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為什麼在元代元曲能夠興盛?
8
回覆列表
  • 1 # 青萌公益

    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以及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合稱元雜劇四大悲劇。

    《竇娥冤》

    關漢卿的代表作品《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既是中國傳統經典劇目,也是世界戲劇史上一部聞名遐邇的悲劇。

    《竇娥冤》取材於《漢書·於定國傳》中的“東海孝婦”,主要講述家境貧寒的竇娥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因為還不起蔡婆婆的高利貸而成為蔡家的童養媳。17歲的時候,竇娥喪夫,在家服侍婆婆。孤苦無依的婆媳二人對無賴張驢兒父子的糾纏無可奈何,他們甚至提出各自娶婆媳二人為妻,竇娥堅決不從。於是,張驢兒設計想毒死蔡婆婆,卻不慎毒死了張父。張驢兒趁機嫁禍給蔡婆婆,竇娥不願年老的婆婆受罪,挺身而出。楚州太守桃杌是個貪官,不但不澄清事實,還將竇娥毒打定死罪。冤深似海的竇娥在臨刑前立下了三樁誓言來表明自己的清白,即血濺白練、夏伏降雪、大旱三年。最後,誓願一一應驗。竇娥的父親趕考高中,身居要職,在查訪案宗時,夢到竇娥訴冤情,於是重新審理,讓真相大白於天下,昭雪了竇娥的冤情。

    《竇娥冤》插圖

    《竇娥冤》塑造了一個不畏強暴的婦女,雖然沒有擺脫悲慘的命運,但竇娥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非常具有進步意義。竇娥是封建思想濃厚的婦女,遵從三從四德,認為命由天定,自己“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愁”,但社會的腐朽黑暗和酷吏的無法無天,讓她突破了心理限制,大膽質疑上天,怒聲控訴天地,她唱道: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東海孝婦

    漢代時東海的寡婦周青,一心一意服侍婆婆,但年邁的婆婆不願拖累善良的媳婦,於是上吊自殺。小姑以為是婆媳不和導致這場悲劇,毫不猶豫地將周青告到官府。縣衙黑暗昏聵,武斷地判周青死刑。一腔冤氣的周青在刑場上指著身旁的竹竿立誓,如果有冤屈,自己的血會沿著竹竿往上流;沒有枉殺,血就順竿而下。結果,她的鮮血逆向而流,昭示了周青的清白。東海大旱三年,直至周青的冤情被平反,上天才降下甘霖。

    《說苑》卷五《貴德》、《漢書·於定國傳》、《搜神記》卷十一均有關於“東海孝婦”的記載。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在劇中,竇娥的悲劇無可訴告,是令人窒息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六月飛雪”的奇異現象,已經超越了自然界的反常狀態的意義,而成為近千年來人們心目中自然對於人的迴應的有力證據,竇娥也成為冤屈的象徵與代名詞,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竇娥冤》屬於關漢卿劇作中的公案戲,透過描述百姓和官府的接觸,揭示社會黑暗和統治腐朽,具有極大的諷刺和警示作用。

    關漢卿是一位名揚四海的“曲聖”,而他的悲劇《竇娥冤》“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竇娥冤》一直是舞臺上常演的劇目,最常演的是《斬娥》一折,劇名往往又叫《六月雪》,是京劇程派的代表作之一。

    《漢宮秋》

    昭君出塞這一事件原本在歷史上著墨並不多,在《漢書》中關於此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在《後漢書·南匈奴傳》中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是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係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插圖

    《漢宮秋》的主角是漢元帝。作品透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離死別的悲劇。劇中借漢元帝之口,斥責不能保衛國家的文臣武將:“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涕流。你們幹請了皇家俸,著甚的分破帝王憂。”從當時的現實來看,正是對金、宋亡國之臣的批判。

    同時,全劇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氣,充分地反襯出那些以“女色敗國論”來文過飾非者的怯懦與無恥。昭君既有對元帝的眷戀之情,又能為“國家大計”而毅然地“出塞和番”,並不惜以身殉國難,這就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讚揚;而對於當時的封建王朝來說,則只是深刻的揭露與辛辣的嘲諷。

    在劇中描繪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思念時,又滲入了皇帝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流露了深沉的憂傷情緒。特別是作品第四折描寫昭君去後,漢元帝聽到大雁悲鳴,倍增傷感,在反覆吟歎中抒發了他的滿腔愁緒。這與白樸《梧桐雨》第四折的情調和手法頗為相近,都是借歷史上的興亡聚散抒發作者情懷,但又各具特點,傳為絕唱。

    《梧桐雨》

    《梧桐雨》是白樸的名作,是一部宮廷愛情悲劇,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描寫唐明皇、楊貴妃兩人愛情故事的歷史劇,以濃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詩詞味和文辭的華美著稱。這一劇本取材於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和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題目取名也來自其中詩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梧桐雨》插圖

    全劇四折,第一折,寫李隆基不問是非將安祿山加官進爵,讓他鎮守邊境。寫楊貴妃對與她有曖昧關係的“義子”安祿山的思念,在李、楊愛情關係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著潛在危險的陰影。第二折寫安祿山為奪江山、為迎娶楊貴妃而造反,而李隆基卻不理朝政,在他淫樂無度時,安祿山攻下潼關,直逼長安,李隆基被迫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第三折寫馬嵬兵變,士兵刀砍楊國忠、馬踏楊貴妃。第四折寫已經退位的太上皇李隆基淪為孤家寡人,一人獨居於西宮,孤獨愁悶地思念楊貴妃。

    劇本第四折描寫唐明皇在“秋夜梧桐雨”的環境下思念楊貴妃,心理刻畫細緻入微,人物的悲涼心境與戲劇氛圍協調一致,用雨打梧桐葉的實寫引出“雨滴人心碎”的虛寫,既切合人物的精神風貌又富有詩意,是元人雜劇中場面描寫的上品。

    在《梧桐雨》裡,白樸把梧桐與楊、李的悲歡離合聯絡起來。李隆基對著梧桐回憶:“當初妃子舞翠盤時,在此樹下;寡人與妃子盟誓時,亦對此樹;今日夢境相尋,又被它驚覺了。”這點明瞭梧桐在整個劇本藝術構思中的作用。在中國的詩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著傷悼、孤獨、寂寞的意蘊。白樸讓梧桐作為世事變幻的見證,讓雨溼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攪動了沉澱在人們意識中的悽怨感受,從而使劇本獲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細緻地描繪李隆基哀傷的心境;沉痛傷悲的語言,也使人蕩氣迴腸,更能透過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滿眼、人事已非的愴痛。可以說,《梧桐雨》的戲劇衝突生動跌宕,筆墨酣暢優美,而構築的意境則深沉含蓄。濃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詩味,使這部歷史劇成為元代文壇的一樹奇花。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為紀君祥(一作紀天祥)所作。此劇寫的是春秋時晉國上卿趙盾遭到大將軍屠岸賈誣陷,全家三百餘口被殺,只有一個不到半歲的嬰兒為門客程嬰救出,即趙氏孤兒。為了救護孤兒,先後有晉公主、韓厥、公孫杵臼等人獻出了生命。最後程嬰用自己的兒子作為替換,保全了趙氏孤兒。20年後,孤兒長大成人,程嬰將趙家冤案始末繪成圖卷,使他得知了往事,趙氏孤兒遂決意擒殺屠岸賈報仇。此時悼公在位,因屠岸賈兵權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趙氏孤兒暗中捉拿屠岸賈,酷刑處死,全家滿門抄斬。趙家大仇得報,趙氏孤兒被賜名趙武,救護趙家的眾人受到封賞。

    《趙氏孤兒》這一悲愴的歷史故事,被稱為中國戲劇史上的《哈姆雷特》。紀君祥是從《左傳》、《國語》、《史記》等史籍中取材,並據歷代流傳的程嬰儲存趙孤的故事,進行加工創造,寫成了這部壯烈的悲劇。作者肯定為正義而自我犧牲和向邪惡勢力復仇的精神,與元亡宋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因而引起的復宋情緒有關。

    此劇著重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衝突,揭露了權奸的兇殘本質,歌頌了為維護正義、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氣勢悲壯,感人肺腑。而趙氏孤兒的故事,千年來在中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自元朝時被搬上舞臺,直到現在,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在上演這一經典劇目。同時,元雜劇《趙氏孤兒》還被法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於1775年翻譯成《中國孤兒》,在歐洲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趙氏孤兒》插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介紹一下《生化危機:啟示錄》劇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