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上新了·故宮》受到了部分觀眾的質疑,認為其文化感不夠厚重,與其叫《上新了·故宮》不如改名為《上新了·周邊》。
4
回覆列表
  • 1 # 方圈

    《上新了·故宮》,它的最大賣點究竟是什麼?估計連節目策劃人都沒想明白!

    作為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演員鄧倫、週一圍用古今交替的第一視角,帶領觀眾探進故宮未開放區域,從而讓故宮“零距離”走進公眾視野。

    這也是《上新了·故宮》這檔節目的初衷:打破大眾對故宮的刻板印象。

    目前已經播出三期節目的《上新了·故宮》,在豆瓣得到了8.2的高分。

    然而,高分之下,卻是兩極化極其嚴重的觀眾反饋。

    一部分觀眾認為:可以在節目上看到故宮未開放區域就已經是物超所值了,看完這個節目之後更想去故宮看一看了。

    而另一部分觀眾則認為:說好的是開發文創產品,結果全程都是嘉賓在那裡尬聊與表演,最後的周邊反而成為了不重要的“結果”;傳承故宮文化的外殼下,本質上更像是電視購物節目,想要了解故宮還是去看紀錄片吧。

    《上新了·故宮》把前三期的重點歷史人物放在了康熙、乾隆兩位帝王的身上。透過鄧倫親身遊歷兩位帝王的生活環境,以及週一圍研讀歷史記載、演繹戲說故事,從而對歷史人物以及當時的宮廷文物做更進一步地展示。

    經過懸疑、戲說、昇華主題之後,拿出文創產品作為一期節目的結束。然而,層層疊加的元素,卻將“新”牢牢遮蓋。

    未開放區域:走馬觀花的“最大賣點”

    上什麼新,都比不上一層層剝開“未開放區域”的包漿,更神秘、更新鮮。從這個角度說,這本應是這檔節目的最大賣點。

    乾隆花園、暢音閣、浴徳堂……

    一處處故宮“密室”在這檔節目中一一亮相,這讓對故宮有著濃厚興趣的觀眾躍躍欲試,滿心滿意以為能夠透過電視細細觀看紅牆黃瓦之中的古人風雅。

    然而,這一切卻被淺嘗輒止的旁白解說,懸疑畫風的拍攝剪輯手法、不著門路的無謂讚歎全部打碎。

    第一期節目裡,充滿江南意味的乾隆花園,將乾隆皇帝的“江南夢”展露得淋漓盡致,鄧倫一行人走進倦勤齋,迎面而來的是古代工藝的智慧,滿目的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但是,這樣常人難以接觸到的場景,鏡頭也只是簡單掃過而已。

    倦勤齋中,面對一屋子用金絲楠木做成的竹籬,節目僅有三兩句旁白註解,再搭上一句“工匠的智慧”便再無其他。

    以康乾盛世的財力,鍾愛江南風雅的乾隆為什麼沒有使用真實的竹子,反而是使用金絲楠木仿製竹籬?

    最終為什麼會選中金絲楠木作為竹子的替代品,又是如何使木頭成為現如今看到的這個樣子的呢?

    ……

    這樣層出不窮的疑問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停地出現,但是節目組卻只是將其一筆帶過,儼然有一種給你看看就好,我們也不太清楚的即視感。

    第三期節目中,鄧倫一行人在尋找康熙的“實驗基地”——露房的過程中,無意間找到了目前為止都沒有確切訊息證明在清朝是用來做什麼的“浴德堂”。

    前一秒還算正常的BGM,在鄧倫與設計師踏入浴德堂的那一刻,就變得詭異陰森了起來,與之配合的,是鏡頭對於浴德堂各個角落片段式的閃現。

    故意營造的懸疑畫風,碎片式的拍攝手法讓觀眾頓時有一種進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走近科學》的錯亂感,不僅讓人一秒齣戲,更使得觀眾對浴德堂無法細緻地瞭解,以至於大大降低了公開未開放區域的意義。

    一連串的“因”,造就了最終文化底蘊呈現不足的“果”;這樣難以掩蓋的缺陷,即使公開更多的未開放區域,最終也只得走馬觀花的結果。

    用演繹與古人對話,戲說成分過大

    除卻鄧倫這個帶領觀眾參觀故宮的支線,基本上手不釋卷的週一圍則是藉助演員身份,戲說古人心境的另一條重要線索。

    截止到現在,週一圍飾演了康熙、乾隆、溥儀三位清朝皇帝,用戲說的方式演繹古人的所思所想。

    倦勤齋裡夢江南的乾隆,戲臺子下自我傷懷的末代皇帝溥儀,書房內熱愛學習西洋文化的康熙。

    週一圍 飾演 溥儀

    這樣“借戲抒情”的開端是好的,用戲說填充的方式讓一個個現如今再也不能接觸到的帝王逐漸豐滿,讓帝王生活的地方顯得更為真實與親近。

    可惜,《上新了·故宮》卻將重點過多地放在了“戲說”,而忽略了“歷史”。

    想象故宮代代相傳的聽戲場景中,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與皇后郭布羅·婉容共賞《遊園驚夢》,身著西裝的溥儀愁容滿面,穿戴滿清服飾的婉容優雅溫柔地坐在一旁,兩人之間的你來我往將清朝史上最後的帝、後塑造得鶼鰈情深。

    然而,且不論這個戲說發生的真實年代,只從我們看到歷史記載中,就能輕易地發現無數的BUG。

    根據婉容與溥儀留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婉容在穿著王麗坤於戲中相同服飾時,溥儀穿著的也是相應的晚清男子服飾,其髮型也應是清朝時期男子的髮型。而節目中,二人卻是一人穿著滿清服飾,另一人穿著西裝,留有短髮,宛若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兩人在螢幕前相遇了。

    據記載,1911年,中國的帝制結束,當時的民國政府給予清室“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那個時候的溥儀年僅六歲。

    1922年,婉容在瑾皇貴妃的堅持才得以入宮成為皇后。然而,溥儀卻一心中意文繡。這段往事的記載裡,婉容與溥儀沒有多麼親厚的感情,反而是愈演愈烈的兩相生厭。

    這樣經不起推敲的戲說比比皆是,嚴謹的服裝考究卻有著不嚴謹的穿著時間,再加上忽略歷史記載,故意而為之的情感昇華讓這一出出大戲顯得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此沒有考究的戲說不僅未能替故宮增添歷史長河中人來人往的唏噓,反而顯得有些小家子氣,與節目最初想要傳承故宮文化底蘊的本意背道而馳。

    “掛羊頭賣狗肉”,節目焦點模糊

    周邊,是這個節目開啟的源頭。

    然而它的身影在整個節目中卻難以捕捉,未有一絲絲線索出現,沒有前因後果的鋪墊,它彷彿僅僅是為了扣題而匆匆作出的答卷。

    走過精美絕倫的倦勤齋,品過美輪美奐的“故宮江南”之後,文創設計階段,節目組只有一段看似深沉的語言解說搭配幾個空境作為過程呈現,然後時間快進到一週後,拿出來的只是一組早已經在市面上售賣過的美什件以充數。

    看過暢音閣的精巧設計,感知古代工匠的智慧之後,雖節目組稍有改進,走入央美與學生們交談,卻幾乎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東西展現,彷彿是先拿出了設計,然後再追根溯源地拍攝它的起源,最終呈現的暢心睡眠系列睡衣採用的也只是蝙蝠、仙鶴等紋樣罷了。

    創新著實很難,僅靠一期節目就產出讓人十分驚豔的作品屬實有些強人所難,但是《上新了·故宮》的節目賣點就在於結合故宮文化,做出相關周邊,讓這座古建築走進現代生活。

    然而,三期節目下來,《上新了·故宮》給出的答卷實在讓人難免會有被敷衍的感覺。

    有觀眾說文化類的節目很難,《上新了·故宮》能讓年輕人關注文化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回顧過往,我們能夠輕易發現,成功的文化類節目不是沒有,年輕人對文化底蘊並不是沒有探索慾望。

    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播出期間就引發了眾多好評,沒有明星流量的加持,沒有故作深沉的情感昇華。只是將重點放置在文物與修復上,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實打實地瞭解到故宮是什麼樣子的,文物修復是什麼樣子的,古代工匠的技術到底有多厲害。俘獲了眾多觀眾的心,其中,鐘錶修復師王津更是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男神。

    央視出品的另一檔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融合紀錄片和綜藝的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核心,綜藝的外殼,藉助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用比較合理的戲說方式展現文物相應時代的風貌人情,以旁觀者的身份表述自己對於歷史人物的看法,邀請專業人士進一步解析文物的種種,一切順理成章,一切有跡可循,讓人在觀看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界定戲說與真實的界限,與此同時能夠更為真切地感知文化。

    一檔成功的節目並不是要包羅萬千,也不僅僅是炫耀自己的服裝有多麼的考究,而是要時刻明晰自己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以點涉及到面從而進一步展開,才能夠有基本的邏輯,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才會有順暢的感官,並且貨真價實地得到東西。

    這樣的節目,“上”的到底是什麼?或許節目組需要再好好想一想吧。

  • 2 # 沁風如雨

    人家的名字就叫“上新了”,定位肯定和以前的那些紀錄片不一樣,而且和現在的其它綜藝比,也沒看出來商業化哪裡“過度”了

  • 3 # 還是冰激凌女孩

    是的。

    節目亮點很多:帶領觀眾深度參觀故宮,很多未展出的區域在節目裡都可以看見,瞭解歷史。

    但是節目中廣告太多,別的我都能理解,贊助商嘛,也能跟節目貼上邊。可是,麥當勞22塊錢套餐也太扯了吧。

    節目組還是珍惜一點羽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馬自達創馳藍天發動機加幾號汽油靠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