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訊親子

      關鍵點分析

      孩子固執只是表面現象,成長是一個過程,孩子出現狀況總有一定的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動機,抱著理解的態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辦法調和,結果會不一樣。

      義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孩子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

      讓我們先找找原因,瞭解一下孩子固執背後的心理秘密。

      1.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執的性格成分,是因為遺傳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當有關。造成孩子性格固執普遍有三種原因:

      家長慣出來的。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予的關懷和愛護太多,孩子有什麼要求,無論正確與否都一律滿足。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錯誤認識,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會大哭大鬧。這個時候家長妥協,就助長了孩子的固執。

      家長打罵出來的。有些家長非常嚴格,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只要孩子稍微有點過失就打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反抗,形成固執的脾氣。

      家長暗示出來的。孩子有時候耍些小性子、發個脾氣很正常,卻被家長認為“犯倔,任性”,人前人後講孩子怎麼不聽話,給孩子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變得固執了。

      2.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

      孩子2歲以後,自我意識不斷髮展,主觀意識越來越強,喜歡說“不”、“我就要”。這表明孩子已經進入“執拗敏感期”,這不能說是壞脾氣。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樣,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飯、到外面去玩都要聽從你的安排。他開始有自己的獨立願望,以為(當然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只是無意識地以為)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於人。而且,他希望別人也能知道這一點,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為會與成人的主張產生衝突。他們的思維發展能力有限,無法去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時候,他會非常委屈、失望,語言表達能力又不夠,只會用哭鬧來表示反抗。

      關鍵幫助

      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如果處理不當,一味順從或壓制都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招數一:對於孩子的固執不要一味壓制。

      一個什麼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協的孩子,其實長大之後更容易成為具有獨立性格、自信和堅強的人。如果家長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屈服,一味壓制,他的反抗可能就會越強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糾纏不休、固執等人格特徵。如果孩子的執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堅決不讓你給他穿鞋,你就讓他自己穿好了。先讓他自己做一回主,當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時候,會重新回來找你幫忙的。當然,遇到這種情況,你需要有一點富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執不合理,可以採取暫時不理睬的態度,裝作若無其事,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

      招數二:對於孩子的固執要巧妙誘導,靈活處置。

      家長要分清哪些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為了避免出現危險,應該如何巧妙誘導孩子不做。比如上面點點的案例,家長就應該巧妙地使得雙方達成共識。但是,如果他想自己穿褲子,或者非要穿紅毛衣而不想穿綠毛衣,你就沒有必要和他較勁。給他一定的自由,滿足他想獨立的願望,可以讓你免遭這個“小暴君”的折磨。你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給他一些規矩。

      招數三:對於孩子固執帶來的後果不要諷刺,要幫助。

      在孩子無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來求你幫忙的時候,不要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你自己穿不上的!”而要說:“穿不上沒關係,媽媽很樂意幫助你。”讓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況下,接受一下別人的幫助並不是什麼壞事。學習本身就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如果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今後怎麼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呢!

      名師看點

      固執和執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執著是優點,不要當成固執來指責,否則就阻礙了孩子成才。因此,不要錯判孩子,獨立願望強烈是一種優點,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如果孩子確實是固執,就要從小修訂,但是家長要注意採用春風化雨的方式,慢慢引導。

  • 2 # kk生活錄

    等!溫和地等,平靜地等,理智地等!

    有情緒是因為需求的東西你沒有懂,也可能他的理解裡有委屈的成分。

    手上可以輕輕拍他的後背緩解他的情緒,你不要說話等他說,你認真聽!

    他說完了,你還是沒有懂,可以用短句子問一問!

    溝通完了,先說對不起!

    他能說哦就說明他緩解了!

    你如果無法溝通他的執拗可以一直閉嘴!他會希望得到你的答案,你安靜得越久他會越容易妥協!

    最後一種,如果太倔,可以跟他分開安全距離!心理學上安全距離能讓孩子產生懼怕,他會妥協願意聽你的建議!

    嗯,與孩子相處耐心最重要,千萬別比誰更有脾氣!

  • 3 # 依心尋理

    近日,孫儷在微博上寫到:“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援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t她一直是我很喜歡的演員,有思想,有生活,有性格。育兒觀也很正。當然,也會有普通媽媽的困惑,怎麼控制自己不去吼孩子,就能讓熊孩子們聽話?

    我們不要著急怎麼溝通是正確的,先來看一個公式。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說什麼真的不那麼重要,音調真的會影響溝通效果,而最重要的則是非語言資訊。通常非語言的溝通形式主要指面部表情的變化和肢體語言。想想看,我們在跟孩子溝通中,我們反覆想要說什麼,怎麼說,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表情和動作,而這些才是真正影響溝通效果的。

    怎麼做?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來個擁抱吧!因為擁抱是孩子得到他人關心和撫慰的最直接方式。

    一次跟閨蜜一起帶孩子去遊樂場,兩個孩子年紀相仿,玩耍愉快。我倆則是一旁看著、聊著。突然聽到閨蜜的孩子哭,倆人一起回來,一個哭,一個說,大致是有一個比他們大些的孩子推了閨蜜的孩子。閨蜜知道孩子很內向,便跟她說為什麼不打回去,說了半天,孩子哭的更大聲,閨蜜也說的越大聲。我看溝通無果,便蹲下來,給她擦擦眼淚,抱了抱她。孩子趴在我的肩頭說,阿姨,我叫住他了,可是他個子那麼高,一下子就跑了。阿姨知道,我跟媽媽說說。很快,孩子就平靜了下來,閨蜜帶著孩子找到了男孩子的家長,道了歉。孩子臉上也露出了笑容。閨蜜有點內疚,我真不該發火。

    溝通,本來就是個技術活,尤其是跟孩子。建議跟孩子溝通時不要站著,而是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能平視他們,你會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可惡和不可理喻,深吸一口氣,放鬆面部肌肉,恭喜你,已經成功一半了。

  • 4 # 蟲媽養蟲寶

    我家孩子的執拗期是在三到四歲,因為這個階段剛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情緒控制能力基本沒有,有點想怎樣就怎麼樣的意思。他表現不滿的方式就是:雙手抱在胸前,眼睛瞪著別人,不停地跺腳。不知道有沒有同款?

    每當這時候,來硬的肯定適得其反。我的處理方式是:第一,不理他,讓他冷靜冷靜先(理他他會變本加厲);第二,情緒平復下來問他“發脾氣有用嗎?”,他會說沒用。一定要給他建立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這個意識;第三,引導他自己把問題說清楚,因為什麼事情這樣?表達他自己的需求,這時再幫他解決問題。多有幾次這樣的處理方式,他就長記性了。現在他會有事說事,能滿足他的就滿足他,不能的說清楚為什麼他也不會吵鬧了。

    不過單靠生活實際例子引導可能還不夠,我會讓他看一些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圖文並茂,很容易理解的。等他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狀況,該怎麼做他心裡就有點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道老公出軌也不離婚的女人都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