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瘋華絕代的四喜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結合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說下。

    這部電影名字叫《萬箭穿心》,外文翻譯為“FengShui”。它圍繞著在90年代的武漢,一個普通三口之家的故事。故事中男主人馬學武是一家國企廠辦主任,妻子馬寶莉是一名小販,兒子小寶正在讀小學。

    故事的開篇便是炎熱的夏夜,妻子求歡,丈夫以明天搬家為由拒絕。鏡頭慢慢到第二天,搬家隊的人在樓下與妻子爭論想加錢,丈夫在樓上偷看,不敢出聲。而後到了新家,丈夫想要犒勞搬家隊,男人拿出煙又讓孩子去買汽水,被妻子阻止,並被說了一通,場面僵化在此。

    這個時候的妻子看起來不僅強勢,似乎還有那麼一些蠻橫無禮。當搬家隊其中一人對丈夫說起妻子的蠻橫,說妻子沒有賢良溫淑之德時,他臉上的表情僵硬在那,快速從錢包裡拿錢給搬家隊,妻子從裡屋衝出來準備與那些人爭論,他攔住她卻被甩開,一臉無奈而淡漠的望向妻子追出去的背影。這個畫面只定格了一秒,便立馬轉到晚上一家人慶祝喬遷之喜,睡覺之前,丈夫第一次向妻子提起了離婚。

    這個決定一定不是聽了別人說了幾句話就想好的。影片是直接把兩人的婚姻生活過渡到了快要十年這個時間節點,儘管我還沒經歷過,不過從觀察父母的相處大概也能夠知道生活就是一地雞毛。

    以前我認為兩個人是因為生活的瑣碎,被磨得失去了年少時的趣味以及對彼此的愛戀,可是觀察周圍一眾男女老少的婚姻相處方式,發現大家在最初時都有甜蜜喜悅,等到孩子出生以後或者說不需要,只要時間過去幾年,其中就有人開始厭倦或者說是習慣。

    習慣是個中性詞。它包含很多好的壞的,這已經不在婚姻這個單薄方面,它涉及到我們整個生活。出現的習慣一部分是因為你自己開始依賴另一個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上,但另一方面,習慣還有另一層意思,叫理所當然。

    這大概是人性的劣根,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常做這件事就潛意識認為他該做這件事,而未意識到他做這件事的目的以及這背後的原因。就像電影中妻子與別人在為了幾十塊爭吵,看起來世俗小心眼,可是真正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在買菜時為了少幾毛說幾句,在被佔便宜後大聲引來眾人圍觀,這大體的原因不是真的想去計較,而是我們是真正的在過生活。

    這是我寫這篇薦影想到的第一個切入點,生活。

    儘管有很多人這樣做了,可是很少人懂得這層意思。生活暗藏了很多陷阱給我們,我們一邊要小心翼翼前進,一邊還要防禦。他人的“坐地漲價”對於妻子而言就是在挑起一場“戰爭”,丈夫作為“主帥”偃旗息鼓,“副帥”妻子自然要咬牙迎敵。

    可是從影片的開頭丈夫就不理解,甚至有些厭惡她。這種隱約的情緒並沒有被妻子察覺,她只是認為丈夫在跟她鬧情緒,也許就跟之前一樣,吵一吵就好了,可是沒想到有天她接到丈夫的電話,說晚上要跟領導吃飯,這個情況就引起了她的懷疑。

    女人想證實,於是她特地跑到丈夫工廠外的麵攤等他,一路跟蹤看著丈夫與一個女人進了賓館,所有的懷疑成了事實,然後她崩潰流淚,又起身準備抓人,最後卻選擇報警,讓他們受到世人唾棄,而這個時候,丈夫再次提出離婚。

    丈夫是個軟弱的人,一是從搬家那可以看出,然後就是此刻,他提出離婚,沒有說過一句道歉,好像這件事受傷的只是他,而對於妻子而言,離婚就可以撫平她所有的傷。再就是當他得知了舉報的人是妻子以及被通知他是廠裡第一批下崗的人員時,他無法接受生活突然給他的雙重打擊,他選擇跳河離開這個世界。

    這件事發生之後,寶莉為了養家,準備做扁擔,於是找到何嫂讓她帶她入門,而何嫂說了一句話,“現在真的很邪,上吊的、割手腕的、跳河的、吃藥的,多半都是男的,真是陰盛陽衰啊。”

    這句話是我寫這篇薦影想到的第二個切入點,磨難。

    生活中的磨難數不勝數,大的小的,重的輕的。從我們作為嬰兒時哭泣的第一聲也算是磨難,儘管看起來似乎是生理反應。可是這道哭聲意味著身體的主人難受,而磨難帶來的第一反應就是難受,就是痛。

    作為人來講,磨難的第一種是身體上的傷害,流血、骨折等,這些是可以在一段時間後痊癒的。磨難的第二種是永久性傷害,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比如截肢、抑鬱症,這些表面看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後身體不會有任何痛感,可是我知道無論是身體上的殘缺還是心理上的抑鬱,它的陰影是永遠籠罩在當事人的心裡,儘管他日常表現毫無異常,可是我知道私底下這個人需要不斷不停地安撫自己,然後在白日與人友好打交道,表現出自己的正常化。

    前面這兩種磨難很好理解,因為它常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有時無法與它和睦相處,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有時又深知這算是老天給予自己的禮物,因為它們讓自己知道活著的美好。

    而第三種磨難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因為外界的不可抗力,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對抗,只能被動接受,於是就有了兩種極端化的結果,一種是選擇死去,又或者他仍然選擇活著,但其實靈魂早就死去。另一種是正面接受,努力再去開闢一條路給自己走下去。

    在影片《萬箭穿心》中李寶莉與馬學武在同樣面臨下崗的問題面前選擇了不同的路,不單單是因為個人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去主動自找苦吃。

    影片中兩人原本的社會地位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但是因為個種原因的結合,馬學武有了一份較好的工作,並當上了主任,於是在開頭時我們看到他跟搬家隊客套,一副領導的模樣,眼中不自然流露出對李寶莉做法的嫌隙。

    可以說在那個時候他已經認為自己與李寶莉不是同一類人了,但現實卻無情讓他意識到那一切都是想象。而下崗的局面意味著他在整個家的地位更低下,以及他意識到自己無法逃出這個女人的掌控。

    這就是馬學武給自己找的磨難,到最後因為無法承受而不得不用最可悲的方式離開。

    在影片《萬箭穿心》中馬學武死後,李寶莉將家庭的重擔放在自己身上,十年時間她靠扁擔養活了整個家,而對於這其中深受她照顧的孩子小寶而言,認為這是她該履行的義務,並且他深深瞧不起她。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思維邏輯?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一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幫助他的學習,對待任何事都不像母親那般蠻橫,所以他更依賴父親;二是當家中父親離開,那時的他正是樹立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母親的自責使得她不敢與孩子講述整件事的起因經過,以致讓他誤認為父親的去世是因為母親所造成的,因而他心中集聚恨意。

    而影片中的這份恨意讓我得到一種警醒。無數的現實案例告訴我們想法處在人腦中是千奇百怪的,正因這份不同,所以我們需要說出來,然後知道對方的想法。

    這是第一步,交換資訊。第二步,交流資訊。這兩步它的開啟物件是能夠正常思考和說話的任何人。無論你們是什麼關係,夫妻、朋友、母子等等都可以,沒有年齡限制,只有一個要求,也許你們不處於同等位置,但是在交談時,你們需要在同等位置。

    所以,在講第三個切入點時,我先講述了這一大段作為鋪墊,是因為我想表達,交談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非常重要。

    然後,也是最後一個我想說的一點,關於放手。在影片《萬箭穿心》中李寶莉文化程度並不深,所以她沒辦法幫助小寶的學習,同時她又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所以她的重心全部轉移到了賺錢養家上面,而我之前說到交談的重要性,就是因為看著她辛苦了十年去養育一個孩子,卻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十年的時間難以消除小寶心中的恨,假如一開始她就好好的跟他說清楚,那麼電影便是另一種結局了。

    回到電影本身。在最後,寶莉為了不影響小寶高考心情在外遊蕩,而小寶在高考之後不認寶莉並讓她搬出房子,並且他認為父親與那個女人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愛情,而寶莉與另一個男人在一起就是噁心的事。

    在觀影時我沒有感到憤怒,只是覺得無奈。因為深知小寶這個孩子的價值觀有問題,他缺乏人引導,而李寶莉她經歷了生活磨難,早已沒了伶牙俐齒,只會把苦痛往自己心裡吞。所以她只能請求,只能咒罵,她沒辦法告訴孩子自己內心的絕望和痛苦。

    這世上最難過的事之一便是被最親的人誤會。因為他們知道你的軟肋,一擊就是重創,而你卻只能含血吞。

    寶莉知道孩子心裡也一直帶著傷,他認為害死父親的兇手是她,她沒辦法辯解,因為即使辯解孩子也不相信,而對於她來說,這漫長的十年不僅是盡完了養育孩子的責任,也是使她明白抓不住的東西就該放手。

    最開始看這部電影時心裡總覺得苦,因為站在旁觀者角度為李寶莉叫屈,可是多看幾遍又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每個角色的命途是按照他該有方向走去,而現實中的我也是在依照自己的內心想法前進,也許在旁人看來是個不撞南牆不死心的人,可是那又怎樣呢?活著不就按照自己想的來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查殺病毒怎麼徹底清除軟體找不到的病毒?如何徹底刪除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