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精彩常放送

    書法的賞析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構、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以及師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透過作品去感受書法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造,欣賞者靠眼力來挖掘發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是一種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成效取決於欣賞者的知識、修養、閱歷、心境諸因素。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有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有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的。書法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整體風貌以及所造成的獨特意境,這與書法家的審美取向、藝術氣質最為密切,是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張揚的結果。書法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書法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精神風貌。這也是數千年曆史積澱在書法家心靈中的高能反映,體現線上條中的微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表現出他個性的一些特點。”

  • 2 # 張勁逸

    提這個問題的,可以說大多是各行業有一定文學藝術修養和功底,並想擴充套件自己的愛好和知識範圍的朋友,其次是書法愛好的朋友。所以這裡就儘可能多的用古代與當代公認的,名列前十位的名家經典真跡原帖為範本,儘量從簡從易,多打比方少用術語,以免出現為了解決一個疑問,反而湧出了無數個你說的到底是什麼的怪圈。最後也順便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書本上常見提到的"錐畫沙,折股釵,篆籀zhou體"。到底長什麼樣?

    一 整體和區域性,說的是怎樣欣賞。採取遠觀近瞧的辦法。我們看電視劇裡面的老奶奶,見到大老遠來的親們的孫女,"快來,讓奶奶好好瞧瞧俺的俊閨女," 抱緊然後往後輕微一推,仔細端詳。沒錯,欣賞書法一樣,先放遠處看整體印象,整體就是章法,看個大概,區域性就是看結構,筆法細緻入微的地方,

    舉例《伯遠帖》《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遠觀章法佈局靈動,通篇看來,此帖書寫氣勢連貫,結字近扁方,略帶橫勢,有清瘦之感,其可貴之處運用疏密的變化產生開張之體勢,左右拉開,有意識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結體,並增加左右間的呼應關係,顧盼照應,而又通篇和諧,渾然一體,有如天成。每行字距有遠近,有疏有密,每個字都有動態表情,或顧盼、或俯仰,整體章法是“字裡金生,行間玉潤”。

    再近處細看,行筆遒勁,較多地儲存了楷書用筆的嚴謹性,筆畫還略微帶有隸書的韻味,顯得瀟灑古淡,再看用筆的主次輕重,如第一行的“珣頓首”、第二行的“從”、第三行的“優遊”“始獲”第四行的“別”“如”“昨”“永”第五行的“遠隔嶺嶠”。筆墨較重,特別是《伯遠帖》第一個字“珣”及稍後書寫的“頓首”,這3個字與其它字相較,用筆明顯粗重,字形也偏大,顯得很有分量具有統領全篇的作用。

    二 欣賞書法的奇正相間,錯落有致之美,也就是書法章法要有安排變化才好看,我們玩挖坑紅四鬥地主,先出一個對子,那你手裡必須有個更大的天板的對子在接應,要不就讓對手給截胡了。書法一樣,看下圖王鐸的《行書再芝園詩軸》。這是他三十七歲寫得,第二行“依舊”起頭四個字姑且說是”正“,到第五個平字,王鐸就開始有章法安排,“平”字突然小了一大半,這都不算,接著出奇的變,“堪”字又突然放大了寫,而且斜了,甚至快左邊傾斜,像個人快滑倒左邊了。這就是是出了個對字牌,既奇又險峻,在快倒之際,下面“理”字偏左錯落有致的接應撐一下,力度不夠,沒事,再下面“竹地潤較”幾個字由小到大呈梯形椎體再呼應矯正一下。這一行字就穩穩地立住了,又回正了,可以說是有驚無險,妙趣橫生。這就是大家風範。讓人稱奇。試想,如果這幾個字平平正正的一溜寫下去,是不是就死板,無趣味了?

    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 欣賞形神兼備,讀出神彩飛揚。字形簡單,就是筆法結構之外形美,神也簡單,就是讓你眼前一亮,吸引你目光的出彩的地方。歷朝歷代以及當下,甚至包括我們自己,臨的最多是《蘭亭序》,可是,誰敢說他臨的最好,像容易,臨的出神入化,臨出神識的卻沒幾個。趙孟頫,王鐸,董其昌都有臨本,各具神彩,那麼,現當代公認誰最好,白蕉先生,好在臨出了神韻,臨出了蘭亭序裡面的味道。比如下面這幅白蕉的作品,能否讀出王羲之的韻味。還有下面啟功老先生這幅字,就不用多解釋了,神采飛揚,真格是人見人愛。

    四 相互比較著欣賞,

    一是縱向比較,就是和他學的風格的前幾代人比較,

    如把上面《伯遠帖》中的書法與存世唐摹王羲之的書法相比較,從中可尋覓到王羲之書法的一些氣息。此帖中的“從”“獲”“別”等字用筆沒有起筆收筆,也無牽絲引帶,與存世唐摹王羲之早期書法《姨母帖》中的“遘”“摧”“剝”等字相比較,就有數筆較為接近。《伯遠帖》中的“永”字,與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相類比,也寫得更為瀟灑。 現代書畫家啟功:“王帖惟餘伯遠真,非摹是寫最精神。臨窗映日分明見,轉折毫芒墨若新。

    一是橫向比較,和他同時代,同背景,甚至他自己的作品比較。當下書壇,可以說魚龍混雜,風格眾多,但總體無外好好寫字和不好好寫字兩大流派。他們都有各自的宗主碑帖,兩派目前一致推崇和臨摹的碑帖不多,《李柏文書》當列前幾帖,此帖的獨特之處是它的主人共寫了三張草稿,這裡列出兩幅比較對比一下。下面第一幅雄深蒼勁,用筆雖重拙,但使轉靈活,多有隸意,略帶章草意蘊。第二幅除多加了幾句客套話外,文字一樣,但其體勢已脫去隸意,以行草相間,灑脫靈動,率意自然躍然紙上。其蒼茫意向如大漠烽煙,具有很高的蒼涼雄渾之氣。兩個對比,上面的是對下面的修改,也顯示了李柏能同時寫多種筆體的高超嫻熟功夫。下面一幅草稿性情工整不越上面,但無意於工而神彩暢酣,自然之氣又勝過第一幅。對比欣賞,讓人思緒聯翩,聯想當時戰火紛飛,戰馬嘶鳴的大漠邊關情境,一種藝術的享受,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五 ,多瞭解背景豐富欣賞理解,舉例《祭侄稿》,不少人說《祭侄稿》寫得這樣潦草,為啥能列天下第二行書?那是你不瞭解背景,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和堂哥顏杲卿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兩親人先後罹難,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你說看到這樣的慘烈情景,心情能不難受?寫那是那,不可能像《蘭亭序》那樣心情那樣講究工整。顏魯公在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那字好在哪裡呢?瞭解背景後,下來還是上面方法,退後看全域性,然後近觀區域性,然後再放大細節看精緻筆法。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籀,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舉例這個"圍"如果我們提前不知道是用一指禿筆,也就是作廢的筆寫的寫在紙上,而告訴你字是刻在沙石上,相信沒有人會懷疑的,這種形態就叫"錐畫沙"。還用解釋嗎?像用鐵錐子在沙石上用力劃過,錐畫沙也。就這麼簡單,沒那麼玄而深奧的道道。但這是千年才出一書傑的顏魯公的筆下功夫。再說折股釵,是古代的髮卡,要說的很快明白,那麼就用撐杆跳的杆子最形象,當運動員杆子一撐,彈起那一瞬間的弧形,哪種勁道,剛勁的鋼筋般韌性力度。就是折股釵,比如下面“亡姪”二字,就像鋼筋轉來挽去的運筆,就是典型的折股釵形態。篆籀體,可以說祭侄稿全篇無一字不是篆籀體,如果具體舉幾個特徵明顯的字,那麼下面的"刺史",就是十分明顯的"篆籀體"它就是以石鼓文,散氏盤為代表的篆書在行草上的完美融合書體,是指純中鋒用筆,也就是說折股釵,錐畫沙只是篆籀體用筆的一部分體現。

    以上只是初步的從幾個要素,介紹了書法欣賞的切入點,隨著眼力的提高,看的作品多了,自然欣賞水平也就更高,所以多看多臨,才是提高欣賞水準和寫字水平的快速通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拍攝劇組是怎麼分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