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和《竹書紀年》、《尚書》、《史記》的記載,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西周也存在了將近300年,西周和東周加在一起周朝存在了將近800年。另外,春秋戰國時代那些諸侯國,如衛國、燕國、魯國、楚國、宋國,都存在了700年以上,衛國甚至頑強生存了900多年。可是從秦朝開始,帝國時代的各王朝除了漢朝外壽命沒有超過400年的,惟一超過400年的漢朝還被王莽的新朝攔腰斬斷成西漢和東漢兩朝。為什麼先秦時代的政權壽命那麼長?
4
回覆列表
  • 1 # 勤志服知

    秘密就在於國家的形式。秦以後的國家都是中央集權制,在這種體制下,如果沒有重大的變革與創新,這些王朝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這種形式的王朝存在一般不會超過三百年。而夏商周的國家形式與中央集權國家截然不同。

    夏朝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形式。在夏朝成立的“國慶日”,有扈氏部落公然表示不服。不過夏啟的勢力比較強大,當即率兵掃平了有扈氏。在這樣的國家模式下,各個部落首領的實際權力很大,每個部落只是國家的聯邦。只要國王不太過分,各部落也懶得造反。因此國家存在的時間就比較長。

    商朝的國體和夏朝差不多。看《封神演義》就知道,有八百諸侯,有西伯等區域諸侯的首領。要不是西邊的周人發展得過分強大,以及商紂王的倒行逆施,估計商朝還要繼續存在很長一段的時間。

    周朝採用的封分制。其實這種模式和部落聯盟有類似之處。國王對諸侯的控制有限。在周穆王的時候,周王對諸侯的控制就已經很弱了。周朝建國之時,封楚國的祖先熊繹為楚子。“子”是爵位的最低級別,這一下惹怒了楚華人。楚華人乾脆也稱“王”,表示不承認周王,與周王平起平坐。周昭王曾率部隊伐楚,楚華人直接用膠水沾了個寶船奉上,結果令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中。後來管仲代表周王室伐楚問起這事,楚華人說,“這事你們要問漢水之神。”

    周平王之後,大家都知道了,戰國的各個國家紛紛稱王,根本沒把周王放在眼裡。這樣的王朝雖然長久,但是是非常鬆散的。

    至於衛國活得長,是因為它太弱小了。以至於各強國都把它給忘了。直到秦二世的時候才想起來有這麼個國家,才順手將它給滅了。

  • 2 # 真誠地看著你

    政治體制(分封制,自治力強,領導層沒有造反慾望),生產力低(人民沒有閒心),教育水平低(各階級沒有理論基礎)

  • 3 # 子夜羌笛

    這個要從國家的體制來看了。春秋之前的西周以及更早之前的夏商兩朝,主要是以奴隸制為主。中原雖有天子,但環繞天子領地四周的更廣大區域卻是廣大的、高度自治的諸侯王國,甚至還比較原始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大家在禮制上尊崇天子,但在各地都是自己說了算。因此,即便天子闇弱或是一些地方遭受災害,大家也不會把問題歸咎到天子身上。天子就是高高在上的神,萬民朝拜卻顯得很遙遠。各個諸侯國、部落間時常有矛盾或是自己解決,也或是天子出面調停。當時的這種制度其實和日本的天皇制很像。天皇只是日本國教神道教的神,各個封建大名都是尊奉的,即使這些軍閥諸侯相互征伐也很少會有人去打這個精神領袖的主意。因此,日本天皇才保持了“萬世一系”的傳承。

    相反,在秦始皇攻滅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以後,天子變成了皇帝。各地從自主管理遙奉天子的王道禮制變成了中央政府高度集權的郡縣制。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的權力很大,但需要承擔的責任也大。皇帝成了華夏大地上萬民的君父。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所有問題他都要負全部的責任。饑荒、瘟疫、水災、地震、外租入侵、土地兼併帶來的民生問題都要由他來負責解決。尤其此時已經從奴隸制完全進入了封建時代,華夏大地上已經幾乎不存在沒有生存權的奴隸階層。每一個子民都在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而努力和鬥爭。尤其是封建的自然經濟時代,隨著承平日久導致的土地兼併問題往往是擊垮封建王朝的致命傷。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集中在了少數的官僚地主階層手裡,而多數享有生存權卻失去了土地的平民要吃飯,這種為了生存權而群體揭竿而起的暴動不僅使得封建王朝失去了民意基礎,更讓皇權被掌握大量土地的各地豪強基層所稀釋(比如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長期存在且透過世親世祿制長期霸佔權柄的貴族集團),更嚴重的是削弱了的皇權還要不停地消耗大量資源去鎮壓這些暴動,封建王朝的國家機器自然就很難長期維持了。

  • 4 # 世界史圖鑑

    因為夏商周三代生產力落後,政治制度原始,所以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比較安定,不會出現大的動亂狀況。首先在生產力方面,井田制並非西周建立以後才出現的一種土地制度,夏商周三代都各自有自己的類似於井田制的制度,並且土地是國家公有,透過周王受封給當時的貴族成立諸侯國。在那個年代,土地是唯一的財富來源,而對於這一財富來源沒有人對其歸屬問題提出異議。所有的土地都是由周王分封給各個貴族的,財產權特別明晰,也不會有很多利益糾纏,所以在經濟和政治上能夠保證長期穩定。

    因為所有的利益都是與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為聯絡紐帶的。其中主要是血緣關係,所以沒有土地財富基礎的人一般也不會去染指政治和經濟權利,同時當時的生產力較為落後人口稀少,勞動力絕大部分都束縛在土地之上,依然無法滿足整個國家較為富裕的開支,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農耕上,社會各個階層矛盾並不凸顯。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土地私有制盛行大家有能力開墾自己的土地,這就使得土地的所有權開始有了清晰的私人歸屬問題。甚至包括原來的公有制土地也被荒廢或者被其他貴族所佔有。這一切都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的,沒有充足的勞動力,這一切不會發生。而也正是有了土地私有化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土地兼併,這也是秦統一之後為何歷代的土地問題都是重中之重。

    土地問題處理好了,那麼可長治久安,如果土地兼併沒得到抑制,那麼國家的統治根基往往就會被豪門地主貴族所篡奪造成政權動盪。但同時除了一個王朝初期修養之外,王朝想要發展自身的農業和經濟必須要進行適度的私有化,因為在當時只有私有化能夠調動民眾的積極性,所以後世王朝往往是前期休養生息,中期私有化,中後期改革,末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而在先秦時代這並不存在,土地永遠屬於貴族,並沒有任何產權生的變更。在政治制度上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比較鬆散,一般的周天子也只能管理周王幾內部的事務,以外的事物一般都委託給諸侯進行管理。只要定期朝貢跟隨周天子作戰就可以獲得地區的長治久安。

    但是這並不利於一個王朝對外敵的反擊,西周自建立以來包括整個夏商時期,我們都長期與周邊的遊牧民族進行長期征戰。雖然最終的結果都是獲得勝利,但也確實給夏商周三代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在西周末年,周王朝根本無法抵抗,百族的入侵,到了東周時期,甚至國都之野都被戎狄佔領,可以說整個周王朝的統治千瘡百孔,若不是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恐怕當時已經夷夏之變了。但是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則可以有效地對外敵進行進攻和防守。漢朝蒙恬北擊匈奴,向南征服百越,以及漢朝收復河套,都只有在中央集權的情況之下才可能實現。

    同時由城邦部落制轉向帝國中央制是整個人類發展文明史的趨勢,而並非中國一家獨有。畢竟在整個封建時代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才能儲存自己的長治久安。而更主要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存在時間之所以很長是因為那時是貴族統治,一切的政治爭端和鬥爭都是貴族集團內部的事務,無非也就是一個貴族姓氏衰落,另一個興起掌握政權而已。周王所建立的統治基礎也是以血緣貴族為基礎的,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壟斷。除了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以外,沒有其他的臣子可代替周王行使權利,諸侯也是如此。而商鞅變法以後,以軍功立爵。打破了血緣的紐帶,這使得無數帝王將相都可以擺脫血緣的束縛奪取最高權力。

    政治的專有化開始被打破,不再是貴族們的遊戲,從而也導致了權力的膨脹。在春秋戰國以及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鳩佔鵲巢,從貴族手中奪取最高權力。即便是田氏代齊,田完也曾是陳國貴族,後被收留而已。區別只有國內貴族與外來貴族的區別。而在秦漢以後雖然本質上也要依靠地方豪族勢力建立中央政權。但是一個王朝自身的貴族代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中央與中央,地方與地方,中央與地方貴族之間的權利爭奪戰。期間形成了各個黨派,皇帝也往往打壓另一個扶持另一個,從而也造成了政權的動盪。但不可否認的是秦漢以後國家的國祚雖然很短,但是對於人類和民族文明史的發展卻遙遙領先於國祚很長的夏商周三代。我們古代先民所創造出的一切精神和物質財富。後2000年佔到90%而夏商周三代佔10%不到。所以統一永遠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 5 # 文史老夫

    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下的制度原因一般直接說就是制度原因,老夫認為這是不夠全面的。應該加上文化傳承之下的制度原因。分封制是古華夏人全部認可的社會制度不僅是存在於周、商、夏。而且更遙遠的古華夏時代也是存在的,說明這是一種古人完全認可的社會分工/分治制度,支撐起這種分封制的文化依附文化力量才是最重要的。秦開始的中央集權制度是背離之前的分封制,消滅了之前分封制的文化依附。其實也不能說嬴政完全放棄了分封制。從一些歷史事件來看分封制還是存在於秦漢的。但中央集權卻讓任何人都看到人人都可以稱王稱帝,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導致後來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各種起義。等於完全都是亂世,所以秦之後的朝代時間都沒之前的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輛20萬以內七座的商務車請問大家有什麼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