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熊

      近期,多家網路電商平臺被曝存在大資料“殺熟”行為,即老客戶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反而比新客戶花錢更多。大資料“殺熟”現象,是否真的存在?“殺熟”侵犯了消費者哪些權益?怎樣才能在產業發展和消費者維權之間做出平衡?

      “起先是有人在微博吐槽使用網約車服務時發現‘同時同地不同價’。緊接著,網友發現,線上差旅、線上票務、影片網站會員、網路購物、交通出行等眾多消費領域均有類似現象。”

      “大資料‘殺熟’,實際上是一種嚴重背信行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違反法律要求。”

      ——華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消費者與網路平臺之間的“熟”即“使用者黏性”,消費者基於信任使用平臺,不再貨比三家;平臺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熟悉的顧客提供更不優惠價格甚至歧視性待遇,屬於典型的不誠信行為。

      “商家根據每個人購買偏好、重複購買率、品牌依賴度等指數,透過大資料演算法做價格、優先順序、熱銷品等資訊私人定製化的推送,成本大為降低。”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說,大資料“殺熟”屬於“價格欺詐”,是一種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經營者利用大資料技術進行虛假標價並使消費者誤解,誘騙消費者做出購買選擇的做法,顯然背離公平誠信的價值原則,涉嫌‘價格欺詐’。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隱私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張林山說。

      “現在,中國適用價格歧視的法律主要有價格法和反壟斷法。但是這兩部法律的制訂與網路時代基於大資料分析的商業還不十分匹配。”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建議,相關部門特別是價格主管部門要對此進行研究,對於沒有正當理由的歧視定價行為要進一步進行立法規範。

      “大資料時代,消費者權益更應被重視,使用者權益若得不到妥善保護,網路經濟的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業內專家表示。

      “技術要以法治與德治為導向。大資料分析,應當為消費者定製個性化服務,而不是用來實施價格歧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阮敬認為,各大電商企業應加強自律,樹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使用大資料時,應一視同仁。

      “最容易成為‘大資料殺熟’目標的主要是對於商家形成了路徑依賴的‘忠實’使用者,以及對價格波動較不敏感、沒有時間反覆比價的消費者。”

      ——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馬述忠指出,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監管維權機構,積極干預“殺熟”行為,鼓勵消費者舉報、投訴,及時進行查證、懲處與資訊披露。

  • 2 # 有你在就是好時光

    大資料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在傳統的線下消費中,一般會透過會員制、集積分、送禮品等方式留住老客戶,這種模式也被大家普遍接受。然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似乎這種模式就開始反過來了,隨著你進行同一種消費的次數的增加,最開始吸引你進行消費的優惠開始逐漸消失,最後慢慢演變成消費次數更高的老客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獲得產品或服務,而新客戶則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

    大資料透過對使用者基礎資料、行為資料等進行分析之後,能夠為每一位使用者勾勒出一個大致完整的數字畫像,從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興趣愛好等方方面面認識你,說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大資料可能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大資料殺熟一般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提高一點點價格,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的你,可能很難注意到增加的那一點點價格,結果就是你會多花那麼一點點的錢去購買你想要的產品或服務。另一個方面是,減少優惠,這個大家肯定深有同感,無論是美團還是支付寶等平臺,新使用者的優惠明顯高於老使用者,正是因為你是老使用者,已經有一定的忠誠度,無論是否有優惠你都會選擇使用這個平臺,那麼平臺就會更傾向於用它的優惠去吸引更多的新使用者。

    在大資料時代,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便踏入了大資料殺熟的大坑中,怎麼才能避免大資料殺熟呢?

    你可以在不登入賬號的情況下瀏覽你想要的產品或者服務,多個平臺進行比對,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反正貨比三家不吃虧。

    採用不同方式註冊平臺,儘量不要在多個平臺上使用相同的郵箱、暱稱等。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自己,理性消費,如此,大資料殺熟,對你毫無辦法。

    大資料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更加便利的服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居安思危,去思考我們會為止付出的代價。

  • 3 # 老李滔滔不絕

    作為一名有20年網際網路從業經驗的人,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資料殺熟,這兩年能變成社會熱點關注問題,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權益問題。但大資料殺熟其實又是一個複雜的市場現象,並不能簡單的認為是什麼商業倫理、商業文明的問題,如果僅僅這樣認為,那就把大資料殺熟現象理解的簡單化、片面化了。

    所謂“大資料殺熟”,是指網際網路企業透過收集及分析客戶的瀏覽內容、購物習慣、價格敏感度、使用裝置等資料,對客戶實行差異定價的現象。而這種差異化定價,往往又表現為一種典型的針對老客戶的價格歧視。比如說,隨著老客戶購買次數的增多,客戶的消費行為規律對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也會越來越清晰,企業以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和購買偏好,制定更加“適合”的價格。

    具體的例子就不用說了,去年引發熱議的某旅遊網站、某叫車平臺、以及某電影票平臺的沸沸揚揚,大家應該都看到過,這裡就不具體說明了。

    針對這種“大資料殺熟”的現象,是有兩種看法存在的,一種觀點認為“大資料殺熟”是企業為了獲得灰色超額利潤所實施的“價格歧視”,刻意損害消費者權益,構成了違背消費者知情權的價格欺詐行為,同時也是商業倫理的問題;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大資料殺熟”屬於企業採取的市場行為,透過部分定價策略和市場策略,以差異化定價的方式追求利潤最大化,同時有助於擴大消費群體。

    差異化定價或者差異化營銷,其實社會中比比皆是,網際網路企業也同樣如此,比如各大平臺為吸引新使用者的各種促銷、折扣活動,其造成的結果其實與“殺熟”及其類似,老客戶和新客戶的定價明顯有了不同之處。而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消費能力的使用者,價格同樣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常說的包郵區使用者,購物的實際支出與其他地域的使用者肯定是不同的。

    再比如在雙十一促銷活動中,多是以預售的形式進行湊單促銷。而大量消費者往往因為價格的優惠而降低了對價格敏感程度的注意力。在預售的階段促銷商品價格往往是不予透露的,只有在促銷當天消費者才能見到實際的銷售價格。而商家可以在預售這段時間內透過對消費者購物車內商品的分析大體瞭解消費者的保留價格,透過簡單的價格調整,進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像這樣的差異化定價,更是難以察覺。

    其實,企業利用大資料快速撮合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屬合理逐利行為。而且在大資料技術的合理應用情況下,使得商家能夠透過類似“定向營銷”“動態定價”“要害突破”等方式,更加精準的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確實極大地降低了經營成本。但是資訊的極度不對稱和不透明,商家的過度逐利行為,就造成我們目前看到的“殺熟”現象的惡劣之處,消費者不得不對這樣的情形產生質疑和焦慮。

    由於“大資料殺熟”的隱蔽性、模糊性、和複雜性,使得其很難被察覺、被定性、被舉證、被懲處,不利於認定並制裁那些遊走在侵權邊緣的不法經營者。從國家層面講,相關的法律的制定和清晰化,以及更加完善、有效的監管平臺的建立,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除此之外,對我們個人使用者而言,也必須有針對性的防範意識,應該學會從以下三個層面來保護自己。

    購買商品時儘量貨比三家,比如可以試著看看比價平臺或者看一下折扣卷平臺,選擇合適的價格購買,這樣做不僅可以較為有效地避免“大資料殺熟”,還可以讓系統識別為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也降低了被“殺熟”的機率。

    要有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這其實也是解決各種大資料時代發生的相關問題的必要的解決方法之一,不隨意開通各種授權,儘可能的減少或關閉各APP訪問簡訊、通訊錄、地理位置、照片等訪問許可權,避免自覺透露隱私,自己的消費記錄和快遞等資訊也要注意保護。

    取證與保護意識,作為個人使用者也可以採取一定的手段,儘可能收集證據以防被“殺熟”情況的出現。例如保留電子賬單,並儘量開具發票,與線上客服的對話記錄也應妥善儲存。如果發現被殺熟的情況,應該立刻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商家在看到情侶客人為了價格當面爭執時,做出何種反應最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