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雷博士
-
2 # 易福有緣
教育的路該怎樣,多個回答,多點思維力量,哪怕是極少的一點。我提出問題誘因有兩個,一是小時候,拼音授課,老師自身不搭調(我尊敬他老人家,代轉正的一批,七十多歲走的吧,字很好,敬業)。二是我自己小孩八歲,下期讀二年級,在農村。現在說說,義務教育,如果課堂上,講的東西,還是千多萬老師按教材+教案+自身備課,這樣去發揮,我覺的心累,身累,效率低,無公平可言。我也當過初中老師,無論怎麼說我愛學生,都逃避不了我備課授課不是最好的這一關。良心這關過不了,所以,我離開。四十五分鐘,肯定有講的好,講的透,講出了藝術的人。錄下影片,義務階段一起學,是不是,起點就一樣了?為了更新,每年也可以同步更新影片啊。這就不存在有錢人拒絕,沒錢人望嘆的局面。大體,就是義務教育階段,不提倡個性發揮課堂知識教學,和重複勞動課堂知識教學的形式。該花的力氣放在德育,體育,美育,勞育上。放在愛國教育上。從01年到現在,17年的心痕,終於有人理解,衷心感謝。
-
3 # 活在當下勿忘初心
這個問題只能談談自己的見解。教育起跑線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因為現在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現實所決定的。為什麼現在一到快開學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家長為了能上學徹夜排隊,更有家長為了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借錢買學區房。可能有些人會說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我感覺不是的。
-
4 # 凡花有缺
教育領域的起跑線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可以說從伴隨經濟發展和獨生子女政策就開始有了。
我對教育起跑線的理解是,教育機構,家長,媒體等相關方普遍認為孩子應該儘可能早地學習需要學習的知識,對現有教育體系不信任。最典型的是校內知識提前學。比如,英語,數學等。起跑線的概念從我的觀念看是一個假問題,如同對於馬拉松比賽的起跑階段不僅要求搶跑,還要按100米的要求分秒必爭。
如果把教育的考核點設定在高考,那麼教育歷程長達12年。如果把教育的考核點設定為追悼會的悼詞,那麼教育的歷程長達70年。面對這樣一個長達十年以上的的教育歷程,起跑線上的那一點快慢完全不是什麼問題。
強調起跑線最終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對產生孩子什麼樣的影響需要專業人員跟蹤研究。最直接的影響大約是可能會讓一些孩子上課時不聽課,因為孩子課外學習的內容可能會高於課堂內容。如果孩子養成不聽課的習慣,那麼終止課外教育後,孩子的課堂習慣是否可以改正是最直接的問題。其他更深刻的心理問題就不知道了。
解決起跑線問題首先要解決收入分配問題。中國現在體力勞動者生存難度要大於腦力勞動者。勞動技能要求越簡單,收入越低。這樣一來所有人對教育的需求必然提高。設想改變一下收入分配方法,讓簡單勞動者也可以生活無憂,那麼對教育的需求才會降低。
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元教育評價標準。現在的小孩子學習的成功標準基本只有考上大學。其他雖然也有,比如成為優秀運動員。這樣一來孩子基本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事實上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擅長學習現在的知識。比如,有些孩子擅長手工,有些孩子就是什麼都學不好,只能做簡單勞動。那麼這些孩子只需要學習必要的知識就可以了。
第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基礎教育的彈性問題。現在的基礎教育是以高考為標準的無差別教育。這樣一來智力水平偏高的孩子學習進度會被拖慢,家長就會想各種辦法彌補。如果學校在教育時間,深度上建立彈性機制,家長的焦慮就會減少。
第四個需要做的事情是普及教育學相關力量。比如幼兒園階段孩子的認字是圖形化記憶,幼兒園的識字對於小學教育幫助沒有想象的大,進而普及各類知識的學習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以及兒童各種能力發育的規律和判斷方法。
總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但是萬里長征也不必糾結於朝夕。
-
5 # 亦復如是嘛
唔,成才的數育,不外乎語文吸收,組織,表達,傳授,溝通,術科方面不外乎機械,電力,以及新興科目。生話上的文娛社交.飧飲,物流。作為家長憑實力與兒女平臺及早甄選宜忌,方為上策,切莫魚翁撒網,三歲之前多睡覺,語言溝通為上策。全面發展一事無成
-
6 # 皇傢俱
謝悟空問答誠邀!回答: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望,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輸在教肓起跑線上,一年級之前就開始學拼音,學算數,學認字,學寫字灬.這些久而久之對孩子養成一種愛學習習慣,習慣養成了,自然上學就刻苦學習了,自然就學到東西了。至於有些家長不惜代價買名校學區房,我認為不是很重要,因為學習主要靠自己,如愛好學習,如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和愛好,那麼在哪個學校就讀都能學到知識,也絕對不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
7 # 媽媽讀書觀劇
當父母的人,看到“起跑線”這三個字心裡都會有無邊的焦慮。
一個熱播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中有這樣一期,節目組上海崇明中學把高三同學都請到了操場上,開始一場賽跑。當同學們整整齊齊地站好準備起跑時,節目組卻告訴他們,這並不是真正的起跑線。真正的起跑線需要回答6個問題,每符合一個問題的同學,就能往前走一步。這六個問題是:
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教育?
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父母是否持續讓你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
你曾經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
於是,符合答案的同學大步往前走著,遙遙領先;而其它的同學卻只能無奈地站在原地,一動也不能不動。六個問題問完,整齊的隊伍拉開了好一大截。這一幕是如此的直白,又是如此的殘忍。它赤裸裸地展現了我們每個人生而不公平。相信現在原地不能前進的孩子或許會認為家長沒有給他更好的起跑線,或許這些家長也在深深愧疚焦慮,可是農村的孩子根本連這個操場都進不來啊。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有人出生即在羅馬,你窮盡一生努力奮鬥,卻不過是別人的起點!有時別人根本不用做什麼,就已經遠遠地把你甩在了身後。而且,更殘酷的地方是,它先是決定了起點,然後又影響了孩子的終點。但是那六個問題,真能決定孩子的起跑線嗎?到底什麼才能真正決定起跑線?這成了哪裡的家長都逃不掉的問題。但一直有這種焦慮或做這種比較的意義不大,我認為更好的做法就是要做成長型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構建好底層能力,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成長經驗,也是在拓展一代人的格局。
-
8 # 政恩
教育起跑線是什麼呢?
它是孩子在非正式教育時期的準備,比如現在的早教;它是父母寄予孩子的希望。
它與父母的遺傳基因有關,決定了孩子奔跑的速度與距離。
它與社會關係父母的工作、地位有關,決定孩子奔跑時的附著裝備。
它與家教教育有密切關係,決定了孩子奔跑的起點。
因此決定孩子起跑線的不是別人,而是家長。
在我們國家,家長信奉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
不管孩子喜歡與否各種興趣班,強加於孩子,因為家長說以後對你有用。其實許多家加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於孩子。而孩子內心有些是牴觸的,錢花了什麼作用也不起。
相信大多數孩子是這樣。
家長們爭取到更好的平臺,把孩子推向起跑線,而不去真正看待孩子,適合什麼,需要什麼?
家長結合自己和孩子的實際,順其自然,逐步發掘孩子,發展孩子天性,在家長的扶持,鼓勵下拋開“起跑線”,勿於攀比。走出自己的精彩之路,讓孩子更好、更遠的前行!
回覆列表
我只提供理解,不提供解決。
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一群學生在操場準備跑步,然後獎金是100美元。接下來,教練提出了不同的條件,如果符合條件,就可以向前邁兩步,不符合條件的話,就呆在原地不動。
這些條件是什麼呢?
“如果你們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向前兩步。”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以及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賬單,向前兩步。
類似的這些條件,可以說是每個人客觀存在的差異,結果呢。當所有調節結束之後,差異明顯顯示出來
有的人已經在起跑線很遠了,有的人卻還站在起跑線。而這些內容,和個人的努力無任何關係,僅僅就是個人先天條件的差異,這裡的條件包括教育,家庭等等。
第二個故事是發生在英國,BBC記錄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49年,從7歲開始,每隔7年記錄一次,一直到56歲,可以說是涵蓋了從兒童到老年。最終結果卻很讓人失望。這些人,基本上在自己的階層停滯,很難突破父母的階層。
這就是起跑線的差異。
這些因素,和你自己無關,僅僅是先天條件的差異。
至於如何改變,我想不出來,也許教育是個最好的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