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淳二妹
-
2 # 立春abc
幾十年前我住在鄉下,所以我知道那些麥稈都做什麼用了。第一,打墊子,我們那裡叫做羶子,就是現在的床墊,打的厚厚的。夏天的時候就會把備用的羶子鋪在院子裡的地上,躺在羶子上納涼,小時候的我就躺在羶子上,看著天空中的繁星,看著天上的月亮就會有無限的遐想,就會想著那些神話傳說。父親每次打羶子,都象在做一件藝術品,做的很仔細,很考究。第二,編制坐墊,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方的。第三,打墩子,就像我們的皮凳子那樣,當做凳子用。第四,編扇子,小時候,還記得姑姑給我編的很有藝術範的小扇子,很漂亮,只是可惜,那個時候沒有珍惜,如今都不知去了哪裡?第五,做枕頭,枕芯裡裝的都是用碾子碾軟了的麥稈,枕在頭下,就會聞到香香的麥香味,很幸福的,而且那個舒服就舒服在很透氣。第六,燒火做飯用。那是麥稈最大的用處,大部分的麥稈都用來燒火做飯了,它的灰燼,是很好的鉀肥,用來養育莊稼實在是好的肥料。在麥收季節,把麥稈垛起來,成圓錐樣,留著以後燒火。
-
3 # 三農金姐
在四十年前的農民那個時候還沒有煤氣灶,小麥秸稈和玉米秸稈是做飯的主要燃料。
麥收時農民還是用鐮刀收割,打捆,用推車推到麥場,垛成大堆。幾個家庭合夥買的脫粒機,一家一家排隊脫粒。
那個時候每家的孩子都要去幫忙,家家孩子也多,一般都是孩子垛,大人把脫完粒的秸稈用叉子給孩子,孩子也用叉子碼成園型底往上碼最後碼成幾個人高的大垛,上面用泥抹個蓋子。
還有那個時候家裡的房子上面沒有瓦片,春天用麥秸稈和泥給房子抹上厚厚的一層防止即將到來的夏天雨季導致屋子漏水。
大火炕土坯也要用到麥秸稈,那個時候麥秸稈可是寶貝了還要省著點用呢。
-
4 # 鄉村淇譯
在我看來,在幾十年前,地裡的糧食都是用人工收割的。地裡是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秸稈,只是有點稻根。上面的秸稈都拉回到家裡面用了。我的家鄉是種植水稻的,大家拉回來會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第一個就是,那個時候的在我們東北農村冬天是非常冷的,家裡的條件在不潤需的情況下,這個稻梗有一部分留著冬天燒炕用了。
第二個就是用我們這個水稻秸稈打簾子,在那個時候在農村出去務工的人是很少的,也沒有農村人出去,這個在家打簾子也是一個家庭不錯的收入,我記得在我小時候,我的母親都是早早的起來趁著早上涼快多打一會,等我們起來的時候都打不少了,我們就在母親打完的簾子上玩耍。 第三個就是。我們這裡離蘆葦蕩是很近的,等到了冬天的時候在收割蘆葦的時候會用到草繩子,那個時候的農民家裡都有打繩機會吧稻草打成草繩子賣給收割葦子的人,他們用這個來捆葦子。
第四個就是,那時候的秸稈還可以餵養牲口,在那個年代還沒有這麼多的機器化,基本每個家庭裡面都是養著馬或者牛的,這個秸稈可是好東西,等到了冬天割不著新鮮的草的時候,這個就可以拿來餵養牲口了。其實在幾十年前這個秸稈還是有很大用處的,只是現在隨著機器化的普及,把秸稈的運用都小化了。
-
5 # 掌上新農村
麥秸在幾十年前對農民來說用處是很多的。
一是幾十年前農村沒有電磁爐和煤氣灶,農民做飯全靠柴草,麥秸就是很好的柴草之一,農民把麥秸垛成垛,用時取一些。麥秸易燃,上火快,是很好的燃料。
二是農民把麥秸弄到一起,經雨水腐爛就成了很好的有機肥,用來種植其它作物時當做基肥用。
三是把麥穗剪掉,剩下的秸稈編制各種生活用品,如鍋蓋,涼蓆等。還可編制各種工藝品。
-
6 # 田地之間一農人
我們這裡不是小麥主產區,屬於魚米之鄉的半山區,壩區水稻種植、山地小麥種植、玉米種植,大豆種植,水稻收完還要種蠶豆,以前至少種植五六畝,以水稻為主,一家三畝的稻草,一兩畝的麥秸,一兩畝的玉米杆,幾畝的蠶豆杆,按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處理這些秸稈。不要說幾十年前,就是二十多年前,這些桔杆農民根本捨不得燒掉,就是用於做飯都捨不得,更何況無端地燒在地裡,那咱農民得心疼死,因為自家的根本不夠用,還要老遠八遠地去割山草才夠用。那這麼多的秸稈哪去了,生活在農村的八零前的小夥伴就清楚了,以前家家都養一兩匹馬還有一兩頭牛,兩三頭豬。收割完的水稻杆要扎把,曬乾,趁晴天拉回家趁幹堆好,用塑膠布蓋好,條件好的專門建了堆草的屋子,主要是防止被雨淋到黴變,農民為什麼這麼上心保管了。因為幹稻草是牛馬羊的口糧,還有就是優質乾燥的稻草使於鍘刀切割。每天晚上每家要鍘幾背稻草,而且要鍘成兩三公分長,那時我十五六歲,最怕父親喊我鍘草,咣哧,咣哧地要鍘一兩個小時,鍘得腰痠背痛,汗流夾背,不鍘那麼多就不夠牛馬吃,另外白天還要邊放牧還要割一大背青草湊著用。這是牛馬吃的,你想一天一大背幾十公幹稻草,一年要消耗掉多少公斤,我們是小戶頭,那些大戶頭你說一年要多少,這只是牛馬羊當飼料吃掉的,那牛馬羊睡在什麼地方呢?這就要給小年青普及一下圈和農家肥。在以前的農村,家家都會在屋裡挖一個寬三米,長三米,深兩米左右的一個四方形的坑,四周砌上石頭,石頭上面砌上短牆或裝上欄杆,安上門,這就建成了一個圈,用於關豬牛馬羊,而農民為了牲囗少生病,更重要的是要肥料,這不就要在圈裡墊稻草和秸稈,這些牲口不得了,糞尿全拉在裡面,特別是豬在裡面又是拱又是翻,馬踩牛踏羊踢,很快上百公斤的秸杆便貼貼妥妥地成了板快,如兩晚上不貼上新草,牲口就睡在了屎尿窩裡,而且臭氣熏天,所以要勤墊圈,你說一年要墊多少草,這樣經過半年的踩踏和糞尿的捂漚,圈滿了,草秸稈便漚成深黑色,也就成了熟透的農家肥了。這種純純的有機肥連美國專家都羨慕不己。如果大戶頭多養一二十頭豬牛羊,你說一年要多少秸稈才夠用,半年出一次圈肥最少都在三四噸,牲口多的根本不夠用,還要去山裡抓松毛割山草才夠用。至於蠶豆,小麥,大豆的秸稈更是用粉碎機打成糠,作為豬牛馬羊的精質飼料。飼料被牲畜消化變成糞便跟墊圈的秸稈漚成了優良的有機肥,最後又施在了田地裡,這樣週而復始地迴圈著,哪裡會有多餘的秸稈。
-
7 #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自古以來大家都知道我們是農業強國,但是離農業大國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需要走,那麼我們古代的祖先們是怎樣處理小麥秸稈的呢?會不會也會引起今天的霧霾天氣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分析一下。
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真的是因為小麥秸稈的焚燒等原因才造成現在的霧霾天氣,那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30年前心我問一下我們的空氣質量如何呢?你在北京是否可以看到霧霾呢?那時我只記得我們那裡藍天是藍的,河水是綠的,青草是青的,大家種的蔬菜都是可以放心吃,而現在的問題呢?我不想多說,大家都知道。難道千年以來的秸稈焚燒到這個點上才引起霧霾嗎?那為什麼其他地區依舊有藍天白雲的現象呢?
古代人處理秸稈的方法古代人處理秸稈的方法,在一些文獻當中就有所記載“今北地不種高粱,則無以為薪,席屋牆之用,種之而用其秸稈等”說明古代的秸稈有非常多的用處。
1.各種家用:在古代這些秸稈可以說是寶貝了,焚燒秸稈以後形成的草木灰用做了洗衣粉之類的,將粉碎的秸稈加黃土做成房屋之後更加的耐淋,還可以將各種秸稈編織成凳子,椅子,床鋪。
2.焚燒:這個主要是用做柴火用了,現在這些柴火堆積在路邊沒有人要,在古代的時候那可是寶貝。有很多人都需要上山去打柴,更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將其堆積在路邊。
古代燃燒秸稈會產生霧霾嗎?無論是古代燃燒秸稈還是現在燃燒秸稈那都是會產生霧霾的,但是古代人將其當做寶貝,怎麼會無辜的燃燒秸稈呢?古代也有出現霧霾,人們將其歸為天神之怒,古代的霧霾非常少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現代化的工具,自從工業革命出現了利用煤油之後,我們的霧霾才是真正出現的根源。這種成千上萬的車輛在路上跑,哪一個不會產生霧霾呢?
-
8 # 一朵遊雲
是這樣的,以前沒有收割機,都用鐮刀割麥子,捆成捆,車子拉到麥場裡,鍘下麥穗攤開曬著,麥杆子扔一邊堆起來就不管了。
平時燒火做飯就拉些回去,當柴並不十分理想,杆節在灶膛裡"啪啪”響,上火快,續不上滅得快,做頓飯燒若干,灰塵從灶火門直冒,落得到處都是。
經過六七月的日曬雨淋,麥桔杆風化,一碰就碎,做飯好燒了,但是更不經燒了。人們在上面撒上土壓住,免得被風颳跑,秋後成了土雜肥施到地裡。以前鹼地多,都是用這種土肥或麥糠改成好地的。
軋過的叫麥秸,以前有下鄉收麥秸的,挺大的垛賣個三二十塊錢,沒軋過的麥杆儲存再好也沒有人要,只能當柴燒當土肥。現在好了,收割機絞得很碎,直接秸杆還田,人們省心省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土質的松化,造成了莊稼的倒伏。
-
9 # 秦漢大唐人
以前那個時候聯合收割機沒有普及,收割小麥都是用鐮刀人工收割。我們收割時儘可能把小麥茬口放低,用架子車把麥子拉回來進行晾曬、碾打、揚場、曬乾後入倉。麥子的秸稈打成一個垛,有圓形和方形,主要是牲畜的草料,機器收割的秸稈馬牛不吃。我們北方到了冬天,用秸稈燒土炕取暖。做煎餅的時候用來燒火。還能編草帽、一些小工藝品,而且這些麥垛還是我們小孩子鑽洞玩的最好去處。回想起過去,那是甜美的回憶啊!
回覆列表
應該是因地制宜吧,我的家鄉是瀘州,我們那裡現在很少有人種小麥了,小時候的農村家家戶戶都種小麥,麥稈的話,都是在土灶裡當柴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