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寶媽,今天帶一歲半的寶寶在小區遊樂場所玩滑滑梯,後來來了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她也不玩滑滑梯,就要站在樓梯口,也不讓別的小朋友上去玩,有小朋友上去她就推開人家,還放聲大哭,她奶奶帶著,也管不了,我火大,非要去槓,我就要帶我家寶寶上去玩,氣的那小女孩哭的不行,我深覺自己的行為欠妥當,求助萬能的條友們,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樣的“霸道”小盆友應該如何應對?
回覆列表
-
1 # 恆悅寶寶
-
2 # 樸實三秦
這樣的情況,就應該選擇繞道和退讓!
孩子的行為方式,某種程度上也是家庭教育的外在表現,大人和行為不妥的稚童爭,怎麼做都是輸。能溺愛孩子的家長,一般攻擊性挺強,和小孩“爭”也很可能引起雙方大人的衝突!非常有可能“小事化大”……
-
3 # 兒童觀察員佳霖
沒啥不妥,你在幫助這個孩子建構規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任何一個環節都上不了。公共場所,所有人都有權力玩,大人和孩子都有這個權力。想慣著回家慣,最後坑的是誰誰知道。
-
4 # 愛奇宜
在早教專家看來,每一次孩子哭鬧,都是您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只要您稍微改變回應孩子哭鬧的方式,就不僅能制止哭鬧,還能培養出一個更負責、更懂事的孩子——
第一步:用完全不理會來回應哭鬧的孩子,您必須狠下心來讓他意識到無論怎樣哭鬧,都是徹底無效的;
第三步:讓孩子為家庭做貢獻!這是徹底消除哭鬧的終極辦法
昨天我好友芝芝發給了我一張圖片,是客廳的一個角落,上面用大大的粗體字寫著"反思角",並在旁邊放了一把小椅子。
芝芝說,這是她在歐美早教理念中學到的"time-out"管教方法:在孩子行為越界且屢教不改時,就給孩子"Time out"(計時隔離),讓孩子在後面坐5-10分鐘,並且寫一段反思,再回到生活中來。
這個方法主要是針對2歲後的孩子,有些學校從幼兒園到高年級的很多老師也都在孩子變身"情緒小魔王"時使用的方法,其實這跟我們的"面壁思過"是差不多的道理。
但是,time-out並不能常用,比它更有效且更長久的,是教會孩子進行自我的情緒管理。
|什麼是"Time-out"?
其實剛才也說過了,相信很多很早就接觸歐美早教理念的家長們都聽過這種教育方式。
在孩子怎麼說也不聽,情緒不受控制,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會命令孩子去角落呆一段時間,在期間不和孩子有交流,只讓孩子面對牆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這個方法自然是有好用的地方,但是也需要在適合的家庭裡使用。
你的家裡適合time-out嗎?
有個小男孩喜歡打人,並且總是突發的,例如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搭積木的時候,就會突然一揮拳打在了對方臉上,而且他揮拳的力度很大,有好幾個小朋友都被他打出了淤血,
學校老師投訴了好幾次,媽媽也很著急氣惱,直到她瞭解到了"time-out"的方法後,就讓孩子每次在角落反省,孩子4歲,就讓他反省4分鐘。
但結果卻南轅北轍,經過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停止,甚至還更加暴力了!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透過一項最新研究找到了原因。
來自密歇根大學的兒科心理學家雷切爾·奈特,他調查了1400個家庭,裡面的孩子年齡大體在3歲,5歲和10歲,他們長期有time-out的經歷,並且父母期待積極的教育結果。
他們發現,有兩類家庭與這一目標南轅北轍了。
型別一:父母在time-out時,對孩子使用體罰
比如讓孩子扎馬步、蹲下、或者長時間不予解放等方式懲罰孩子,甚至在此期間打罵孩子。
孩子因為被如此消極地對待,所以time-out不僅沒有用,而且還會帶來消極負面的結果,孩子會因此變本加厲,藐視規則。
這其實就是剛才例子中,小男孩變得更加暴力的原因,因為這位媽媽在生氣的時候常對孩子態度粗暴,甚至會打罵孩子。
型別二:父母平時情緒消極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家長由於撫養孩子、工作、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壓力很大,長期處於焦慮消極的狀態中,精神緊張,而這孩子特別容易察覺到。
當這類家長對孩子使用time-out的時候,不免地會將消極情緒傳染給孩子,反而會因此刺激孩子的攻擊行為。
|"Time-out"(計時隔離)VS"Calm-corner"(平靜角)
其實說了這麼多"time-out",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經常用了,雖然很多家長在初次嘗試時,會覺得特別有效,方便又管用。
但是教育不能只圖方便,這種切斷一切交流的懲罰,隔絕了孩子與外界的聯絡,這在初期還能夠震懾到孩子,但是到後來,孩子容易變成老油條,"思過"不到一會就問:"到時間了嗎?"家長只好一臉黑線。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情緒不穩定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往正面想想: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就是引導他們學會管理情緒的最好時機嗎?
很多家庭裡出現家暴,或者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成年人他們沒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容易陷入低潮、情緒起伏大、突然莫名發怒或生氣等等,都跟他們童年時期沒有學好情緒管理有關。
而在情緒管理上,有一個比"time-out"更有效且更長久的方法——"calm-down corner(平靜角)"。
有些外國學校會用到這種方法:當孩子無理取鬧、亂髮脾氣的時候,老師會帶他去"平靜角",讓他一個人安靜一會,當然,孩子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牆壁,而是一些能夠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的工具。
這和"time-out"最大的區別就是,"calm-down corner"的大原則是首先讓孩子覺得安全,不受外界干擾,慢慢平靜。
這通常在家裡或教師的某個固定的角落,能夠讓"情緒小魔王"有自己獨立的冷靜空間。
|怎樣在家裡為孩子搭建"calm-down corner"?
"平靜角"適合2-8歲的小朋友,正是孩子人格品質、性格情緒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寶貴的黃金時期。
剛剛說了,我們可以在"平靜角"裡防止一些能讓孩子感到平靜的東西,迅速安撫孩子的情緒。
在這裡我推薦一下幾樣東西:
1.一面鏡子
蒙特梭利教學法中很強調鏡子這個教具,並且他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嬰兒時期就為孩子準備一面不易碎的鏡子,讓孩子透過觀察自己的臉而進行自我認知啟蒙。
當然,衝著孩子喜歡觀察的天性,鏡子同時也是情緒管理的很重要的工具之一,當寶寶在生氣時候看著自己鏡子裡的臉,就能直觀地認識自己的情緒。
當然,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不願面對鏡子,也不要強求。
2.一把舒適的椅子
可以是豆袋椅,或者是小地墊,放幾個小抱枕,讓孩子有一個坐下的舒適環境,可以迅速平復孩子的心情。
3.情緒認知圖
即準備一張有各種表情人臉的認知圖,讓孩子對比學習各種情緒名稱,為了不那麼死板和嚴肅,可以用最簡單明瞭的表情包,這適合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
4.情緒認知繪本
比如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上面會標記一些小孩子的笑臉、哭臉、憤怒臉等等,這些有趣的畫冊完全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是一個不可缺失的教具。
5.安撫玩具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會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對哪類玩具更加偏愛,就放在孩子旁邊。
比如我家孩子喜歡睡覺時一直抱著小熊玩偶,那麼我就會在平靜角放上它,孩子看到小熊玩偶就會迅速拾得安全感,也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起到幫助作用。
|如何引導孩子使用"calm-down corner"?
往往在搭建好了"calm-down corner"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建立起和它的聯絡。
比如在平時的時候要培養孩子對這個"平靜角"的感情,而不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才帶他過來,那樣就算佈置地再好,孩子也會覺得這是"囚場"。
例如我們平時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撫摸著孩子在"平靜角"躺下,陪她去坐搖搖椅,讓孩子慢慢對此產生感情。
接下來的步驟,我總結為S.A.L.T四步法:
S - SPACE 空間:
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空間,讓孩子有機會休息。告訴孩子,想哭就哭,想躺就躺,想睡就睡。
A - ACTIVITY 玩:
當孩子氣消了一半,我們就可以給主動給孩子任務,比如看一看情緒認知圖、玩一玩橡皮泥等等,都是讓孩子平靜情緒。
L - LOVE 愛和擁抱:
在孩子放鬆下來時,一個擁抱的力量是勝過一切言語的,如果孩子拒絕擁抱,也可以撫摸一下頭、肩膀等,讓孩子感到愛和尊重。
T - TALK 聊天:
最重要的當然是溝通了,和孩子一起梳理整個事情的過程,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情緒出口,讓他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發脾氣,應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情緒。
透過這一系列的方法,讓孩子在平復——放鬆——冷靜——梳理的過程中學會情緒管理方法,這才是永久且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