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82035898657

    《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寂的山中寂靜的很啊!不見一個人,只聽到細細碎碎的語聲。望著太陽的一抹餘暉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心情也格外的靜謐。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尋隱者不遇》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想見一人是如此的不湊巧?這隱者的童子說他的師傅採藥去了。就在那座山中,可是林深雲密,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呢?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世界原本就是寂靜的,你看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大聲喧譁,宇宙可有半點回聲?人總有一天也會歸於沉寂的。獨釣寒江雪,是一種無我的境界。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樂遊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心情不暢快時,就驅車趕馬,登上樂遊原,欣賞著這赤紅的煙霞,雖是如此之好,奈何已近黃昏,想到自己,亦是如此啊。

    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後世被廣泛引用,並且借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引申、昇華甚至反其意而為之,變消極為積極,化腐朽為神奇,產生全新的意義。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

    《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奔騰滾滾,浩渺的水汽飛上雲霄,萬仞高山,一座孤城獨自佇立,荒涼、肅穆。羌笛嗚咽,這玉門關的冷冽,即使暖如春風,也難以驅散。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筆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 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對歷史的真切感慨!這殘月是秦時就有,這荒涼的邊關是漢時的舊址,征戰萬里,而男兒難回。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清晨,辭別白帝城,雲霞繚繞、抬眼難以回望。江陵距此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飄搖水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全詩給人一種鋒稜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後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

    《涼州詞》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清香誘人,正想開懷暢飲,卻不得不翻身上馬,待到戰地再把酒高歌,即使醉倒沙場,也請不要見笑。要知道征戰塞外,又有幾人能回?

    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最讓人開懷的莫過於偶然相逢心中的摯友,曾經在一起的歡樂時光,如今在江南大好,落花翩飛時,再次逢君,真是極好!

    四句詩,從岐王宅裡、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儘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如此富有哲理的話,如今讀來依然受用。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s陣列插入元素的時間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