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昭楊
-
2 # hording
前述各位的回答已經把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民族主義的形成的影響說得比較清楚了,我想在各位的回答的基礎之上來分析一下由於百年戰爭對於英法兩國成為現代民族國家。這種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於近代歐洲,對於整個近代世界歷史,甚至那對於近代以來的全球國際體系的形成的影響。
英法百年戰爭動態示意圖隨著百年戰爭在1453年結束,英國差不多完全被逐出歐洲大陸,法國這個時候可以精力轉向鞏固自身,並尋求追逐對外政策的新方向。對法國來說,英法百年戰爭的一個根本結果就是法國王權在戰爭中得到了強化和改進,封建貴族遭到了削弱,傳統中世紀社會等級及其體制體現失去了原本的那種重要性。在法國形成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過程中,路易十一、查理八世以及那路易十二,基本上完成了整個法國的統一。同時部分地得益於在法國百年戰爭中新起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法國基本上實現了政治統一,依靠的也是多方面的中央集權工作措施。
百年戰爭後中法國王室領地的擴大說到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形成的那種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說一些抽象的可能大家覺得不好理解,但我們只要提一個人,大家可能就全明白了,那就是聖女貞德,她就是在百年戰爭中出現的,是法蘭西民族象徵。這樣的話呢,隨著百年戰爭之後的幾十年,相對於國王領土可以不經向三級會議申請而直接徵收稅慣例的形成,國務大臣們的工作,以及王家陸軍存在,使法國顯得是個成功統一和後封建的君主國。這樣的話呢,法國成為現代強國的伊始,就是作為中央集權國家的浮現。
聖女貞德英國在百年戰爭中被逐出歐洲大陸,所以英國能夠選擇的對外戰略方向只能是大西洋。也就是說英國向歐洲大陸擴張這條路行不通,本島貧瘠,又沒有什麼發展餘地,所以只能向大西洋擴張。但是英國不是說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事實上,在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國內又經歷了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兩大家族爭奪英國王位的鬥爭,史稱玫瑰戰爭。戰爭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結婚告終,這開啟了英國開始崛起的都鐸王朝。
英國玫瑰戰爭示意圖(說起來,玫瑰戰爭對英國也算是個好事兒,在戰爭中呢,大貴族們死光了,統一整個英國的新國王,就沒有那麼多封建貴族制肘,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這對英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是個利好。)
英國復興的關鍵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的首位君主亨利七世集中精力於國內的穩定,並且節源開流,使英國在長期的國際戰爭和內戰以後得以休養生息,從而讓英國能夠憑藉它的優良的實業傳統和優良的地緣經濟位置能夠藏富於民。另外一方面呢,亨利七世的積極收復王室領地,奪取失敗的叛亂貴族和王位爭奪者的土地,利用稅收和法院來獲取資金。這時的英國擁有了現代早期強國想望而不可得的一種相對健全的國家財政能力。同時隨著歐洲重心從地中海向北大西洋沿岸轉移,英國開始開發和得益於自身的特定海洋性地緣政治經濟潛能。所以說百年戰爭的最終失敗,實際上對英國大有好處,因為被逐出歐洲大陸,有助於英國專注于海洋開發。在統一了英國,鞏固了王權專制統治之後,經濟上英國社會開始享受海洋交通便利,得益於與歐洲大陸日益發展的貿易網路,尤其是由此塑造的英國的工商業繁榮,英國王權能夠集中精力壓制封建貴族,增進國內安寧和城鄉秩序,在對外政策上,英國國經過了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馬斯·沃爾西紅衣主教開始走向了生成,16世紀末以後300多年裡,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根本國策傳統就是居間制衡,扶強抑弱,扶弱抑強。以保障英國本土安全及其海外優勢。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來源:彩色寶石)(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法國在取得了百年戰爭勝利,並且能打擊了國內的封建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統治後,就開始對外實行了一種非常積極的對外政策,就在1494年應義大利米蘭攝政的邀請入侵義大利,並與西班牙以及哈布斯堡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爆發了長達60多年的義大利戰爭,從而使得義大利戰爭成為了現代國際關係的開端之一。
而英法兩國可以說從百年戰爭以後一直是國際關係中的主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影響至關重要,對英法兩國的現代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構建至關重要,當然更進一步說,英法百年戰爭在構建英法兩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的這種重要性,實際上更進一步的體現了百年戰爭在現代國際關係中或者說在現代歷史上的重要性。
回覆列表
百年戰爭結束之後,雖然英王堅持在自己的頭銜上加上法蘭西國王的稱號,但是英法王權實際上相互獨立了。英國基本上退出在Continental的角力,它逐漸地展示出了島國的屬性,構成了近代英國轉向光榮孤立政策的基本地理條件。
法國西部和北部疆域輪廓透過百年戰爭得以基本確定,掃除了英國的干擾,法國進一步走上了統一的道路。
(1)騎士階層的衰落:在百年戰爭中,從平民中徵召的步兵,尤其是長弓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士的軍事壟斷地位。基於封建效忠關係的軍事義務逐漸被僱傭軍代替。法國在1439年,建立了常備軍制度,近代國家的職業軍隊逐漸形成。
(2)民族意識逐漸形成:
民族意識的形成是英法百年戰爭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雖然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時期的民族意識還很模糊,更多的是精英階層從上而下逐步對普通民眾產生影響的結果,有些還夾雜著鄉土意識、王朝理念和榮譽觀念。但是,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百年戰爭中英法的對立狀態讓兩國民眾都認識到了彼此的區別,並有了相互區別的文化共識。
對英國而言,擺脫了大陸的負累,英格蘭國王真正地成為了英國民眾的國王。王室和貴族階層的主要語言從法語轉為了英語,到15世紀時,英語已經可以用來書寫正式的檔案了。有歷史學家認為,英語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成為了表現和闡述民族性的重要手段。
對法國而言,戰爭的傷害讓社會各個階層都意識到了他們與英軍的對立,保衛國王和法國的意識廣泛地深入到普通民眾中。
比如貞德雖然是法國洛林地區小村莊的一位普通的農家女孩,但卻堅信統治法國的必須是一個法華人,這樣的信念實際上反映出一個被各個社會階層所認同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在萌芽。
(3)
雖然戰爭讓君主成為了英法民族意識的重要象徵,但是百年戰爭卻導致英法王權的發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英國道路:為支付戰爭費用,英格蘭國會在百年戰爭期間頻繁召開,逐漸成為了一個常設機構,並有了上議院(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之分(House of Commons)——上院由貴族和高階教士階層組成,下院則由鄉紳和城市精英代表組成。下院藉由批准稅收的權力與國王進行政治交換,對王國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到14世紀末,國王若要徵收非傳統專案的稅收,必須透過下議院的同意。也就是說,下議院實際上掌握了批准和拒絕所有新稅的權力。由此看來,在百年戰爭中,英國的等級議會制度得到了增強,對君主的權力形成了重要的制約,這可以看作是英國後來立憲君主制度的前奏。
(4)法國道路:法國則是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14世紀上半期時,為徵收臨時特別稅,國王會徵求三級會議同意。但是法國一再面臨的危機局面使民眾心中對強大的王權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求,為了保障王國的安全,三級會議從14世紀中期開始逐漸默許國王隨意徵稅的行為。1439年,查理七世設立常備軍為經常性的賦稅提供了理由,三級會議最終放棄對徵稅權的控制。總之,百年戰爭中,法國的議會制度不僅沒有像英國那樣得到加強成為限制王權的工具,相反地,它卻被王權吞噬,使法國王權空前增強,這為近代的絕對主義王權制度埋下了伏筆。
總結:雖然百年戰爭本質上是一場封建戰爭,但卻導致了騎士階層的整體衰落。
它一方面加劇了飽受瘟疫和饑荒之害的普通民眾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孕育了英法民族意識的萌芽。
長遠來看,百年戰爭開啟了英法通往近代民族國家的道路,並且預示著英國君主立憲和法國絕對主義王權的兩種不同的政治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