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erfectmatch
-
2 # 方山中人
我的觀點是項羽缺乏成為一位王者所必須的政治頭腦,單憑“錦衣夜行”這四個字就可以看出項羽的所謂的“彼可取而代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雖然太史公在史記中把項羽部分方面塑造的比較正面,但是熟悉秦末漢初這段歷史的小夥伴一定會了解到項羽的暴行以及帶來的危害有多大,哦(⊙o⊙)哦,這與問題不相符,怎麼可能,入咸陽,縱兵屠戮,火燒秦宮,火三月不滅,要知道秦始皇滅六國盡收六國典籍,這一把大火啊,哎。。。這樣的例子可不少啊,而且,項羽最蠢的就是自立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妄圖恢復秦朝以前的格局,一口老血啊,這樣的人不敗那還有天理麼,十年前上初中學鴻門宴,學項羽本紀,年輕的我被楚霸王深深折服,我依然記得楚霸王功成名就之時說過的那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人知之”,這句話說的真的六啊。
有人會說項羽失敗是因為打仗不如韓信啊,在下上初中的時候有幸得到了一套史記,沒有看完,但抱著對項羽的熱愛,還是看了一下項羽劉邦韓信等漢初風雲人物的傳記,對上面的說法,楚霸王軍事才能不如韓信並不信服,楚霸王的戰績也是槓槓的,名將章邯有多厲害大家也可以去查查,照樣打不過項羽,而垓下一戰,可不只有韓信打項羽,漢王劉邦,齊王韓信,梁王彭越,劉賈,九江王英布,楚將周殷,五路大軍,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上面的人都是亂世打出一方土地的大佬,而項羽只有十萬楚兵,並不是項羽軍事才能不如韓信,而是力不足力不足啊。
總結來說,楚霸王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政治頭腦,導致在全盛之後一步步走向末路,無關軍事。
-
3 # 不藥的花花世界
項羽,西楚霸王,僅僅活了30歲。古人對項羽的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在鉅鹿大戰中僅以5萬的楚軍(後有其他諸侯軍隊助戰)以破釜沉舟的神勇大勝秦朝名將章邯和王離統帥的40萬秦軍。經此一役,奠定了項羽在諸侯中的領導地位和權威。他的極盛時期也因此開始了。
那麼哪些原因導致項羽由盛轉衰以至於在楚漢戰爭中自刎而亡呢?
俺覺得首先項羽太年輕了:
他在會籍殺太守起兵時23歲;鉅鹿大戰時他才25歲;焚燒秦宮分封諸侯時他才26歲;直至後來的4年楚漢戰爭後自刎烏江。
其次俺覺得他在決策上失誤:
分封劉邦到巴蜀,用三個秦朝降將留守三秦不足以鉗制劉邦;在鴻門宴中放走了心腹大患劉邦;都彭城而不是都漢中;多線作戰
他沒有實力稱帝,而是以自己的喜好分封了18路諸侯,那麼天下遲早諸侯割據,從陳勝吳廣的戰亂走向新的戰亂
總之,項羽因為太年輕了,所以他在政治上缺少經驗也不成熟。同時,他在戰略的決策上缺少遠見和長遠的眼光。
-
4 # 塗說路上事
一、項羽屢次錯過或延誤戰機,因自己過去的成就而輕視劉邦團隊。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寒了謀士范增的心。劉邦從四川起兵,通過幾次戰役就把項羽打敗了。
二、項羽對戰局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幾經拼殺的劉邦,以為將江山畫界而治就可以享受身邊的虞姬了。沒有看破劉邦的野心,盟約簽訂不久追兵就殺過來了。項羽想要的是虞姬,劉邦想要的是天下。
三、項羽沒有政治頭腦,且不聽謀士大夫之族的建議。項羽佔領咸陽後,不做安民告示,焚燒阿芳宮;將首都看做財富倉庫,只知道搶劫財物,忽視了百姓。立國定邦,不去選擇糧草豐富的關中平原而去選擇閉塞的徐州,從戰爭策略上就是個失敗。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
5 # 月望與東山
項羽在楚漢相爭中,由盛轉衰的關鍵之戰在於滎陽成皋對峙。而在與劉邦僵持過程中,劉邦不斷取得戰機,而項羽卻不斷犯錯,貽誤戰機。
整個情況可以這麼說,當楚國向西進攻時,項羽的戰略運用缺乏全域性眼光,未能適應戰略形勢的變化而掌握戰機爭取主動。其戰略措施往往輕重倒置,緩急不分,失策很多,導致損兵折將,削弱戰力,喪失優勢,終於陷入敗局。
那麼,項羽到底犯了哪些最基本的錯誤呢?
首先,項羽只專於正面強攻,造成頓兵挫銳。
最明顯的表現就在於,項羽率領其精銳騎兵對漢軍防線實施正面突破,企圖一舉而突破敵人防線,殲滅漢軍,以收速決之效。正是如此,他對漢軍正面防線實施強攻,而不注意內線作戰,而僅憑軍事實力去強打硬攻。這樣造成的困擾就是,未能採取有效的戰略措施主宰戰局,掌握鬥爭主動權,致使主動被牽制於滎陽及成皋之間,且曠日持久,一籌莫展。
其次,項羽缺乏全域性眼光,忽視側翼力量的建設。
比如魏王豹反漢於河東時,當時戰略形勢於楚相當有利,而項羽竟然不能掌握此戰機出擊,聯魏夾擊滎陽,直搗關中。退一步來說,如果當時項羽命令魏王豹南下截斷漢軍聯絡及補給,這都會對漢軍極大的創傷,可惜的是項羽一直都沒有跟魏王豹共同行動。還有就是,他擊破英布後,也沒有乘勝西取南陽,趨入武關,威脅漢軍側後方,白白地浪費了一個大好機會。從這些戰役可以看出,項羽沒有將戰役發展為戰略勝利服務,影響了整個全忌口 ,這是此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策。
再次,項羽剛愎自用,只管自己征戰,忽視聯合同盟,削弱反漢力量。
彭城之戰後,項羽因為以極少兵力挫敗劉邦數十萬軍隊,其信心暴棚。其實這時候,是項羽爭取越國陳餘的極好時機,他卻沒有利用陳餘扼井陘之險,阻止漢軍在河北的發展,這是輸了一著。而當韓 信破魏滅代,揮師東進欲搗楚軍側背時,項羽又未及時支援趙國,卻坐視趙國被滅,實屬失策。韓信滅趙之後,項羽才派兵渡河攻打漢軍,反使韓信在來回救應中將趙地鞏固起來,更有利於他放手南下,入齊攻楚。總之,在這變化莫測的戰場中,項羽一次次失誤,盲目而動,以致影響了全域性。
最後,項羽疏於後方管理,以致疲於奔命,陷於失敗。
項羽曾率領楚軍兩次爭佔成皋,卻未能趁此而鞏固,向前挺進。事實上,不是項羽不想往前挺進,而是每當他想挺進時,後方卻屢屢出事,受到彭越等遊擊軍隊的侵擾。而項羽為了戰略要地免受威脅,免於糧道被截斷,不得不一次次地回軍救援彭城,失去了進攻的大好機會。
而項羽因為多次東奔西跑,兵力疲憊,對滎陽攻勢也就顯得無力,使得成皋兩次又落回劉邦手裡。後方問題是戰略問題,項羽未能統籌全域性,未認真對付彭越遊軍,以之以殲滅性打擊,以至一直被制約而疲於奔命,影響了全域性。
回覆列表
楚漢之爭?
楚漢相爭,並非是指某處戰場的戰爭,而是從項羽北上平趙、齊叛亂開始,雙方廝殺就已經開始了,項羽北上平齊,韓信兵出陳倉,張良用計穩住項羽,從而劉邦定三秦。後劉邦西進佔彭城,項羽本部會師,留部將繼續攻齊,這裡項羽一直是雙線作戰,而劉邦也同樣面臨雙線作戰的問題,章邯在廢丘負隅頑抗。
項羽彭城反擊大勝,追擊劉邦至滎陽,蕭何發關中民助劉邦,而項羽無援軍支援,雙方在滎陽對峙,輪流佔據滎陽、成皋,而劉邦此時派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取得河北眾多土地和資源,項羽呢,卻無力分兵,坐視韓信攻滅齊國,使漢完成戰略包圍,此時項羽無糧且國都彭城又面臨灌嬰部的威脅,從這裡看出,劉邦至少可以維持三處戰場,對西楚國完成西、北、南三面包夾之勢,而項羽只能援彭城,援滎陽,齊楚聯軍又被韓信消滅,有生力量已經和漢拉開巨大差距。
霸王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弒君,這導致剛確立的政治體系崩解。
2、對己方實力估計過高,對敵方實力估計不足,從而過早開始了諸侯混戰局面。
3、面對這一局面,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致使應對亂局時顧此失彼、應接不暇。
4、信用故舊親人,未能放手任用賢能。
5、殘暴多殺戮,使局勢惡化、人心不附。
霸王項羽在鉅鹿之戰後,想要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主導者、代行天子權威以統治天下的政治體系,併為日後奪取天下做好準備,但之後因為與義帝的舊怨,霸王做出了弒君之舉,這使得剛剛建立的政治體系迅速崩解。
霸王分封諸侯王時,故意打壓世襲舊貴族、新興軍閥中的潛在對手,扶持新興軍閥,但霸王對於己方實力估計過高,對敵方田榮兄弟、劉邦、陳餘等人重視不夠,導致分封格局迅速被敵方勢力破壞。
面對諸侯混戰的亂局,表現得過於驕矜,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計劃來指導行動,這就讓霸王的作為顯得雜亂無章,多線作戰時顧此失彼、應接不暇。
霸王平時所任用者多故舊親人,沒能放手任用若淮陰侯這樣的賢能國士,甚至後來把大司馬的重任交給了曹咎這樣的庸才。手下能獨當一面的方面大將僅龍且一人,餘者都不堪重用。
霸王殘暴多殺戮,這使得本來可以比較輕鬆解決的局面反而僵持惡化,田榮反楚本來霸王打得很順利,若非消滅田榮後的殘暴屠殺,齊地已經平定了,霸王久戰不能下,給劉邦以可乘之機,而屠殺導致的另外一個惡劣影響就是人心不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