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土過客
-
2 # 揚生解史
宋共姬原名伯姬,原是魯宣公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宋國的國君宋共公,所以改叫宋共姬。宋共姬嫁過來不久後,宋宣公就去世了,但宋共姬一直死都不再嫁,而是一直守寡了40年,直到有一天:
《春秋·襄公三十年》雲:“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 此處“宋伯姬”即魯伯姬。《春秋·襄公三十年》又云:“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此“宋共姬”亦即魯伯姬。伯姬究竟因何卒去?《穀梁傳》雲:五月甲午,宋災,“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闢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闢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
有一天宋共姬信的地方起火了,但當時貼身丫頭傅母剛好不在旁邊。其它丫頭勸宋共姬趕快出去避火,但宋共姬說:“按照禮節,婦人沒有貼身丫頭的陪伴是不能走出房門的,”因此不肯走出門外。此時火勢越來越大,但傅母遲遲未歸,最終宋共姬被活活燒死了。
宋共姬死後,他為丈夫守貞、恪守婦道,堅守禮義的行為被當時的諸侯大臣們所稱讚,他們專門為 宋共姬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把她的事蹟做為典型在社會上大力宣傳。要求女人們向宋共姬學習,因為宋共姬的行為符合當時人們的道德要求。
這就是歷史上的事實。當然,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沒有宋共姬了!
-
3 # 月古史話
因丈夫“失禮”,共姬拒絕圓房
宋共姬所處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禮樂崩壞的社會風潮已經很嚴重了,這對封建統治階層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宋共姬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非常恪守禮法的女子,後來宋共姬被魯宣公嫁到了宋國,在出嫁的時候按當時的禮法來說,作為丈夫的宋共公是需要親自來迎親的,但是宋共公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了一個使臣去接親。在當時來說是不符合當時的禮儀的。
這就是讓共姬非常不高興了,三觀不合啊。不要說古代了,現代相親談戀愛那也是看三觀的。本來她是不想嫁到宋國去了,但是兩國家之間的政治聯姻,她自己可做不了主。所以,還是嫁了過去,但是因為這件事,宋共公的樂子就大了,去了宋國以後共姬不跟共公同房。這樣就讓當時的宋共公尷尬了,然後她就派人到魯國去告狀了,請她孃家人來評理。感覺這個跟現代很多小夫妻乾的事情都一樣呢,吵架之後,老婆沒回孃家,丈夫都已經到丈母孃家了。後來經過經過孃家派人的勸說,共姬還是跟共公圓房了。
為了成全了自己,老壽星害死了無辜的宮女們在這之後的幾十年,就沒什麼存在感了。但是到她70多歲的時候,這位老太太又搞出了大新聞,當時宋國宮殿著火了,著火就趕緊逃命吧。但是這個老太太死活不走,怎麼勸都不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大火發生在晚上,之所以不走,就是因為當時對貴婦的禮法在晚上是有要求的,婦人之義,保傅不懼,夜不下堂意思是貴族婦人如果沒有保護自己的貼身宮女陪同,是不得晚上出門的。
《穀梁傳》雲:五月甲午,宋災,“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闢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闢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但是當時大晚上的,“傅母”都不在身邊啊,所以她就不走。她不走,其他人又不敢私自逃跑逃跑出去,把老太太放這裡要是燒死了,自己偷跑出去也是死罪,所以趕緊去找她的貼身宮女過來,但是還沒等趕過來的時候,大火就已經燒到他的宮殿中了,就這樣燒死了。而且不僅自己燒死了,當時因為勸她的沒敢跑的宮女,都一起被燒死了。
宋共姬當時70多歲了,在古代算非常非常高壽了。古代人平均也就30多歲,她活個70多歲,老壽星了。就算死了也是個喜喪,但是那些宮女就可憐了,年紀輕輕的就為此獻出了性命。
雖然被燒死,但因恪守禮法,而成了女子楷模站在我們的現在角度,覺得這樣是很傻的,而且因為自己恪守禮法,把那些無辜的宮女都害死了,但是站在當時封建社會的角度來看,她的行為就是恪守禮儀的典範,最後還成了女性的楷模,封建統治者是根本不在意那麼宮女的。而且中國古代第一部撰寫父女的著作《烈女傳》還把共姬列入了“貞順類”。
最後,想感謝我們現代文明開放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的生命安全是首位的,讓我們不被這些刻板的禮法所束縛。
-
4 # 短視之家
我覺得很多人覺得宋共姬是貞潔烈婦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導致的。雖然她是自己故意被燒死的,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女性沒有什麼地位,很多男人對女人的要求就是要恪守婦德。雖然宋共姬的做法害了很多其他無辜的人,但是她的做法是被當時的社會所推崇的。
我個人認為宋共姬的做法是不值得大家推崇的。因為她自己的自私,讓很多人跟著她一起死了。這要放在現在這個社會來說的話,是屬於殺人的罪名。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很多人都會覺得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樣子。宋共姬的做法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特別讓人無語的,但是在當時看來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需要很多人以這種做法為榮,要向她學習。所以就有了後面大家稱她為貞潔烈婦,並且一直被流傳到現在。
在我們中國古代的看法裡面,這樣的行為很正常。是因為最開始我們推崇的想法就是女生要以老公為重,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思想。但是現在時代已經完全變了,所以在我們現在女孩子的角度來看的話,是覺得這種做法完全不可取的。那麼在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不推崇這種自私的做法的,因為現在人更加重視自己的性命,同樣女生也能有更多的權利了。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宋共姬的這種做法在當時可以被理解。但是在現在卻是萬萬不可以這麼做的。
-
5 # 贊讚美育
周朝時期,“元聖”周公始創禮法,自此無論貴賤,都有其自成一套的“言行舉止”禮法約束。可惜很快禮法就被人遺棄,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斷加深,造成了禮崩樂壞的社會風潮。當時的當政者為了維護統治,只能盡一切可能的去保住“禮法”用以約束世人,事實證明,人是可以被馴化的,同樣人也是需要“精神領導”的,而“宋共姬在大火中鎮定的被燒死”就成了很典型的事件了。
宋共姬拒行洞房之禮,宋伯姬是春秋魯國宣公之女,是一個恪守“禮法”的女子。春秋時期的婚嫁制度中,男方需要親自去女方家迎娶女方,這樣子合呼禮法。而宋伯姬年輕時剛嫁到宋國時,因為宋共公沒有親自迎接,只派了個使臣,不合禮法。宋伯姬迫於父母之命無奈上了轎子,但是到了宋共公家裡,卻以宋共公沒有迎娶自己而拒絕與丈夫行夫妻之實。宋伯姬為了禮法,連宋國天子的面子都不給,足證她對“禮法”的看重,這是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體系的無聲的對抗啊。
宋共姬被火燒死,後來,宋國宮殿大火,當時宋伯姬已經70多歲了,宋共工已經傳位到曾孫宋景公這裡了。當時對於貴婦的禮法是這樣的:婦人之義,保傅不懼,夜不下堂意思是貴族婦人如果沒有保護自己的宮女陪同,是不得晚上出門的。可惜的是大火正好在夜晚發生,而當時宋共姬的貼身侍女不在身邊,於是這邊大火就燒過來了,宋共姬還要求其他人趕快把“傅母”給找過來,然而傅母還沒有趕過來的時候,大火就已經燒到宋共姬的宮中,宋共姬就這樣執著的涅槃了。
可悲的是,宋共姬宮裡的其他宮女也因為她不肯走,而不敢走,然後一起被燒死了。70多歲的宋共姬自然沒有什麼念想了,但是那些宮女為此獻出了生命。就連《春秋》中都對其所謂捨生取禮的行為大家讚賞。塑造標杆,號召全民學習傳承。這是古代精神統治最慣用的方法了。當然,以今人的看法,荒唐可悲,但這就是“禮法”在時代的侷限性中作出的讓步,“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後人不能取笑前人的禮,這是對前人的不尊重。安知今人的禮法,不會為百年之後的後人所嘲笑?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那麼何為“善”,譬如在宋共姬的故事中“婦人之義,保傅不懼,夜不下堂”的僵化不人性的禮法就是當時的“善”。倘若“善”不加以文明的控制和救贖,那麼就會散發比惡更惡的原罪。
回覆列表
宋共姬是魯宣公的女兒,名伯姬。嫁給宋共公後人稱宋共姬。婚後七年,宋共公就死了。她一直為宋共公守節,近四十年沒有改嫁。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有一天夜裡宋王宮裡著火,大部分宮人都逃難了,只有共姬和幾個侍女堅決不出宮門,被活活燒死在王宮裡,她為的是禮節。因為當時有“婦人之義,保傅不俱,夜不下堂的禮教之說”。也就是說王宮裡的王后、妃子等貴婦如果沒有保姆的陪伴,夜晚是不能出門的。在今天看來這種做法是愚蠢的,不能理解的。但在當時各國諸候齊聚一堂,為宋共姬致哀,開追悼會,褒獎她“越義求生,不如守義而死”的高貴品格,各諸候國還進行了降半旗的紀念活動。為了恪守禮儀,寧可活活燒死,也決不妥協,如此烈女,肯定值得後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