楚、韓、西有秦、北有趙,這意味著魏國可能遭受來自任意方向的進攻,這樣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對魏國極其不利的。當然,這樣的地理位置也幫助魏國吸收了周邊的人才,促進了自己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等到齊國、秦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都崛起後,魏國地理位置的缺點被放大。

    三晉破裂

    從魏文侯開始,便意識到了"三晉同盟"的重要性。因為,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趙、魏、韓三家可以說是剛剛分家,全都處在立足未穩的境地。以至於,"三晉"自誕生之初,列國便已經虎視眈眈,這個時候,"三晉同盟"成為了魏文侯的最佳選擇。魏文侯的存在,完全將"三晉"聚合成為了一股新力量。"三晉"除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外,還使得魏國的地緣政治壓力驟減。並且,以這個同盟為基礎,魏國當時可以依仗趙、韓兩國,脅迫列國,甚至遏制列國的擴張。只不過,後來到了魏惠王時期的時候,"三晉同盟"走向了崩塌,並且魏惠王還派兵攻打趙國、南韓,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偷襲,一下就從霸主的地位掉了下來,從此魏國一蹶不振。

    人才流失

    戰國時期的魏國可謂是各個國家人才的輸出地,被猜忌的吳起、不受重用的商鞅、受羞辱的孫臏,這些人從魏國走出後,都在其他國家一展宏圖,如果當初魏國重視人才的發展,後來也不會落得這樣的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7歲女肝臟血管瘤3個嚴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