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慈儉不居

    01 斯坦福監獄實驗

    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02定位速效法

    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莊。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來越慢。丙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時看到路牌,上面寫有里程,他們走了多少還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結果這一組學生一路上精神飽滿,每當他們疲勞時,看看路牌,都為自己已走過的路程感到振奮,沒人叫苦。實驗的最終結果顯而易見,丙組最快,乙組次之,甲組最慢。

    03蔡格尼克效應

    心理學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過的一個有趣實驗:他要求一些參加實驗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數工作最終允許其完成,而另一半的工作則中途人為地加以阻止,使其無法完成。當這些人完成實驗任務後,要求他們對所做的工作進行回憶。實驗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對未完成工作的回憶要優於對以完成工作的回憶,前者的回憶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

    04反饋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心理實驗:他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後就進行測驗,測驗後分別給予不同的反饋方式: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週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只測驗不告知學習結果。8周後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進行8周。反饋方式改變後第三組的成績有突出的進步;而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成績穩步上升。

    05遲延滿足實驗

    實驗人員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 2 # 小幽

    積極的:

    1.福利實驗

    科學家選了一些同樣車間的女工,在獨立的地方工作,剛開始給予特別優厚的待遇,比如有茶點的,更多休息,工作量減少,更多工資等等。這些員工之間的感情很好這時候。後來,心理學家逐步減少福利,最後一個福利也沒了,但這些女工之間的關係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變得更加緊密了

    2.說服實驗

    有次分兩組被試同時閱讀有關裁軍的報告,一組被試在閱讀時會給各種零食,一組被試在閱讀時什麼都沒,後來,有零食吃的被試對裁軍的觀點更加支援,而沒東西吃的被試沒有變化

    3.試錯實驗

    某位心理學家把貓關在籠子裡,外面放一堆鮮魚,貓會急切的想要吃魚就各種嘗試出去的的辦法,直到貓偶然碰到了開關門開了,後來,再把貓關進籠子,每次貓開門的時間都越來越短

    4.依戀實驗

    給一個小猴子兩個選擇,一個鐵皮做的很像小猴子,會定時給小猴子投餵食物,另一個只是勉強像猴子,其實只是一個軟蓬蓬的枕頭,後來,這小猴子更喜歡去緊抱大枕頭而不是去鐵皮猴子那邊,受到驚嚇的時候也只去大枕頭那裡

    消極的:

    1.華生曾經在一個小男孩每次接觸可愛的東西時都會給予強烈駭人的巨響刺激,後來這個小男孩只要看到可愛的東西都會哭,甚至只要有點相關都會哭和退縮。

    這個小男孩實驗後並沒有活多久就離開人世

    2.感覺剝奪

    被試被隔絕了各種能與外界產生接觸的機會,比如觸覺,視覺,聽覺等。

    一段時間後,被試開始出現幻覺,自言自語,精神開始失常

    3.習得無助

    把狗關在籠子裡,給予電擊,狗會想要逃走,但狗逃不開,只能接受電擊,若干次後,狗被電擊甚至光聽到電擊器的聲音都會蜷縮在角落瑟瑟發抖並哀嚎,再也不嘗試離開逃避刺激,即便籠子門已經開啟

    4.遵從實驗

    安排了一個”權威”,其實只是助手。

    然後分成兩組,一組當”老師,一組當”學生”,學生要答題,答題如果失敗就要受到伏特逐步增加的電擊(20到220)。最開始當老師的會不顧慮的給學生電擊,後來電壓開始升高,學生表現出強烈的痛苦,老師詢問是否可以中止,但”權威”表示必須繼續,後來老師給學生電擊時毫不猶豫,學生也再也不表現反抗,更多是默默承受電擊,其實這時候已經有人被電的暈過去

  • 3 # 楊位芝2019

    1、關於依戀關係的實驗:兩個猴子,一個是用鐵絲做成的子,胸前掛著奶瓶;另一個是用絨布做成的。把剛下生的小猴放進去,小猴餓了就去鐵絲媽媽跟前吃奶,但是吃完奶就去絨布媽媽跟前偎著。

    說明生物相對於活命需要,心理的柔軟安全的依戀需要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2、角色扮演實驗:讓不同的人扮演獄卒和犯人,發現都真的進入角色。

  • 4 # 一羊889

    1.:破窗效應。

    2:暗示效應

    3:標籤效應

    4:泡菜效應

    5:馬太效應

    6:貝爾效應

    7:馬繩效應

    8:即將效應

    9:名片效應

    10:安慰劑效應

    11:首因效應

    12:投射效應

    13:暈輪效應

    14:酸葡萄效應

    15:巴納姆效應

    16:毛毛蟲效應

    17:蔡戈尼效應

    18:刻板效應

    19:思維定式效應

    20:齊加尼克效應

    21:皮格馬利翁效應

    以上就是常見經典心理實驗案例得出的心理效應。

  • 5 # 十里音

    1.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

    巴甫洛夫每次給狗餵食物時都搖鈴鐺,狗看見食物就會分泌唾液,當狗對鈴鐺形成條件作用後,只搖鈴鐺不餵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

    2.視崖實驗

    視崖指人的視覺能覺察到深度(懸崖)。

    科學家準備了一張桌子,桌面的一半是可見的木材,另一半是透明的玻璃。然後科學家把孩子放在桌子上,看他們是否會無視懸崖而爬到玻璃那一面。

    3.皮亞傑三山實驗

    在沙丘上擺放了三座山丘的模型,讓兒童從前後、左右觀察這些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拍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其指出與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人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相符。結果發現,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4.睡眠剝奪實驗

    研究人員阻止被試進入做夢階段,即“快速眼動階段”。當被試睡著後,進入“快速眼動階段”時,他就被強制喚醒。在接連剝奪了幾天做夢之後,被試幾乎都會出現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發脾氣、表情呆滯等情況。

    5.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到一所小學,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結果每個上了名單的學生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各方面都很優秀。其實他撒了謊,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6.責任分散效應

    研究人員讓72名被試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並利用對講機通話。當假病人大呼救命時,72被試要作出自己的選擇。結果顯示:一對一通話組中,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四對一通話組中,只有31%的人採取了行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期間該吃多少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