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鬆
-
2 # 巧妙媽育兒
其實,只要孩子有興趣,從幼兒園開始學習一些喜歡的東西還是很好的,我們不是非要孩子成為什麼家,但能培養一兩項興趣,對未來修身養性也是挺好的。特別是藝術類,只要孩子感興趣,就可以學,這樣可以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更會利用雙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當然,幼兒園孩子的學習重在興趣的培養而非技能的學習。選活動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加上孩子的興趣,不喜歡就不學,不要逼他。
鄰居小朋友,媽媽給他報了繪畫課,上了幾節課,孩子說,我不喜歡畫畫,喜歡英語給我報英語班吧!家長就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很快樂,同樣還鍛練了他的獨立能力,變得很有主見。
有些學習真的要逼嗎?
事實上,如果孩子上的興趣班,非要家長逼才肯學,那麼你這不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而是在摧殘孩子。
如,很多有練琴痛苦史的孩子,一旦逼著考完級,連琴都不想碰。這種逼在孩子心裡種下了痛恨的種子。
不過,孩子確實很喜歡某項活動,但是對枯燥的練習不適應,那麼處理起來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強硬一點。給孩子一些助推。如彈琴,你可以同孩子一起做計劃,設定小目標。要彈出優美的曲子,大概需要多少天,每天要彈多少時間。給孩子做個計劃表,完成了就打勾,這樣讓孩子看到目標的進度,更願意堅持。
但是在做計劃時,不能設定過高,要讓孩子覺得稍微有點困難,但不至於太難,因完成不了而受挫。同時,家長還要即時給孩子反饋和鼓勵。孩子受挫時,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鼓勵他堅持。
總之,上興趣班對孩子還是有益,重點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而非家長認為有用的。當孩子懈怠時,我們要做助推器,而非逼迫機。祝好!
-
3 # 微笑暖暖
孩子上了幼兒園,該不該報興趣班?這個問題我前幾天和老公、朋友,都有在討論這個問題。我家兒子剛上小班,我就給他瞅了三個興趣班:平衡車,樂高,游泳。說是興趣班,其實都是我在做主。經朋友提醒,我感覺我踏入了誤區。為了不讓大家和我一樣,我來分析一下我過來人的經驗。
一,所謂的興趣班,首先得考慮孩子的興趣。看看孩子的性格偏動還是偏靜,專注力、體力、活動參與度等等方面,等弄清了這幾方面,就可以確定興趣班的方向,是安靜型的活動還是動作類的活動。
我家孩子是典型運動型的男孩子,他最愛的運動就是騎平衡車,所以在考慮了他的意見以後,我們選擇了平衡車班。
二、取長補短式的報興趣班。假如孩子的體弱,媽媽們想透過運動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體質,增強抵抗力,那麼可以選擇不是太激烈,又可以起到鍛鍊身體效果的興趣班。當然了,首先還是得考慮孩子的喜好。我感覺游泳是一個不錯的運動,計劃著等明年春天給孩子報游泳班。
-
4 # 幼兒教育網
作為一個有著20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真心建議家長不要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班,尤其是幼兒園的孩子。
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看著別的孩子報了班,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繪畫課、鋼琴課、英語課、游泳課、跆拳道……
報這麼多班,花錢是一方面。關鍵的是,大量的興趣班佔用了孩子的玩耍和休息時間。週末和假期不是在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試問,這樣的童年,能快樂嗎?
不客氣地說,給孩子報班,是把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教育機構,而這本應該家長承擔的。
孩子6歲之前,應該多注重孩子的體格發育、身體健康,這樣才能給今後的人生打下基礎。因此,父母應該多陪孩子做運動,呼吸新鮮空氣,走走看看,接觸外界的人和事,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感興趣,給他一兩個班也可以。如果只是家長根據自己的經驗,抱有功利之心,單方面給孩子報班,則是極不妥當的。
-
5 # 麻麻的小生活幼兒園的孩子該不該報興趣班?該!
在經濟條件的允許的情況下,多參加點興趣班,廣泛的接觸下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沒什麼不好的。
這樣可以為他以後的人生,增加點樂趣,不至於所有的休閒娛樂都被電子產品佔領,為什麼就不該呢?
有些學習真的要逼出來嗎?對,就是逼出來的!學習就是一個透過自己努力,獲得知識、技能、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有各種付出的,不輕鬆。
我們常常說要“終身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這種對於學習的執著,不都是自己逼自己,堅持下來的嗎?
-
6 # 羽翼課堂
如果興趣班是支援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盡情“玩樂”,進行各種“發明製造”,最終希望孩子在“玩”“學”的過程中培養興趣,實現他們自我的求索。那你怎麼看呢?
就像我們身邊很多家長給孩子上認字課,如果只是單純追求認字數量確實不需要。很多牛娃從小就認識幾百上千字。對這一帶從小“泡”在各種AI玩具、動畫中長大的孩子來說,漢字是螢幕上的符號與提示語。各種動畫、影片、APP層出不窮。
但如何讓年幼的孩子願意學習並體悟這博大精深的內涵,著實是一道難題。
除了認識、閱讀,挖掘興趣,漢字的學習,是讓孩子們增加身份認同感的方式,或許未來的他們,會身處地球的不同角落,但是這些關於文化的印記將一直跟隨他們,成為他們的根。
STEAM學習,不只是技術、思維
我們孩子幼兒園幾乎班上一半的孩子都在上思維課,家長都很注重孩子思維的培養,邏輯的、程式設計的計算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報班、搭建樂高、玩機器人,STEAM無處不在,也有的透過非常豐富的方式啟發孩子學習,融入到了戲劇、音樂演奏,甚至食物鏈的學習中。
所謂知識和能力,只有被運用起來,才能發揮價值。興趣班也是一樣!
正如作家瑪莎·博爾斯曾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這個世界本是一個整體,然而我們卻發明了各種網將它困住只為了方便研究,“自然、數學和藝術”就是這些網,它們的確可以抓到知識的魚,但是卻永遠抓不住海洋,而海洋才是我們最終的嚮往。
回覆列表
其實對於興趣班,在報這個班的時候,這個名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興趣班”,但這個興趣班是家長的興趣還是孩子的興趣就不好說了,現在,多數的孩子報班有幾種情況:
1,攀比,從重心理在作怪。別人家孩子報了,那我也報。孩子是天使,不是家長炫耀,攀比的工具。類似情況出現在朋友,同事聚餐的時候,領寶寶去了,聚餐中大家都很高興,興致來了,家長高興,讓孩子跳個舞,唱個歌,孩子表演完,親戚朋友都誇讚寶寶有出息,將來一定怎麼樣怎麼樣,父母覺得特別有面子。孩子表演我是沒意見的,但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表演而去辦一些所謂的興趣班,是沒有必要的。
2,總要讓孩子會點什麼吧?這是普遍家長的共識,不然沒有一技之長是不是輸在起跑線了?其實我很想問家長一句,起跑線在哪?哪裡是起跑線?如果連起點都搞不清楚,就別總拿起跑線說話了,這是家長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3,興趣班要看是誰的興趣?是孩子的興趣還是家長的興趣?如果是家長的興趣,那麼我覺得還是不報的好,我說過一句話“我們要多關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家長對孩子的需求!”這裡結合第一點所講,興趣班為的是什麼?是課餘孩子想主動學的,還是家長想在人前表現讓孩子學的,都是學,可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效果也就不同。
4,最後說一下堅持的問題,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興趣班,當時孩子也是同意的,可上著上著,就沒堅持下來,這時候家長會說,孩子沒堅持下來,可到底室孩子沒堅持下來,還是您沒堅持下來,就不好說了。舉個例子:孩子說不吃飯了,您會同意他的做法嗎?我想應該是不會的,您一定會堅持孩子一定要吃飯,堅持堅持就成了習慣,可為什麼不上興趣班了,半途而廢了,就一定是孩子沒堅持下來呢?我個人覺得,這是家長為自己找的一個藉口。作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不喜歡做,就不讓孩子做,當然,也不能因為孩子喜歡,就盲目的支援。
說了這麼多關於興趣班,那再來說說有哪些學習是逼出來的。
說這句話感覺很奇怪,為什麼要“逼”孩子呢?糾正一下,應該是正確的引導方式,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有了好習慣,學習任何東西都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去“逼”孩子做一些孩子不願意做的事,而是要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讓他有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氛圍,這也就不存在“逼”孩子了。
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