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管雜論
-
2 # 績效薪方法
想做好績效其實非常的簡單,懂人性才能做好激勵,員工要什麼就給什麼。當然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崗位的企業在做績效的時候肯定是不一樣的,甚至同樣的行業,在解決企業存在不同問題的時候提取的指標也是不同的。建議企業在做績效的時候提取的指標一般是6-8個,跟崗位關聯性強的指標,一般建議權重低於5%的指標不建議提取。當然具體的情況還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去定。關於績效更多知識可以私信一起交流
-
3 # 老闆績效課堂
在企業如果沒有做績效管理就沒有管理,績效管理其實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核心的內容。
要讓績效管理真正發揮價值,要讓績效和薪酬進行有效整合,並且要讓績效易做好懂,否則評價員工價值太複雜,操作性差,那效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那到底如何設計績效體系才能易做好懂呢?給大家以下幾條建議?
1、一定要資料說話。資料是死的,並且是最直接的,也最能讓員工理解和懂的一種評價方式。很多企業做績效評價穿插太多的主觀判斷的因素,搞360評價、對態度和能力進行判斷等,導致勞民傷財、員工怨聲載道,操作太複雜還不能獲得員工的認可,吃力不討好。
2、一定要結果導向,通常而言,對過程進行評價會相對複雜的。但如果我們對結果進行判斷,那麼依據會相對充分,操作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3、一定要效果付費,如果績效設計不能做到效果付費,其實在推動的時候,員工和企業之間會相互扯皮的,也不客觀,推行起來就會難度很大,並且也容易讓員工產生歧義,不好懂。
具體如何來設計一套易做好懂的績效體系呢?給大家如下建議:
一、針對管理人員,月度用KSF,對管理層的管理結果的增量進行激勵,只要比現在做得好,就給你加薪,並且加多加少自己說了算,月底都是自己算工資,管理層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針對管理人員年度的績效,可以做成合夥人模式,根據最終公司的利潤增量來進行分享。到底能分到多少紅利,也是員工自己可以核算的,計算起來也非常簡單直接。
三、針對員工,可以用PPV的模式,這種方式不是對崗位來發放工資,而是根據崗位裡面的具體工作來定價,員工做一件事情就給付一件事情的錢,也是非常直接簡單。員工真正實現多勞多得,能者多勞。
-
4 # 湘哥聊管理
績效考核概念一經傳到中國,感覺立刻變成了治療一切企業管理問題的最大利器。但是殊不知,績效考核體系要與公司管理現狀相結合,與公司且文化相結合。如果一味追求科學和完備,最終績效考核體系將淪為一堆廢紙,沒人看,也沒人執行。
如何讓績效考核能易做好懂,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01 績效考核要基於原有的管理基礎,適度提升和改善如果公司進行績效體系建立和最佳化,動不動就對標國際企業、對標行業優秀企業,這樣做的結果多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千辛萬苦弄出來的績效體系最後成為被人詬病的廢紙。
這裡不是說國際企業、行業內優秀企業的績效考核不科學、不完備,相反,它可能是太科學太完善了,但是它是否適用於你們公司,這裡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好比一個身體比較虛的人,醫生給他開了一劑猛藥,他是否受得了?通常答案都是否定的。他肯定會鼻孔流血的。而適合他的藥只能是溫補、慢補,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們公司績效考核氛圍和理念之前都沒有形成,一上來就學習先進企業,優秀企業,這個跨度未免太大了,這劑藥未免也有些猛了,公司會受不了的。
管理實踐中一直有個說法叫做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如果你之前的績效管理水平就是60分的情況,定的目標,下的藥就朝著70-80分方向努力就行了,90甚至100分,太過猛烈了,你們公司可能如那個虛的人一樣可能會補得流鼻血。
一句話,過猶不及。適合你們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才是最好的。
02 績效考核要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先入軌,再調整企業文化是績效考核建立和實施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問題。
如果在一個民主氛圍較強的企業,非得一步到位弄出來個強制打分、強制分佈、末位淘汰,估計這個制度會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而夭折,就算在領導的權威下勉強實施,在實施中也會也到很多問題,最後不了了之。
管理要提升、績效理念要推廣,在推行之初,也需要迎合這種企業文化氛圍。像這種企業,一開始推行績效,就可以用述職加考核委員會集體打分相結合的方式,避免用力過猛,也避免難以推行。
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建議不求一步到位,從簡單易行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開始。先讓員工和企業適應另外一種企業氛圍,適應考核文化,再經過幾次不斷完善,提升考核的複雜程度,不斷增加考核的指標數目和型別,不斷豐富考核方法。同時不斷強化績效考核與員工薪酬、培訓、晉升、福利等關係。從無到有,從一般關係到強關係,慢慢灌輸、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觀念。等到員工適應和習慣了,就可以再進行下一步最佳化和完善了。
03 總結要想讓績效考核能易做好懂,績效制度要基於原有管理基礎適度最佳化,要完善,但是不要科學和完美;要與企業文化相結合,要簡單易行,不要複雜難實施;要潛移默化,不要一蹴而就。
回覆列表
在企業裡做事,無論是高管還是基層職員都離不開形式各樣的考核,然而考核是一件讓人想起來很有用,做起來又往往令人失望的事情。
要麼是大而全,脫離企業實際;要麼是資料不準確,獎罰左右為難;要麼搞得大家怨聲載道,不考核還好,考了更糟,積極性不升反降。
其實原因在於公司老闆和各層管理人員對考核給予太高的期望,總覺得一考核就靈,能把企業的積極性和業績問題解決掉。
其實公司做有效的考核是有前提的:它需要企業有很好的基礎管理,資料、表單、標準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否則就是瞎搞。
那麼如何做,才能比較易做和好懂(容易實施),我結合以往在公司的管理經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說明,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沒有完善的資料收集彙報體系的公司,管理完善和上軌道的公司未必適合,管理就是“管的合理”,績效考核也不例外,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重積累,重成果,重實效資料的積累:規範好資料的統計口徑與積累是考核的基礎,在推行績效之前,不凡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各部門對關鍵資料進行不斷的統計和積累,並把它固話下來,這是考核的基礎。也是定標準的基礎,不要到了考核的時候才來拍腦袋定資料。
重階段成果:前期應該注重點的突破,哪裡是瓶頸考核哪裡。但要注意前期降低標準,目的是讓大家看到成果,在點的突破上做出成績。例如:前期的資料統計分析發現:賬務卡準確率只有70%,那麼不妨前期就把賬務卡準確率考核定為:80%,而非拍腦袋的提高到98%,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標準而成就標準,讓大家看到努力的成果,借這個成果的力量向前推進,增加信心。
重實效:今天的事情今天考核,明天的事情明天考核,不要到月底才算“總賬”,月底的考核更多的是總結回顧,不能對及時發生的事情,做出什麼具體的成績,起到激勵的作用(這裡要實際情況實際分析,只是舉例說明考核的實效性),要把做的好的當天表揚記錄統計,做的不好要分析原因,幫助其改進(可以問責但更要幫助改進)。
簡單易懂,不同物件採取不同的方式要具體針對公司的現有人手和實際經營情況,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目標,制定相對簡單和快捷的考核方式,不要弄個十幾頁和幾十項指標的考核方案,結果肯定是考核方案出來了,統計工作量找不到人手做,成為另一個管理問題。
考核獎金額度的控制考核最好不要拿原來的工資來抵扣,這樣是達不到激勵作用的,拿著員工原本的工資來做文字遊戲,考核肯定是要遇到“軟抵抗“,筆者的公司就是公司拿一部分,員工拿一部分,共同構成考核工資,按不同的崗位設定不同的係數,係數大拿的多,當然問責的時候同樣也多。比如倉管:就是設定三條(共五百元,每天20項物料迴圈盤點,單據及時上交,備料及時準確)做到了驗收合格,就給,做不到就不給。
很多公司考核喜歡搞得很高大上,當然大集團公司,有專門的考核部門,這個無可厚非,一般的公司要做的簡單易懂,我認為不要把績效考核搞得“高深莫測”好像這樣就顯示出設計考核方案人的本領似的,我認為實實在在結合公司存在的問題,簡簡單單的做,一個瓶頸一個瓶頸突破,將來公司整體管理水平上去了,再修改相關指標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