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詩歌的發展在唐代達到頂峰,唐詩可以說是一代文學的標誌。與此同時,唐朝湧現出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和流派,如初唐四傑、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元白詩派、小李杜等,他們都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除了那些著名的詩人以外,唐代也有很多"小眾"詩人,他們的作品同樣很優秀,名氣卻遠遠比不上上述幾位,可謂是被埋沒的天才詩人。在這些人當中,我認為許渾是最被埋沒的詩人,因為他的才氣與知名度實在相差甚遠。

    1.知人論世

    說起許渾,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會感到陌生,這與他本人及他的詩歌作品沒有被編入教材有很大關係。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今江蘇鎮江)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擅長七五律,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謝亭送別》、《金陵懷古》等。因為在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所以有後人稱其與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我們耳熟能詳的佳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便是出自他手。許渾晚年回到潤州丁卯橋村舍悠閒自居,自編詩集,取名叫《丁卯集》,整本詩集的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潤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被後人統稱為"丁卯體"。

    2.佳作賞析

    《咸陽城東樓》是許渾的代表作,全詩如下:

    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三年,此時的許渾正擔任監察御史一職,瞭解歷史的人對這一官職應該很熟悉,它是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設立的官職,負責監察百官,監督法令的實施。許渾是一位對工作盡心盡責的人,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動盪不安,許渾的內心自然十分痛苦和憂慮,於是在登上城樓之際,心生感慨,寫下這篇詠史懷古的千古佳作。

    首聯寫作者登上城樓所看到的景象,遠處的蘆葦、楊柳映入眼簾,好像家鄉的汀洲,詩人的思鄉之愁頓時噴湧而出,"萬里"寫出了愁思的廣大無邊,一個"愁"字表明瞭詩人此刻的心情。頷聯寫遠眺之景,烏雲剛剛出現在溪水邊,夕陽已經沉落在樓閣後面,就在此時,涼風驚起,眼看一場大雨就要襲來,整個咸陽樓被籠罩在一片風雨之中,這句不僅是寫眼前之景,更重要的是作者用來象徵此刻唐王朝的狀態,呈危機四伏、內憂外患之勢。《唐三體詩評》評之"慘淡滿目、晚唐所處之會然也"。頸聯寫近景,虛實結合,飛鳥、綠草、秋蟬、黃葉是詩人看到的實景,秦苑、漢宮是詩人想到的虛景,當年的秦苑漢宮早已長滿綠草與黃葉,一片荒涼,鳥兒與鳴蟬卻依然如故,一虛一實,形成對比,讓人聯想到朝代更迭,世事變幻,令人慨嘆。尾聯詩人融情於景,感慨道:"古往今來的徵人遊子莫要詢問前朝興亡之事,故都咸陽早已尋不見蹤跡,渭水卻依然不停東流。"一個"流"字暗示唐王朝的頹敗早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弔古傷今之情,令人傷感。

    《唐詩摘鈔》中評價此詩:"首尾全是思鄉,卻插入五六七三句縱橫出入,全不礙手,唯老杜有此筆力。許,潤州人,潤州水鄉,故有"似汀洲"語,猶言無端登水閣,有處似家山也。此時愁緒正在開裡,況雲起雨來,是增一倍悽切也。五六則盡其晚眺所至而極言之",可謂至評。

  • 2 # 雲漢

      唐朝最被埋沒的詩人當然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了。憑著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卻在唐朝的詩人堆裡顯得籍籍無名!說這個被忽視那個被埋沒,這些個二三流的詩人又有哪篇詩作能與春江花月夜媲美?

    (一)故紙堆裡驚現天地間五個最美意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四百多年前的某個深夜,當這兩句從未見過的唐詩跳進詩學家胡應麟的眼眸時,這個明萬曆舉人鬍子一翹,一拍大腿,“唰”地一聲,就從躺椅上躍起,一個健步奔向書案的油燈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渾身顫抖地吟誦起來。 春,江,花,月,夜——天地之間五個最美意象霎時從故紙堆裡發出光芒,撲進了他的眼簾。

      這個年過半百的舉人當時正賦閒在家,沒事找事地編寫一部歷代詩選《詩藪》,意圖蒐羅有史以來的詩歌珍品。

      “乖乖,這麼牛逼的一首詩,怎麼就被拋棄到歷史的黑屋子裡呢?這不是明珠暗投嗎?”胡應麟邊激動地來回踱步,邊喃喃自語,“要不是我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看到了它,還不知道它要委屈多少年呢。”

      胡應麟激動驕傲得有理。因為正是從他編纂的《詩藪》開始,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發現,才開始被滾成了一個巨大的雪球,直至被推唐詩的巔峰。

      而此時離這首偉大唐詩的誕生,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一千年十個世紀的時光。

     “好了,有了這首《春江花月夜》,我的《詩藪》可以完滿收官了。”心情平靜下來後,胡應麟恭敬地把那本刊載如此寶貝的《樂府詩集》供奉到書案上,叫上書童推開後花園的朱門,似乎真的發現此夜的月光確與往日不同,它那如金似火的光輝照在春花新葉上,正是千年之前張若虛叩問過的那輪青春的月亮。

    (二)人月誰先生?張若虛的悵與惘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說起張若虛,真正認識他的人少之又少,因為他在文學史上的名氣真的不算大,如果不是高中選修課本那首必須背誦的長詩成為教育界的硬性要求,估計還真的沒多少人知道張若虛的存在,畢竟在文學史上,他流傳下來的詩篇,僅僅只有兩首,但是雖然數量少,卻質量高,孤篇壓全唐說的就是他。但是,這樣一個有才情的人,這樣美妙的詩篇,卻是在明朝的時候才被發現,在那之前完全無人賞識,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從當時時代背景開始說起。張若虛生活在初唐,那時候的詩歌還處於發展時期,當時只要稍微有文采的人,都一心致力於在詩歌這一行列中埋頭苦幹,試圖引起社會文化的一股大潮流,所以在初唐時期,詩歌也處於摸索階段,以至於大家對詩歌還沒有建立很完善的評價標準,只能籠統的一塊收錄在一起,張若虛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正是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的,而這一首詩歌也確確實實是被隨意收錄在其中一本文人集會時所寫的詩集中,後來才被專門整理詩歌的人發現,而且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跨越了一整個朝代。所以哪怕當時張若虛寫下的這一篇詩歌很出色,也無人能很肯定的對其做出評判,畢竟解釋不出好在哪裡,別人總是無法信服,更何況還是在詩歌的發展期呢。

      再者,我們要分析分析張若虛本人的身份。在史書上相關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做過兵曹這個官職,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官職職位很低,主要工作方向也只是在縣級小城市,再加上當時古代的人口並不算多,一個小縣城人就更小了,在小縣城裡做一個小官,在別人看來,只能作為餬口的營生,即使你寫出很美妙的詩歌來,也會被大打折扣,畢竟在人們的潛意識裡,一個出身低微並且沒有任何名氣的人,寫出來的詩歌也不會能夠和當時的大詩人或者大名人相提並論。

      只能說,這種潛伏在人們潛意識裡的想法,對於張若虛來說是非常委屈了,畢竟,憑什麼沒名氣的人就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只能感嘆他命運不濟。

    (三)寫完《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匆匆熄滅了人生的蹤跡,卻點亮了唐詩的星空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我們從張若虛的創作數量上做些分析。整個史書中,有據可考的詩篇,張若虛有且只有兩篇,與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一生寫下好幾千首詩歌相比,真的是零頭都不夠,哪怕你寫下的詩歌質量不好,數量多還能混個臉熟,哪怕是批評也能讓人知道本尊到底是何方聖神,可是,只有兩首詩歌的張若虛在他人眼裡還真的是不夠看的。

      畢竟,名氣這種東西,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刷刷存在感,才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就連現在社會中一些小明星都知道多多接戲,在觀眾面前刷刷存在感,更何況是當時宣傳條件沒那麼好的古代社會呢。而且,哪怕張若虛寫得好,確實也被他人看出來了,當時可能別人也沒喲喲信心敢肯定,那就需要不斷的新的創作,那事實來堵住他人的悠悠之口,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樣才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說,當時張若虛在初唐的時候,沒能憑藉那首成名作火起來,而是在後面明朝才開始被人賞識,是有原因的,一個是社會背景的影響,一個是自身的身份條件給人的猶豫,還有一個就是寫出來的詩歌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iPhone洩密12人被捕,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