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煉木大師999
-
2 # 國內ERP專題
民族大融合
中國疆域遼闊,南、北方的自然條件與氣候相差很大,物產也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俗。由於這一時期人口遷徙頻繁,尤其是北方人口曾大量南遷,他們將自己的一些飲食習慣帶到所遷入的地區,並與當地原有的習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新的地方飲食特色。另外,隨著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帶入了許多新的食物與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人民的飲食內容,並對後世起到相當深遠的影響。
主食在這一時期,各種糧食作物的生產區域與秦漢時期大致相似,江淮以南以水稻為主,北方則以穀類、豆類及大、小麥為主。在集這一時期農學之大成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糧食作物有谷、黍、粱、大豆、小豆、大麥、小麥、麥(青稞)、水稻、旱稻等,將人們日常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都包括在內。
飯
飯是當時人的主要食物,南方人以稻米為主,北方人以粟(小米)為主。其做法為蒸或煮,與現代的做法基本相似。除稻、粟以外,麥飯也是當時的主要食物之一。麥飯是用麥子蒸制而成,因其價格較為低廉,故為一般百姓所經常食用。
粥
在這一時期,由於自然災害與連綿不斷的戰亂,普通百姓經常處於饑荒之中,粥是他們度荒的主要食品之一。
餅
將小麥以磨加工成麵粉後,即可製成各種各樣的美味食品。當時將餅作為各種面製品及部分米粉製品的泛稱,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上至宮廷宴會,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飲食,都缺不了餅。
當時饅頭也屬於餅類,亦被稱為饅頭餅。束晰《餅賦》中稱:“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饅頭宜設。”當時的饅頭與今天的饅頭不同,相當於今天的肉餡大包子。
粽子亦稱角黍
是專供人們在端午節及夏至兩個節日食用的食品。《續齊諧記》中講由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華人十分哀傷,每至此日則以竹筒貯米投入江中,來表示祭奠。至魏晉時期,則逐漸演變為每至端午和夏至,家家都吃粽子的風俗。
副食素食
當時人們經常食用的蔬菜有茄子、葵菜、韭菜、蔓菁(蕪菁)、芹菜、堇、蘆菔(蘿蔔)、芋頭、菜瓜、胡瓜(黃瓜)、冬瓜、瓠、蘑菇、芥菜、蕓薹(即今油菜的一種)、胡荽(石勒曾改名為香荽,即今香菜)、蘭香(一名羅勒)、荏(白蘇)、桂荏(紫蘇)、莧菜、蓼、薤白、竹筍、藕、菰菜、蓴菜、邪蒿等。
就烹飪技術而言,當時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即使是蔬菜也可做出許多花樣。梁武帝蕭衍信仰佛教,不宰殺牲畜,只吃素食,他曾在批駁臣下進言飲食過於奢侈時講:“變一瓜為數十種,食一菜為數十味,不變瓜菜,亦無多種,以變故多。”但能將一種菜做成數十味佳餚,正可見其製作之精。
肉食
肉食的種類很多,主要有豬、牛、羊、犬、馬、驢等家畜和雞、鴨、鵝等家禽,此外,還大量射獵兔、鹿、獐、野豬、雁、雀、鵪鶉等飛禽走獸和捕魚撈蝦以供食用。
飲食習慣亦有所不同。除豬、羊、牛、犬、雞等各地普遍飼養的家畜和家禽外,北方的羊比較多,而且這是遊牧民族最喜食用的肉食,北魏孝文帝曾讓從南方來的王肅比較羊肉與魚羹的優劣,王肅為表示對北魏統治者的尊重並保持自己的身份,遂稱羊肉為陸產之最,魚為水族之長。
飲料與果類酒
飲料與果類酒是這一時期最流行的飲料,其消費數量遠大於秦漢時期,這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是聯絡在一起的。在這戰亂離散的時期裡,有許多人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因而放縱自己,盡情享樂,酒在其中起到相當重要的地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成為這一時期大部分文士的共識。
茶
這一時期是飲茶習俗由南向北逐漸推廣普及的時期。茶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在漢代以前已被發現可供人飲用,[插圖]到漢代已在西南地區廣為流傳,併為中原地區的人所知曉。不過,最初是注重茶的藥用性,西漢司馬相如《凡將篇》中就將茶與桔梗、款冬、貝母、白芷等20餘種藥物列在一起。魏晉時期,茶的流傳範圍進一步擴大,同時這也是其由藥物而漸轉變為人們日常飲料的階段。三國魏時人張揖《廣雅》中記述了茶的製作與飲用過程,“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三國志·韋曜傳》記載:“(孫)晧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從這一記載可看到當時已開始將茶作為宴席飲料,只是這種情況還很不普遍。
-
3 # 桃源天馬行空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大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融入中原,中原人口南遷進入長江流域,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飲食實踐,使之相比秦漢時期有著顯著的發展。
主食有著明顯的南北之分,北方以谷、黍、梁、豆、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加水直接蒸煮是最為常見的烹飪方式,加水過多會將飯稀釋成粥,一般是不太富裕的家庭,或者特殊時期(比如守孝)常食用的食物。
將原始糧食進一步加工成麵粉,進而製成麵食和米粉,是食品加工領域的一次技術進步。糧食經過先破後立的處理之後,可以根據飲食者的需要,製成各種形狀,有餅狀的,有條狀的,有丸狀的,還可以與其他食材相混合,組合成不同風味的飲食佳品。
蔬菜是最主要的輔食,具有生長快、易種植、種類多的特點。以農耕為主的人們,在保證一定數量糧食生產的同時,也會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菜園,可自給自足,也有專門種菜為業的人,這主要還是得益於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瓜果蔬菜種類的繁多,常見的有韭菜、茄子、芹菜、薺菜、白菜、蘿蔔等等。不過,北方相對比較寒冷,想要隨時吃到新鮮韭菜,也並不容易,寒冬臘月必須使用溫室培育,才能獲得。
肉食方面,南北也有不同,這與動物的生長習性有關。比如,北方野生獐、鹿較多,南方則盛產魚蝦。對於普遍飼養的家畜家禽,豬、羊、雞、鴨等,本不應存在顯著的地域差別,只不過不同地域的人們喜愛的肉食種類不同,實際上南北仍有不同。隨著南北人口的頻繁流動,各種飲食習慣相互交流,這種品類上的地域差別逐漸消除。
飲食習俗上最大的差別在於烹飪方式,對於同樣的食材,怎樣加工決定了食物最終的視覺、嗅覺、味覺體驗。煎、炸、炙、烤、燉是基本的烹飪方式,在此基礎上,對食材的預處理(比如醃製),加入食材的順序,還有火候的掌握都影響著食物的口感。
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輔料的選擇,魏晉時期的輔料主要有蔥、姜、蒜、花椒、胡椒、桂皮,以及酒、醋、鹽、蜜等。其中大多與今天使用的輔料相同,不過,魏晉時期尚無蔗糖,嶺南地區雖然出產甘蔗,但尚未掌握榨汁製糖的技術,因此蜂蜜是當時主要的甜味劑。
-
4 # 悠110050961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交融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飲食具有胡漢交融的特點。如在飲食烹飪方面,各民族都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帶到了中原腹地。從西域地區來的人民,傳人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烹皰製法;從東南來的人民,傳人了叉烤、臘睬等烹皰製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民,傳人烤鵝、魚生等烹皰製法;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傳人了紅魚等飲食珍品這些風味各異的食品極大地豐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至北魏時,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叉將胡食及西北地區的風味飲食丈量傳人內地。同時,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與普及。素食及素食習俗也開始形成。
-
5 # 吾是四五六
魏晉時期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期。南北朝紛爭不斷,藝術冷兵器民生政治者,處在一個不平凡的動盪期,這個時候儒釋道己經不分上下了。甚至三合一的思想逐步進入社會高層。因為在封建社會平民的底層是不可想象的。在政治領域封建主的左膀右臂們主宰了整個南北朝時期。
回覆列表
魏晉時期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期。南北朝紛爭不斷,藝術冷兵器民生政治都處在一個不平凡的動盪期,這個時候儒釋道已經不分上下了,甚至三合一的思想逐步進入社會高層。因為在封建社會平民的底層是不可想象的。在政治領域封建主的左膀右臂們主宰了整個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