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城不良人

    不卸甲歸田等宰嗎?

    你說的這個是一個典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得後周政權後,有鑑於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拔扈,不利於中央集權,乃與宰相趙普密商,決定削奪大將兵權。

    公元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

    “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話,軟中帶硬,使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鍋,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緩緩說道:

    “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階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參考人民網資料

  • 2 # 八月丶翡翠

    這個就是有名的典故,杯酒釋兵權了,宋太祖做了皇帝請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喝酒,然後說,怕以後他們的部下也給他們來一個黃袍加身,不如放下兵權,做一個富家翁好了

  • 3 # 起風了ii

    畢竟得位不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自己當年玩的黃袍加身的小伎倆,也害怕跟隨自己打江山這些兄弟們有朝一日也玩這一首!這是他本人不願看到的!!

  • 4 # 歷史研糾師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了,因為唐朝後期一直到宋朝建立,多是藩鎮割據,節度使有兵權,不斷上演節度使造反稱帝事件,包括宋朝開國皇帝,所以為了江山穩固,就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奪了,只能回家安享晚年

  • 5 # 微笑吧188

    這說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本是後周將領,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雖然當上了皇帝,他的心裡並不踏實,因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有一天晚上,夜色優美,他召集曾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石守信,高懷德等人喝酒,這些人都是當年擁戴他黃袍加身的功臣。酒席上稱兄道弟,推杯換盞,喝的不亦樂乎,喝著喝著,趙匡胤放下酒杯,連連嘆息。兄弟們一看不對勁啊,就問大哥現在都已經貴為天子了,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你還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嗎?趙大哥長嘆一口氣,說:兄弟們吶,別看我做了皇帝,可是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呢!

    兄弟們都大惑不解,問道這是為何?趙大哥說:你們想想我是怎麼當上的這個皇帝,萬一有一天你的手下也將黃袍加在爾等身上,你們該怎麼辦啊?

    他這一說,本來已經喝的暈暈乎乎的哥幾個頓時清醒了,嚇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鈍,求陛下給指條出路!趙匡胤滿意地點點頭,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很快就裝進小盒子裡了,不如多積點家產給子孫,你們過過歌舞昇平,頤養天年的日子,咱們君臣無猜,這多好啊!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其實,趙匡胤還是不錯的,仔細想想,歷史上幫皇帝打完江山的幾個有好下場的,看看朱元璋,想想劉邦,趙匡胤還是不錯的。做臣子的也要懂的功臣身退的道理,皇帝是可以共患難,但絕對不能同享福的,不然富貴得不到,命還得搭進去。

  • 6 # TonyDeng

    所謂“杯酒釋兵權”,不是一場酒宴解決的,前後經歷了許多年,還有兩場戰爭殺了兩個節度使。真正完全收了三權的,要到宋太宗朝代。“杯酒釋兵權”只是一個比喻而已,形容沒有太大的血腥。

  • 7 # 白浪疊雪

    這個其實很簡單,首先看北宋是怎麼建立的。

    北宋是後周大將趙匡胤在後周皇帝柴榮因連年征戰,過於勞累,英年早逝後,幼子繼位,朝政控制力減弱的情況下,自導自演了一場於陳橋被眾將領脅迫推舉為皇帝的戲。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做的這個皇帝來路不正,心裡自然也不踏實。也時刻擔心部下再擁戴某人再來次“黃袍加身”。出於防範於未然的憂患意識,舉辦了一次類似於“鴻門宴”的酒席,讓擁戴自己且掌握現實軍權的將領們赴宴。宴席間推杯換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趙匡胤給大家訴起苦來了:“我最近睡覺不踏實啊”。眾將領非常不解問:“陛下怎麼了”!宋太祖趙匡胤繼續說:“這個皇帝的位置誰不想做呢”!眾將領聽完後覺得話有玄機連忙跪了下來說:“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趙匡胤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你們的部下如果想要榮華富貴,把黃袍加再你們身上,怕到時候你們也是身不由己啊!”眾將領聽完之後覺得自己被猜忌了,於是請求趙匡胤指一條出路。趙匡胤說:“人生在世不過追求富貴名利,你們不如放下兵權,朕賜你們榮華富貴,保你們子孫後代衣食無憂,富貴永久,朕再與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再無猜疑,豈不很好嗎!眾將領別無他法,只能聽命。第二天眾將領紛紛上書稱病要求解甲歸田,趙匡胤欣然應允。改任他們為地方節度使,然後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沒有大殺功臣,相比較漢朝和明朝的開國元勳來說,君臣之間和睦相處,也算是有比較完美的結局了。

  • 8 # Moses顧

    北宋建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混亂黑暗,兵連禍結,割地稱王的時代。當時就是各地有軍權有地盤的節度使稱王稱霸,為爭奪人口城池,互相攻伐,殺人如麻。各路軍閥迷信武力,信奉的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自從後梁的創立者朱溫廢唐自立,就開了個壞頭和惡例,當時的大小軍閥普遍心思就是“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所以在那個時期,只要有點兵權實力,人人都懷揣“皇帝夢”,所以軍閥們反叛稱王是屢見不鮮的常態。

    要追溯軍閥割據混戰的源頭,還要從“安史之亂”講起,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唐朝中央朝廷不得不允許各地節度使掌握更多的軍政權力,擴張私人武裝,擁兵自重,依靠忠於朝廷的節度使清剿反叛的節度使。隨著節度使權力的擴張,到後期他們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談判博弈,職位還可以世襲,傳給部將和子侄,軍隊也只效忠各地節度使,而非朝廷。唐朝中後期皇帝就和東周的周天子一樣,只能管轄首都附近一小塊地盤,無法支配各路節度使,影響日衰,和同床異夢的節度使們維持著國家脆弱的統一和平衡。到了後期,節度使們日益坐大,更是不買皇帝的帳,道德人心敗壞,為了地盤和權力,節度使們演變成軍閥,直接拔刀相向,大打出手。有本書叫《血染刀鋒八十年》講的就是唐末到宋初這段軍閥混戰,殺人屠城的血腥黑暗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成了唐朝中後期統治的三大死穴,相互作用,惡性迴圈,一步步敲響唐王朝的喪鐘。

    具體到宋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已經是痛定思痛的最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本是後周的大將,而後周的創立者郭威也是被部屬和將士們擁戴,趁著後漢主少國疑之際,而“黃袍加身“成為皇帝的,可見為了個人榮華富貴,有時形勢不由人,就算本尊不想反叛,手下人為了個人利益也會往上推的。另外就是那時候驕兵悍將推自己的主家上位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真控制不了局勢。

    有句話講諸侯割據的叫“我僕人的僕人,不是我的僕人”,就算趙匡胤相信和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他也不相信石守信等人的部屬,人心隔肚皮,歷史也一再重演,所以他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讓大將們解甲歸田、頤養天年,上演了一出君臣和睦,善始善終的佳話。

    說到底,兵權就是資本和話語權,也是君臣猜忌的根源,宋太祖這樣的做法證明他是一個偉大英明,宅心仁厚的政治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哈雷爾和路威表現穩定,本賽季結束後最佳第六人該給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