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注
-
2 # 故國有明卍
明代官員的俸祿是工資,一般以銀子或紙幣的形式發給官員。不同品級的工資不同。但特點就是少
如果明朝俸祿夠多就不會有人為了幾兩銀子而冒著扒皮的危險去貪。
再看看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和于謙的家境那是窮的叮噹響……
明代官員的俸祿是工資,一般以銀子或紙幣的形式發給官員。不同品級的工資不同。但特點就是少
如果明朝俸祿夠多就不會有人為了幾兩銀子而冒著扒皮的危險去貪。
再看看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和于謙的家境那是窮的叮噹響……
開國之君朱元璋,在對待反腐一事上,決心之強,力度之大,措施之嚴,可謂空前未有。史料記載,從洪武19年,即1386年,因貪汙被殺的官員達到了幾萬人,全國各省從府到縣很少夠能滿屆,為什麼?都被殺掉了。儘管如此,明朝依舊被扣上了“腐敗王朝”的帽子,貪風止不住,貪官殺不完,究其原因,官俸太低了!
以米為俸洪武四年正月,即1371年,朱元璋命中書省、戶部定百官歲俸數:
正一品祿米900石,從一品750石,正二品600石,從二品500石,正三品400石,從三品300石,正四品270石,從四品240石,正五品180石,從五品160石,正六品100 石,從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從七品75石,正八品70石,從八品65石,正九品60石,從九品50石。官祿“以歲計”數,稱為歲祿,但“驗數月支”,按月支給。可能是俸祿太低,朱元璋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之後幾年他又陸續,小範圍的增加官俸,直到洪武十三年二月,即1380年,朱元璋命戶部重定百官歲祿:
正一品1000石,從一品900石,正二品800石,從二品700石,正三品600石,從三品500石,正四品400石,從四品300石,以上皆給予俸鈔300貫。正五品220石,從五品170石,以上俸鈔皆150貫。正六品120石,從六品110石,以上俸鈔皆90貫。 正七品100石,從七品90石,以上俸鈔皆60貫。正八品75石,從八品70石,以上俸鈔皆45貫。正九品65石,從九品60石,以上俸鈔皆30貫。按規定,每鈔一貫當銅錢千文銀二兩。這次重定與上次相比,普遍增加了歲祿,除此之外,還定下了未入流官員的月俸:
一、二品衙門提控、都吏2石5鬥,掾史、令史2石2鬥,知印、承差、典吏1石2鬥。三、四品衙門令史、書吏、司吏、2石,承差、典吏1石。五品衙門司吏1石2鬥,典吏8鬥。六品以下司吏1石,光祿司等典吏6鬥。教官月米:州學政2石5鬥,縣教諭2石,府、州、縣訓導2石。首領官月米:凡內外衙門提控、案牘、州吏目、縣典史皆3石。雜職月米:凡在京及各處倉(指糧倉)、庫(指某庫)、關(指鈔關)、場(指山場)、司(指稅課等司)、局(指稅課等局)、遞運、批驗所大使3石,副使2石5鬥,河泊所官2石,閘壩官1石5鬥。雖然少的可憐,但終究聊勝於無。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朱元璋再次更定文武官俸:
正一品月米87石,從一品月米74石,正二品月米61石,從二品月米48石,正三品月米35石,從三品月米26石,正四品月米24石,從四品月米21石,正五品月米16石,從五品月米14石,正六品月米10石,從六品月米8石,正七品月米7石5鬥,從七品月米7石,正八品月米6石5鬥,從八品月米6石,正九品月米5石5鬥,從九品月米5石。凡未入流官,“祿月米有差”。這次更定以月計祿,不同於之前的以歲計祿。那麼這次更定的俸祿到底是多是少呢?(朱元璋畫像)
當時的明政府規定,“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以此換算換算,米一石也就是銀一兩。
洪熙元年,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楊士奇說:“尚書月俸60石(實際是61石),可養壯士60人”。以此換算,米一石可養一人。
由所養人口我們發現,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算是小康,但六品以下,尤其是流外官,若是一不小心超生了,那連溫飽都不能解決了。
米鈔兼支明成祖朱棣即為後,為了撙節天下倉糧,以備國用,實行“米鈔兼支”。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即1402年
令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俸,四分米六分鈔;三品、四品俸,米鈔中半兼支;五品、六品俸,六分米四分鈔;七品、八品俸,八分米二分鈔。凡米折支鈔,每石給鈔十貫。惟九品雜職吏典、知印等,全部支米。永樂九年,即1411年
令在京文武官,一、二、三、四品俸,米鈔中半兼支;五品俸,六分米四分鈔;六品俸,七分米三分鈔;七、八、九品俸,八分米二分鈔;雜職官全支米。永樂十九年,即1421年,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由於漕運艱難,北京供糧不足。
又令隨從在京官員俱減米增鈔,一至五品,三分米七分鈔;六至九品,四分米六分鈔。其米每月在京支五斗,餘於南京倉支,不願者,準在京折鈔。雜職官有家小者月支六鬥,無者四鬥五升,其餘折鈔。(朱棣畫像)
其實,自從“米鈔兼支”立制以來,鈔的份額就大於米的份額,群臣的官俸大部分都用來折鈔,關鍵的是折鈔極不合理,表現方式過於隨意,完全不顧米價,這就導致其官俸極度縮水,永樂至成化年間,也就成為了官俸最為薄弱的時期。
折銀為主自成化以後,從弘治、正德,至嘉靖、隆慶,官俸制度逐漸鞏固。又因為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漸漸的也就形成了,以折銀為主的官俸結構。
萬曆《大明會典》,詳細記錄各級官俸,翻譯簡化如下
正一品官,歲俸1044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15兩5錢1分2釐,鈔7128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7兩9錢5分9釐餘,鈔594貫。從一品官,歲俸888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183兩8錢4分4釐,鈔6036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5兩3錢2分3釐餘,鈔503貫。正二品官,歲俸732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152兩1錢7分6釐,鈔4944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2兩7錢3分,鈔412貫。從二品官,歲俸576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150兩5錢8釐,鈔3852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2兩5錢4分2釐餘,鈔321貫。正三品官,歲俸420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88兩8錢4分,鈔2760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7兩4錢3釐餘,鈔230貫。從三品官,歲俸312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66兩9錢1分6釐,鈔2004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5兩5錢7分6釐餘,鈔167貫。正四品官,歲俸288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62兩4分4釐,鈔1836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5兩1錢7分3釐餘,鈔153貫。從四品官,歲俸252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54兩7錢3分6釐,鈔1584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4兩5錢6分1釐餘,鈔132貫。正五品官,歲俸192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42兩5錢5分6釐,鈔1164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3兩5錢4分6釐餘,鈔97貫。從五品官,歲俸168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37兩6錢8分4釐,鈔996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3兩1錢4分餘,鈔83貫。正六品官,歲俸120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35兩4錢6分,鈔540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2兩9錢5分5釐餘,鈔45貫。從六品官,歲俸96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9兩8分4釐,鈔396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2兩4錢2分3釐餘,鈔33貫。正七品官,歲俸90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7兩4錢9分,鈔360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2兩2錢9分8釐餘,鈔30貫。從七品官,歲俸84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5兩8錢9分6釐,鈔324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2兩1錢5分8釐,鈔27貫。正八品官,歲俸78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4兩3錢2釐,鈔288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2兩2分5釐,鈔24貫。從八品官,歲俸72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2兩7錢8釐餘,鈔252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兩8錢9分2釐餘,鈔21貫。正九品官,歲俸66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21兩1錢1分4釐,鈔216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兩7錢5分9釐餘,鈔18貫。從九品官,歲俸60石。經過折色後,每歲得米12石,銀19兩5錢2分,鈔180貫。每月應為米1石,銀1兩6錢2分餘,鈔15貫。之前經常聽到有人說,“明朝官俸最薄”。縱觀明朝一代官俸,可知此言不虛呀!明朝官俸之薄,七品以下竟無法養家餬口。貪汙現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它的原因很多。從官吏個人來說,貪汙與否,與官俸之厚薄並無必然聯絡。
高官厚祿者未必不貪,官卑俸薄者未必不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官貪與否,則與官俸之厚薄不無一定關係。如果官吏的官俸連最基本的日常開銷都難以應付,那麼貪汙現象自然也就屢禁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