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緣令經典

    李淵應該算是導火索。

    李淵聽信太子李建成,四殿下李元吉的讒言,將秦王二殿下李世民的親信,將軍發落外面,最終只剩長孫無忌留在秦王李世民身邊。這一行為觸怒了秦王府的人,長孫無忌和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車騎將軍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遲恭等人,日以繼夜地勸說世民誅殺建成和元吉,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

  • 2 # 愛看愛思考

    李淵對於後來的玄武門之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簡單,既然決定了立長子為太子?就應該逐步消減掉唐王李世民手中的兵力,李世民要是沒有了他的天策府和天策軍,他還能搞出來玄武門之變麼?放手讓李世民手中掌握著大量的部隊,才是,造成玄武門之變真正的原因。為什麼不提早就削掉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呢?沒有了天策府和天策軍的支援?李老二還有多大能量。明朝不也一樣嗎?朱元璋也沒有提前拿掉朱棣手裡的兵權,後來才造成靖難之役的。既然是決定了不讓他當太子,那麼就應該拿掉他手裡的軍權,皇帝不到死時,軍權不可假手於人的。讓李世民獨自組建天策府和天策軍本身就是分權,尤其還是具有軍權的天策府,這個很容易造成國家的分裂和舉兵反叛。政權和軍權必須分割開來,軍政府軍政合一很容易讓他做大,做大以後就只有造反作亂一條路走到黑了,因為他手下的人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推動著他走下去的。畢竟實力有了,誰會甘心情願的居於人下,手裡的權利可以為自己某到更好的未來的。後來,侯君集力保李世民的兒子準備造李世民的反,也是同樣的道理。

  • 3 # 南寧大盤C

    自古以來,哪個皇子對那個至尊之位怎麼可能沒有想法?生於帝王之家,爭,說明你有野心,要爭,你需要手腕,需要成長和學習;不爭,就和大多數平民百姓一樣,碌碌無為了此一生,有背於皇家血脈!

    玄武門之變,李淵責任雖大,但並非擔全責!李淵是促成玄武門之變的一個關鍵因素,玄武門之變也是政權爭奪戰的一種歷史體現罷了!

    自古以來,皇帝都希望朝局保持平衡,所以對於自己的兒子爭奪太子之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穩坐帝王之位到壽終正寢,另一方面也是給予皇兒們鍛鍊自己的機會也好讓自己作為第三者慢慢觀察誰更適合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如果哪位皇子一家獨大,哪天和皇帝鬧彆扭了,突然間來個兵變,那皇帝豈不是死翹翹?

    所以,李淵這點就做得好!秦王李世民在推倒隋朝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戰功赫赫,深得元老大臣的欣賞,可以說已經穩坐半個江山了!而此時,李淵覺得自古以來長子為大,要是立李世民為太子,不符合規矩,再說,李建國這個大哥擺在那呢,李世民要是現在當上太子,這個大哥多沒面子!所以便以嫡長子為大立李建國為太子,這樣比較戰功赫赫的李世民而言,李建國雖戰功不咋滴,好歹有個身份,這樣平衡一下!

    玄武門之變,雖是李世民一手策劃,但也可以說是趨勢!太子被殺,而幫助自己大哥的李家三公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流放,李淵無奈,三個兒子就只剩一個了,便在玄武門之變後立李世民為太子!

  • 4 # 信仰Into

    這個問題我們一點一點切入。

    玄武門之變

    唐朝建立初期,唐高祖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因李世民戰功赫赫,在民間威望甚高,身邊人才濟濟,形成一股勢力,史稱秦王黨,李建成身邊也有諸多兵力和擁護者,史稱太子黨,兩個黨派明爭暗鬥,經常發生摩擦,李建成因為懼怕李世民在民間的威望,多次借後宮嬪妃之嘴加以陷害,兩派鬥爭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李世民亦被對方逼得不得不反抗,終於,在手下諸將的獻策請求下,李世民決定誅殺自己的親兄弟,於是,率領手下得力猛將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來李淵不得已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才得以當上皇帝,史稱“玄武門之變”。

    親兄弟相殘,人間悲劇呀,這裡再介紹一下,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把他倆的幾個兒子都除掉了,並且從宗譜裡除名,倆人的府中女眷也被李世民納入後宮,這也是李世民被後世所詬病的地方。

    那麼李淵在這場鬥爭政變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李淵身為他們的父親,又是當時的皇帝,既然已經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對於李世民逐漸壯大的勢力也不加管束,這也是造成後來政變的主要原因,因為李世民更有能力,李淵也考慮過立李世民為太子,可惜又聽信身邊讒言,可見李淵此人搖擺不定,優柔寡斷,中國有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在兩方勢力爭執的時候,李淵不僅沒有想辦法平息潛在的隱患,還因為身邊人的讒言,讓事情愈演愈烈,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他才造成了這種局面。

  • 5 # 夏目歷史君

    都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都希望子女以後能過的好,但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沒有擺好自己位置,調節好子女之間的關係,往往會致使悲劇發生。現在一些豪門貴族的子弟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事例比比皆是,古代也不例外,最為人所熟知便是皇子為爭奪皇位的奪嫡之戰,那結局一般來說都是慘不忍睹,而作為他們的父親(皇帝)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如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一樣不忍心“傷害”自己孩子,卻不知道這是對他們更大的傷害。

    李淵出生名門貴族,受到祖先的庇廕,年僅七歲就擔任襲封唐國公,《新唐書·高祖本紀》就有記載: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諡曰襄。襄公生昺(李淵的父親),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諡曰仁。李淵是一個有能力,情商極高的人,因此為隋文帝楊堅所看重。

    後來李淵就任滎陽,樓煩兩地太守,先後多次擊敗敵人,為隋朝為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因此做了太原太守,而在此期間李淵可沒有白白浪費,而是廣結天下好友並且鞏固太原,暗地裡招兵買馬,伺機而動,而太原也是李淵發源之地。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揭竿而起,李淵見無法阻止反隋大勢,也大舉反旗,一路勢如破竹,無人能敵,僅僅六個月就佔據隋朝都城(長安),之後建立唐朝,立李建成(李淵長子)為太子。李淵隨後又陸續將其他起義軍打敗,一統天下,而在此期間,秦王李世民(李淵次子)戰功卓越,倍受諸多大臣認可,可皇帝的位子只有一個,李建成的地位也因此受到衝擊,自此兩人從昔日的好兄弟變成現在的死敵。最後李世民棋高一著,趁李建成大意一時,毅然決然的發動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殺死。控制長安內外,並讓李淵退位,自己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

    雖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為了皇位,而殺害李建成的政變,但是身為他們的父親應擔負相應的責任。畢竟李淵不可能不知道這兩個兒子有因繼承人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可是李淵卻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究其原因有兩點。

    一、重視感情而忽視自己的身份

    在已經立李建成為太子之後,面對日漸強勢的李世民,李淵沒有剝奪李世民的兵權,只是口頭上說什麼兩兄弟要好好相處,沒有約束力。李淵是以父親的身份來對待子女,不忍子女互相殘殺。可是如今身份不同了,在走向皇位的路上往往是充滿著血與火,誰不想做皇帝呢?李淵如此做只是如同預設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會使李世民以為可以和他大哥爭一爭皇位?結果可想而知李淵白髮人送黑髮人,甚至自己也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

    二、立場不堅定,優柔寡斷

    李淵即想遵循祖訓立長不利幼卻又不忍心打壓李世民。李淵對更換太子是有陰影的,怕重蹈隋朝覆轍,畢竟隋朝的結局可是歷歷在目,正是因為隋文帝楊堅廢除太子楊勇,立次子楊廣為太子,朝政不穩,最終導致隋朝滅亡。況且自古以來就立長不利幼,不能違反祖訓,又因為太子李建成沒有什麼過錯,讓李建成繼承皇位沒有任何問題。可如何對待李世民呢?李淵確實是無法忍下心對李世民下手,畢竟他也是自己的孩子,甚至李淵還想把天下分給李世民一半,讓李世民和李建成不要再為此爭奪,可到頭來還是無法解決這個明知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觀李淵一生,我們不難看出李淵是一個比較好的父親,如果李淵沒有當皇帝,李世民應給和李建成應該會很要好,也許他們結局就不一樣了。

  • 6 # 善良之子86

    個人覺得李淵才是導致玄武門的背後黑手。

    建成和李二的矛盾幾乎是公開化的。他個當老子的從來不管不問,而且明裡暗裡支援建成。

    如果說,李淵對李二有父子情意,完全可以妥善化解這些問題。

    李二主要是太能打,身邊又是一幫子精兵猛將,其實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分封,讓李二離開,但估計李淵擔心李二日後會反,所以支援建成對李二搞收編。

    從某個角度講,李二是逼反的。如不是建成逼得太兇,李二不一定會反。

    玄武門那晚,李淵其實也命懸一線,尉遲恭闖宮的時候,李淵有一個不字,估計李淵也會死……

    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李二我是支援的,建成和李二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沒辦法,換我也一樣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對,李淵實在應該對“玄武門兵變”負最大的責任。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咱們需要先說明一下。咱們分析的依據是《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鑑》這幾本公認的正史。有人說,“玄武門兵變”的事,李世民當皇帝后,篡改了不少史料。正史記載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這也只是一種猜測,不能作為討論的基礎。

    (李淵劇照)

    為什麼說“玄武門兵變”,李淵要負最大的責任呢?

    第一,李淵根本不控制兒子們的兵權。歷朝歷代,都會非常小心地切斷皇室成員(尤其是皇帝兒子們)與軍隊之間的聯絡,害怕的就是皇室成員擁兵作亂。皇帝一般都會讓他們當一個富貴閒王。需要他們帶兵打仗的時候,才會把軍隊交給他們。打完仗後,又會把兵權從他們手裡收回來。

    我們來看看李淵是怎麼做的。一是他當皇帝后,並沒有收兒子們的兵權,尤其是沒有收李世民的兵權。二是史料記載:“太子、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物。”就是說,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可以隨便帶著武器出入皇帝的寢宮。這在其他朝代,也是不可想象的。顯然,李淵的角色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是他當唐王時候的思維。三是皇子和大將們整天廝混在一起,尤其是李世民,和所有的大將都來往密切,李淵竟然不聞不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是放在其他朝代,這就是皇子“交通外臣”,發現了這種情況,皇帝都會認為他們圖謀不軌,一定會嚴厲處罰他們。可李淵沒這麼做。

    李淵不控制皇子們(尤其是李世民)的兵權,這就為他們發動兵權,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李世民劇照)

    第二,李淵在太子問題上態度搖擺不定。李淵已經立李建成為太子了,而且李建成又沒有犯什麼大錯,李淵就該堅定地維護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但是,據史料記載,李淵曾兩次對李世民說,要改立他為太子,兩次李世民都推辭了。

    有人說,這段史料很可能是李世民動過手腳的。但沒有根據。如果李淵真的兩次說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基本上就是“挑唆”自己的兒子們拔刀相向。

    一方面,這讓李建成非常忌憚李世民,不除掉李世民,他的心任何時候都惴惴不安。另一方面,李世民覺得自己功高,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兩人才會越鬧越厲害,最後到實在兩不相容的地步。

    第三,李淵性格柔弱而多變,找不到協調各方關係的辦法。在玄武門兵變前,朝廷內外有五股勢力:李建成加李元吉、李世民、李淵的後宮、文官集團、武官集團。當時,李建成加李元吉、李淵的後宮、文官集團是一派;李世民、武官集團是一派。這兩個派別,為了各自的利益,反覆不斷地互相構陷傾軋。李淵是這樣做的,誰要在他面前說對方不對,他就很生氣,批評對方。但是,當受批評的人辯解以後,他立刻又原諒了。既不能及時解決雙方的矛盾,又不能有效遏制各自在內心裡面越堆越多的怨氣、戾氣,致使矛盾不斷地升溫。

    (李建成劇照)

    比如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向李淵告發太子與後宮淫亂。李淵竟然想到把他們找到一起,透過對質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是能解決的嗎?咱們看後期努爾哈赤聽說他的後宮與他的兒子由淫亂行為是怎麼做的,就明白了。

    李淵荒唐的對質辦法,也就給了李世民發動兵變的機會。

    正是在李淵的混亂管理下,李建成、李世民最後走向不可收拾,玄武門之變發生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鑑》)

  • 8 # 亢龍有悔44

    李淵最大的責任是政治上多了個人的感情,結果兩頭不討好。太子建成有功勞苦勞,是嫡長子,繼位沒有任何問題,皇帝李淵也看好他,支援他。同時,作為一個父親對同樣優秀的二兒子,也寵溺有加,捨不得打壓。問題是家產就一個兒子繼承,深層次原因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的李淵怎麼能看不到兒子們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答案不外兩個,幫扶太子,對李世民溫水煮青蛙逐步抽調他的力量,或者什麼不問,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去。李淵選擇了慢工細活來分拆李世民。結果李世民的厚黑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眼看著要玩完了拼死一擊,豁出去了,居然成功了。中國歷史上好像沒有在位皇帝殺老二保老大的事,都是覺得兒子對老子有威脅了才下的手,順治初年多爾袞絞殺豪格也對不上號,老朱殺的是功臣而不是兒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調酒學起來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