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再次南下並最終攻克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宋徽宗、宋欽宗及趙宋宗室、百官數千人被俘北上,北宋滅亡,這一事件被後世稱為“靖康之變”。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在南方重新建立了南宋政權,但中原黃河故道以南的很大一片區域都已經成為金國的勢力範圍,有大量北宋遺民自此成為金國的子民。然而,這些人中也有很多忠於宋室的官員和百姓組織義軍抗金並南渡投奔南宋,他們被南宋朝廷稱為“歸正人”,南宋《朱子類語》對“歸正人”定義道:“歸正人元是中原人,後陷於蕃而復歸中原,蓋自邪而轉於正也”。那麼南宋朝廷又是怎麼對待歸正人的呢?

    第一、招納歸正人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並且自知短時間內沒有收復中原故地的能力,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招納北方的遺民。一方面新興的南宋政權亟需得到百姓的擁護,此時高舉“弔民伐罪”的大旗對趙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來說,北方遺民中有大量的文武之才,他們對於南宋的建立及穩定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宋高宗、宋孝宗都曾經有過招納歸正人的詔令,他們的這種做法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比如葉適在《上殿札子》中就讚揚道:“陛下感念家禍,始初嗣位,葺兩淮,理荊襄,慰綏蜀道,安集歸正人。”第二、保護歸正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顏亮為了實現“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夢想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南下,金軍最終在南宋著名將領虞允文等人的奮力抗擊之下退兵。宋孝宗乘勢命老將張浚主持“隆興北伐”,但可惜依然以失敗告終。隨後,宋、金兩國達成了“隆興和議”,這個和議也是不公平的,但是比宋高宗的“紹興和議”稍微給南宋挽回了一點面子。

    在命魏杞北上議和之時,宋孝宗給魏杞叮囑了四件事:“一正名,二退師,三減歲幣,四不發歸附人”。最終“館伴張恭愈以國書稱‘大宋’,脅去‘大’字,(魏)杞拒之,卒正敵國體,損歲幣五萬,不發歸正人北還”。也就是說,隆興議和之後宋朝不再對金國稱臣,而是稱“侄”,每年給金國的銀、絹也不再稱“歲貢”而稱“歲幣”,更重要的是,兩國協定:凡是越過宋、金邊境投奔南宋的百姓,金國都不再追回,南宋也不再遣返。如此一來,歷經艱難險阻抵達南宋並且忠於南宋的移民終於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護。

    第三、安置歸正人

    “既來之,則安之”,南宋對歸正人的安置政策可以分為三種方式:給田;減(免)賦、稅;募兵。

    比如,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趙構下詔書:“籍諸州歸正人,願為農者給官田,復租十年;願為兵者赴軍中”;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詔楚州給歸正人田及牛具、種糧錢五萬緡”;淳熙四年“詔兩淮歸正人為強勇軍;”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下詔:“蠲歸正人賦役三年”。

    南宋朝廷對歸正人的安置及優待政策必然激勵了更多的“淚盡胡塵裡”的北方遺民南渡,畢竟“王師北定中原日”遙不可及,與其坐受金國的搜刮與虐待,不如孤注一擲越過邊境,一旦到達南宋境內,他們便可以過上相對安定的日子。

    第四、拒收歸正人

    但是南宋朝廷也在一段時間內拒收、遣返歸正人,比如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金軍突破兩淮防線,進逼長江之時宋孝宗在三月“詔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納歸正人”,又在五月“詔吳璘毋招納歸正人”。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宋朝正準備遣返歸正人,王自中堅持此時應該“當蒐羅豪俊,廣募忠力,以圖中原”,卻遭到了貶黜。所以,之所以出現拒收、遣返歸正人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金國給南宋施加了壓力,在無力、無決心奮戰到底的情況下,南宋只能採取妥協的“綏靖政策”。

    第五、爭論

    對於是否接納、如何處置以及是否遣返歸正人的問題上,宋朝政府其實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南宋朝廷內部也長期處於爭論狀態之下。其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歸正人內部成分複雜

    誠然,辛棄疾、王友直、範邦彥等仁人志士也是被南宋接納的歸正人,但是除了這些對南宋起到積極作用的人才之外,歸正人中也不乏給南宋“添亂”的消極分子。比如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歸正人右通直郎劉蘊古坐以軍器法式送北境,伏誅”。所以,如果對所有歸正人都持統一的接納、優待態度對於南宋來說顯然是未必有利的。

    2、南宋力不從心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終南宋一朝都沒有能夠順利組織像樣的北伐,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宋很多百姓都不支援北伐!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士兵、補給都是取之於民;另一方面,北伐如果失敗了則百姓跟著遭殃,北伐如果成功了則百姓又要增加更大的負擔來平復城市和百姓的創傷。所以,對於南宋百姓來說,不挑起戰端、不接納流民才能過上難得的安穩日子。

    接納、安置、優待歸正人也同樣是需要巨大的經濟成本的!宋朝皇帝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宋孝宗就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矛盾心情:“敵人來索舊禮,從之則不忍屈,不從則邊患未已。中原歸正人源源不絕,納之則東南力不能給,否則絕向化之心。”

    3、對與金國關係上的影響

    南宋是否招納歸正人對於金國和南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畢竟金國不希望已經歸自己管轄的百姓們南逃,但他們又無力全面、徹底地制止,所以必須透過己方阻止並且結合南宋朝廷拒收歸正人兩條途徑來減少人口的損失。

    但是南宋若迫於金國的壓力遣返了歸正人,則在“絕向化之心”的同時也會讓這些歷經險阻迴歸趙宋卻又被拋棄的歸正人對宋朝產生仇恨態度;南宋若堅決不肯遣返歸正人,則又給覬覦南宋的金國以出兵的藉口。

    對此,“南宋四名臣”之一的胡銓曾經表達過自己的彷徨:“凡歸正之人一切遣還,如程師回、趙良嗣等聚族數百,幾為蕭牆憂。今必盡索歸正之人,與之則反側生變,不與則虜決不肯但已。夫反側則肘腋之變深,虜決不肯但已,則必別起釁端,猝有逆亮之謀,不知何以待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南宋本意是非常願意接納並且優待南渡的北方遺民的,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金國的壓力、南宋經濟上的困難),南宋也不得不痛心地對歸正人執行過拒絕接納甚至遣返北方的政策。

  • 2 # 東風西往

    到南方去的北方人一般並沒有受到不好待遇,反而不少人受到了比較好的待遇,其中原因有二,一是也算“隨龍”而來,當時朝廷在北方,跟著王師逃難而來的北方人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當地人的歧視,中央朝廷更不會歧視他們,當地官員也不會刻意為難他們,《宋故事》中記載,宋皇駐蹕杭州,杭州人口增加到十倍以上,盜竊案經常發生,一日有司捕獲一名小偷,細察之,是“隨龍”南來小偷,訊過即釋,一時傳為笑柄,但由此可見,當時自稱隨龍南來者一般都不會受到歧視。二是宋高宗為聚攏人,下發召令,對前來歸附的人是有褒獎、優撫的,中央朝廷有政策,南來之人自然不會受到什麼歧視待遇了。

  • 3 # 朝史暮想

    所以,金國境內南逃南宋的百姓,除了金國初期和末期的動亂外,中期的南逃者很多南逃的原因各不相同。

    南宋把南逃回國的人稱呼為——歸正人。你就聽這名字,歸正,原先是犯了錯的,現在回到正統了?怎麼聽怎麼不舒服。

    南宋對歸正人的態度,其實是跟著對金外交局勢走的。當雙方關係比較緊張的時候,南宋會接納,甚至主動招納歸正人;而當雙方趨於平和的時候,南宋對歸正人的態度,其實談不上友好。

    大家熟知的南宋著名將領,詞人辛棄疾,其實就是歸正人。辛棄疾就是在北方金國境內參加組織過抗金起義,之後起義部隊前途不甚光明,辛棄疾迴歸南宋。南宋怎麼對待的?辛棄疾是給了個小官,其他人都安置在宋金邊界。對於歸正人,南宋的態度認為他們就是對金作戰的一線炮灰。一旦戰事起來,歸正人是不會再次投降金國的,他們只能選擇死戰。再比如辛棄疾的老丈人,也是歸正人。他是帶了一座城迴歸南宋的,南宋給他的也就是金宋邊界的一座城,一樣的官職。而辛棄疾的老丈人之後,就經常無端地受到政治迫害和調查。

    終辛棄疾一生,無論他如何表明心跡,如何受到皇帝重用,如何想加入南宋計程車族圈子,他始終不曾被南宋主流社會價值觀所接受。你就看辛棄疾的詞,有心人會注意到,他所有留下的詞都是他迴歸南宋之後寫的。

    官秩達到四品的辛棄疾尚且如此,普通的歸正人在南宋的境遇則不難想象。事實上,從南宋中後期開始,由於軍隊裡出現的歸正人數量顯著上升,使得南宋軍隊的安全性出過大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珠有很多設定bug,而且戰鬥力也崩盤了,為什麼還會被認為是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