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慶任135135

    孟子比孔子晚近二百年,其思想與孔子並稱孔孟之道,屬儒家思想。孟子重點論述了做人中庸和怎樣治國理政的方略。稱亞聖公。

  • 2 # 水滴紋繡

    一、年齡差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從孔子去世到孟子出生,共相差107年。

    二、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樸素的民主思想,要求統治者愛民、保民、與民同樂。

    2-仁政思想。

    這是孟子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廣義的倫理道德觀念,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種政治綱領。

    3-王道思想。

    王道思想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的實現,要依靠民本與仁政這兩條腿去實現。

    4-性善論思想。

    性善論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人天生本善,性善也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的標誌,這也是人類探索人性開始深化的標誌。

    5-義利思想。

    義字在孟子中共出現108次。孟子把義看作是人在生活中應該遵循的一種道德規範。

    6-教育思想。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孟子最快樂的事情。孟子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基本保證。這也是非常先進的思想。

    三、人物關係。

    孔子兒子:孔鯉;

    孔鯉兒子:孔伋;

    孔伋學生:孟子。

    也就是說:孟子是孔子孫子的學生。

  • 3 # 富貴樂逍遙

    謝邀。才疏學淺,知幾說幾。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孟子出生於公元前約372年。相距179年。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孟子也在儒家學說中佔據核心地位。孔子的思想中,禮佔十分重要地位,講的是‘’克己復禮‘’。在孟子的思想認識上,注重的也是禮,孟子曰:‘’禮是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謙遜推讓之心是禮之開端‘’。(《孟子.公孫丑上》)又日:‘’無禮義,則上下亂‘’。(《孟子.盡心下》)意思沒有禮義,上下等級關係就是一片混亂,上級人不講禮義,下級人不受教育,就會大亂,國家就即將滅亡。所以,孔孟的思想是一致的。才能稱作‘’孔孟之道‘’

  • 4 # 笑聲30

    孟子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弟子,顯然,孟子對孔子之學具有必然的傳承意願。

    戰國時期,前後孔子,後有荀子,對孔子之學各有繼承:孟子發揚了孔子的“仁”;荀子則對孔子的“禮”更加傾心。“仁”和“禮”是孔子學說中最重要的的兩個概念。。

    在孟子眼裡,“仁”具有無敵的力量,因而他一再勸告統治者施行仁政。其仁政的基本內容,大抵是輕徭薄賦,使民眾吃得飽穿的暖,老者有所養。雖然他的說辭被認為迂闊、疏離了當時天下紛亂的現實,但他苦口婆心,試圖用辯說技巧打動和說服一些諸侯國的國君。

    孟子對“仁”的堅持和推崇,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孟子認為人性天生向善,如同水流總是向下一樣。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孔子只是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樣比較含糊的話語。”性善論”影響深遠。人性之善惡,是中國思想史上歷久彌新的討論話題,董仲舒、王充和韓愈對之都有較著名的論說。孟子的“性善論”是其仁政主張的人性論基礎,這兩者構建了孟子學說的基本體系。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身屬貴族階層(先秦諸子都屬於貴族出身)。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是明確區分“人”和“民”的不同身份的(不便詳細論證),“人”被孔子看成與他同一身份的人,而“民”則是勞動者或是苦力、奴隸。所以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這個身份區別的問題上,孟子用“勞心者”和“勞力者”加以界說,明確指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樣的階級分化的事實,同時,這也是一種鼓吹,即”勞力者”必須或者應該接受”勞心者”的治理與統治。

    歷代統治階級是很樂意接受孟子如此的鼓吹的。

    至於說到孟子有“君輕民貴”的社會政治思想,顯然是和“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地位界定相矛盾的。後人的論說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不便展開論證)。孟子的意思,並不是衡量“君(勞心者)”與“民(勞力者)”孰輕孰重,他有充足的理由強調“民”完全應該接受“君”的統治。那孟子之意何在?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的國君是真正的權勢者和實際統治者。如同孔子對春秋後期周王朝的衰落痛心疾首,孟子對戰國時周天子權威名實雙亡而諸侯們實權在手為所欲為,內心一樣感到不安。他是站在周天子的立場上說“君輕民貴”的,換句話說,他認為“民”應該屬於天子,而不屬於諸侯國的“君”。他也希望“民”站在天子一邊而不是國君一邊。

    後人之所以不適當地稱讚孟子的“君輕民貴”之說,是因為忽略了戰國時期天子-國君-民三者之間的關係。

  • 5 # 艾先強

    第一小問:

    孔子:約公元前551年——約公元前479年;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

    從孔子去世到孟子出生,共相差100多年吧。

    另外,作為回答者,我本人認為您第一部分的問法不是很好,具體多少年價值不是很大。你可以瞭解下孔孟的繼承和發揚關係: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的弟子,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第二小問: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中很關鍵的兩個部分是“仁”與“禮”,孟子主要是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仁”並在此基礎上大膽和超前地提出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治亂興亡規律,提出了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對待人民,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重視民心的向背,透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因此他的民本思想不能夠在戰國時期推行。

    仁政思想:

    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仁政的王道,本質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推行虐政,將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

    法先王思想: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標準為規範。推崇堯舜之道。這是典型的儒家早期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哲學思想:

    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孟子明確看到,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的程序。講了故事作為比喻: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認識論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孟子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孟子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年薪2000萬以上的安德森?為什麼火箭這麼急於交易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