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庭醫生名醫線上
-
2 # 基因與健康
語言是人腦的一種高階功能,是一種人群認同的、能表達觀點的符號系統。語言障礙是指存在表達性語言(分享自身想法)、感受性語言(理解他人所說),或應用性語言(如目光接觸、解碼非語言的資訊、禮貌的請求等)方面的困難。語言遲緩指語言發育遵循正常順序, 但未達到應有的水平。
孩子的語言表達簡單或不會主動提問題提示語言發育障礙或遲緩。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障礙或遲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智力發育遲緩。這是主要的原因,導致智力發育遲緩的原因有腦創傷、腦炎、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畸變,如21三體,貓叫綜合徵以及微缺失和微重複。
2,特發性語言障礙。不伴發於其它異常或疾病,單純性語言能力低下,其他方面的發育都正常。
3,行為障礙。語言與行為密切相關,行為障礙和注意力缺陷的發生率在語言障礙的孩子中較高。
4,環境因素。孩子詞彙量的增加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與其生活環境及和父母言語表達習慣和內容的豐富性等有著密切聯絡。在缺少語言交流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障礙或遲緩主要伴隨智力發育障礙,所以必須積極治療導致智力低下的疾病,促進腦細胞的生長髮育,以提高智力水平和語言能力。
-
3 # 王媽媽育兒分享
你好,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正常發育水平的兒童。引起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較多,包括:構音器官疾病、聽力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智力低下、語言不良環境等等。
醫生建議:家長在發現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長期落後時,及時帶孩子去正規的兒童醫院檢查,判明病因,首先排除是否存在器質性疾病、語言中樞神經發育是否落後等等,同時,生活中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語言學習氛圍,2-3歲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讓孩子多聽多吸收,有益於促進寶寶的語言發育。
附:0-3歲語言發育水平紅燈警告表
-
4 # 聽覺有道安溪河濱南路驗配中心
語言發育障礙是最常見兒童發育障礙,學齡前兒童語言發育障礙的患病率高達5%至8%。若未經任何治療,有40%至60%將持續存在學齡期,導致閱讀技能和拼寫技能受損,並伴發行為問題和社會行為受損。
-
5 # 石詩史事
寶寶發音少遲遲不說話,別讓“言語語言發育遲緩”耽誤孩子成長
寶寶一歲多了平時不怎麼說話,有時候惹著急了偶爾來個“媽媽、爸爸”的,都感覺很驚喜。
寶寶平時也愛說個話,但和大人講話永遠是“雞同鴨講”,不知道他說的是啥。
寶寶說話的時候老是口吃,一句話說半天,看寶寶半天說不完,好著急呀。 這樣的寶寶家長就該引起注意了,別讓“言語語言發育遲緩”耽誤了孩子成長。
大家應該走出一個誤區,孩子不是會說話了才開始學習語言,而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開始學習語言,而孩子從出生到正式會說話的那一段時間,我們稱為“前語言行為”,這個階段是在為正式的言語發生做準備。
4-8個月的時候,寶寶就可好玩兒了,他們能發“爸爸、媽媽”等重複的、連續的音節,並且能夠區分男聲、女聲,熟悉、陌生的聲音,憤怒和友好的聲音,並且對這些聲音做出愉悅、冷淡、惱怒等的反應。
9-12個月的時候,從6個月時寶寶就有了話語理解的萌芽,9個月時開始理解成人的語言,比如你問寶寶“燈燈在哪裡?“爸爸在哪裡?”他會做出正確的反應;並且在這個時候寶寶不再只是發“爸爸、媽媽”等單一音節重複,開始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模仿別人的發音。
從0-1歲的時候我們稱為言語的準備階段,或者是“前言語行為”。 到了1歲左右就有了言語的發生發育。 這個時期寶寶會用單詞表達訴求,比如說,對指著想要的東西說“拿”、“要”,會看著爸爸媽媽伸開雙臂叫“抱抱”。
到了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說兩三個詞組合起來的語句,比如看見媽媽、爸爸在的時候會很明確的表達“媽媽抱抱” 過了這一階段就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時候經常會說“不、不要不要”等拒絕性詞語。 兩歲到兩歲半說出來的話斷續、簡略、不完整,“媽媽”停頓一下“抱”再停頓一下“娃娃”,諸如此類的“媽媽—抱—娃娃”。
後來修飾詞逐漸增多,出現複雜單句“我要媽媽抱抱娃娃”。 兩歲半以後複合句發育“我今天聽話,要媽媽抱抱我”,到五歲左右發育完善。
語言發育對孩子來說很重要,而說出話不是平白無故,而是需要生理結構的支援。
肺和氣管產生的氣流是發音的原動力;聲音的高低取決於聲帶的厚薄、長短、收縮能力;
口腔、鼻腔、咽腔是發音的共鳴器,他們的變化可以調節聲音節奏的快慢、清晰度,產生不同的音色。
內耳、中耳、外耳是人體的主要聽覺器官。
而不管是發音、聽覺都受中樞的控制,從說話人的意思到聽話人,再交流,從而達到語言交際任務,我們稱為“言語鏈”。
在“言語鏈”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言語語言發育遲緩”。
我們又把言語語言發育異常分為構音障礙和語言發育遲緩,通俗的講如果構音器官出現問題,就是構音障礙,如果是寶寶口頭表達或語言理解能力落後於正常同齡兒就是語言發育遲緩。 我們可以對照一下上面說的寶寶言語語言發育情況來初步估計寶寶是不是言語語言發育遲緩了。
如果寶寶有言語語言發育落後,我們一方面可以及時就醫,可以做一些臨床檢查,以及在專業的康復機構做言語功能發育評定,我們通常使用“中文溝通發育量表——普通話版”“嬰兒溝通發育量表”“幼兒發育量表”或者做構音障礙運動功能評估;
另一方面,在家庭中我們可以透過:
-
6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目前需要知道您的孩子具體年齡,然後有針對性的找出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克服語言障礙。
孩子產生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有精神因素、構音器官異常、環境因素、腦力因素、聽力障礙、智力障礙以及社交障礙等。
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主要體現在
寶寶對語言理解能力差,不能理解簡單的指令,不能根據語言要求指出或拿到某種物品。能聽到聲音,但對語言卻不理解,給以手勢、表情時有反應等等。
還有就是寶寶對語言的學習速度很慢,常比正常兒童慢2~3倍,語言明顯落後,如1歲多尚不能叫爸爸、媽媽,3歲尚不能說完整的句子等。
究其原因在於,寶寶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由於腦力營養不足,缺乏身體及智力發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導致大腦及語言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神經元細胞發育不全,接受資訊能力受限,腦細胞膜流動能力減弱,資訊傳遞速度變慢,相應的孩子孩子就會出現語言障礙、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
與同齡兒童相比,語言功能發育不全的孩子不愛說話,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嚴重的甚至會完全失語。往往上學後會由於語言交流困難,會出現學習困難,主要是閱讀、理解和計算困難,孩子常出現焦慮、抑鬱、退縮、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嚴重時會產生自閉現象,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目前主要的調整方案為營養干預法。
回覆列表
如果孩子和其他多數同齡兒相比,說話明顯口齒不清,一般初步估計是孩子言語發育遲緩,出現了這種情況要積極查詢原因,進一步作出針對性的糾正方案。
導致孩子語言遲緩的原因有環境和病理的因素。
首先談談環境因素: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小孩講話,小孩子學說話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寶寶說話晚的原因很多,如平時大人與寶寶很少說話,寶寶進行練習說話的機會很少,因而影響寶寶語言的發育。一些家長對寶寶過於溺愛和遷就,總是根據寶寶的手勢、眼神來滿足其要求,忽視了對寶寶語言的訓練,致使逐漸養成用手勢代替說話的習慣,從而延緩了寶寶語言的發展。另外,寶寶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或聽力不好,也都可能造成語言發展延緩。
再一個就是病理因素:一些疾病,如智慧發育落後、腦性癱瘓、聽力障礙、嬰兒孤獨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或功能失調等,會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存在其他相應的異常表現。
當發現孩子出現語言遲緩這一現象時,建議帶孩子到婦幼保健院做全面檢查。檢查是否有腦癱等先天性疾病,檢查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是否靈活。如果沒有問題就不需要擔心,可以透過多教、多聽等方法鍛鍊寶寶的語言功能。
由於環境因素引起的說話延遲,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特別是語言環境,家長每天要經常有表情地和他說話,改善環境和加強訓練後會逐漸轉為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