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輕鬆一笑說八卦

    1、人歲數大了以後就容易偏執,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你家老人和十年二十年以前的性格啊什麼的好像有點不一樣了?整體上說,好像有些偏移之類的?我覺得應該是隨著年齡增長,智力和反應力都有退步,還有面對老邁和死亡的一些恐懼吧,讓很多老人歲數大了以後性格有一定的變化。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越來越固執,我們可能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堅持有什麼意義,但是他們就把這個當做不能改變的一定要堅持的事,比如紗窗和蒼蠅。

    2、不太能接受面對身心的衰弱,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晚輩,就更不能接受這樣的變化。原來是他們年富力強,能幹睿智,而我們是被他們帶大的,我們依賴甚至崇拜他們,當人老了慢慢的各方面都不如子女了,雖然我們都理解這是正常現象,但處於弱勢的哪一方心理落差未必就能接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聽子女的勸告,因為“你小時候都是聽我的,現在翅膀硬了覺得我老了沒用了?”雖然理智上他們明白這是胡攪蠻纏,但還有有些潛意識的不滿,所以有時候即使覺得“子女說的也不是沒道理”但是還是要嘴硬,可能事後想想覺得其實還是子女說得對,但是又不好意思說,所以有時候會用“別人說XXXX”來給自己臺階下。

    3、老人容易被外人忽悠,這個可能和勸說方式有關,比如子女對父母,就像第二點我說的老人對子女那個態度一樣,是開放的,不避諱的,也是不弄虛作假的,都是真實直接的,這樣有時候就不夠委婉。

    比如老人會覺得沒有我哪兒來你們,所以態度就會比較兇,但對外人他們往往是比較慈和的,因為彼此沒有血緣和親情,“不講理”會被指責倚老賣老,而同樣,在外人面前他們也會比較認同自己“年老體弱”的身份,因為自己本來就比外人歲數大,就是需要照顧,在相對無關係的人面前示弱沒有落差。

    此外,外人和親人的關係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覺得親人的關心是天經地義的,而外人也不欠你的,他關心一下或者說兩句,就是意料之外的情分,這可能是外人幾句話比我們一筐話都有用的原因之一。

    同樣,外人說話會更客氣些。一來是非親非故的往往更可氣,不會像我們覺得“都是一家人那麼客氣那麼虛幹嘛,有話直說唄”;二來對別人家的老人,只是適當關心一下,隨口說說,不用負擔什麼,所以口氣會比較溫和,也顯得比較有耐心,尤其是不是一家人基本沒什麼矛盾,老人就不會想那麼多,會覺得這個是單純好心腸關心他;第三種就好比你說買蛋白粉的那個鄰居,因為她有所圖所以態度特別好,比家裡人帶點不耐煩甚至以晚輩身份教育老人的口氣都要好,所以老人願意接受。

  • 2 # 深巷x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根據我的觀察分析,我覺得應該是有這3個可能。

    1、人歲數大了以後就容易偏執,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你家老人和十年二十年以前的性格啊什麼的好像有點不一樣了?整體上說,好像有些偏移之類的?我覺得應該是隨著年齡增長,智力和反應力都有退步,還有面對老邁和死亡的一些恐懼吧,讓很多老人歲數大了以後性格有一定的變化。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越來越固執,我們可能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堅持有什麼意義,但是他們就把這個當做不能改變的一定要堅持的事,比如紗窗和蒼蠅。

    2、不太能接受面對身心的衰弱,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晚輩,就更不能接受這樣的變化。原來是他們年富力強,能幹睿智,而我們是被他們帶大的,我們依賴甚至崇拜他們,當人老了慢慢的各方面都不如子女了,雖然我們都理解這是正常現象,但處於弱勢的哪一方心理落差未必就能接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聽子女的勸告,因為“你小時候都是聽我的,現在翅膀硬了覺得我老了沒用了?”雖然理智上他們明白這是胡攪蠻纏,但還有有些潛意識的不滿,所以有時候即使覺得“子女說的也不是沒道理”但是還是要嘴硬,可能事後想想覺得其實還是子女說得對,但是又不好意思說,所以有時候會用“別人說XXXX”來給自己臺階下。

    3、老人容易被外人忽悠,這個可能和勸說方式有關,比如子女對父母,就像第二點我說的老人對子女那個態度一樣,是開放的,不避諱的,也是不弄虛作假的,都是真實直接的,這樣有時候就不夠委婉。

    比如老人會覺得沒有我哪兒來你們,所以態度就會比較兇,但對外人他們往往是比較慈和的,因為彼此沒有血緣和親情,“不講理”會被指責倚老賣老,而同樣,在外人面前他們也會比較認同自己“年老體弱”的身份,因為自己本來就比外人歲數大,就是需要照顧,在相對無關係的人面前示弱沒有落差。

    此外,外人和親人的關係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覺得親人的關心是天經地義的,而外人也不欠你的,他關心一下或者說兩句,就是意料之外的情分,這可能是外人幾句話比我們一筐話都有用的原因之一。

    同樣,外人說話會更客氣些。一來是非親非故的往往更可氣,不會像我們覺得“都是一家人那麼客氣那麼虛幹嘛,有話直說唄”;二來對別人家的老人,只是適當關心一下,隨口說說,不用負擔什麼,所以口氣會比較溫和,也顯得比較有耐心,尤其是不是一家人基本沒什麼矛盾,老人就不會想那麼多,會覺得這個是單純好心腸關心他;第三種就好比你說買蛋白粉的那個鄰居,因為她有所圖所以態度特別好,比家裡人帶點不耐煩甚至以晚輩身份教育老人的口氣都要好,所以老人願意接受。

  • 3 # 生態白蓮鵝

    老人越老越像小孩,脾氣執拗,有點不可理喻,你直接跟他說大道理,他是會直接拒絕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你對老人關心和陪伴不夠,這個時候老人都是孤單的,不聽勸也只是為了讓你關注他,此時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慢慢聽老人說話,試著理解他,別和老人較勁。

  • 4 # 老乒4200

    為什老年人聽不進勸說?。但,這並不是普遍規律,要因人而異,年輕人也有犟脾氣,一般情況下,人上了年紀,經歷比較豐富,因此也常回憶過去,大多數老人,還是認理服人,只要你說的對,還是能聽從你的意見,並不是不聽別人勸說的。

    當然並不否認,有極個別認死理,老理,這大概就是人們說的“代溝”吧?,遇上這樣的老人,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要耐心細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改變,別忘了潛移默化的道理。形象比喻,一根鋼條,能否一下擰成九十度,只有慢慢才可以,否則必斷無疑。

    再者老人聽不進勸說,也有的是病態反應,應陪老人到醫院,檢查大腦是否有問題,極個別老年痴呆症前期,表現的特別固執,總認為自己無論幹什麼都對,對別人勸說理都不理,因此常常吃虧,就是人們常說的“醉死不認這壺酒錢一一常有理”。有病快治,不過,這種病還是予防為主好。真得上了,確是挺麻煩,而又不大好治。

  • 5 # 仙鄉亳州

    以己拙見,原因如下:1、老人社會參與度低,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習慣強調言行的重要性;2、受傳統思想影響,從骨子裡認為自己就是權威;3、中國的父母是“慈烏型”的,為子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老了,依然想發揮自己的餘熱,人老心不老。因此,懂得孝順之道的子女,一定要探究老人為什麼“不聽勸”,並儘量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這樣,老人才不會總固執己見。 看晚報,一位70歲的老人,在市區獨自租房住,夜裡突發腦梗死,半邊身子動不了。離得遠的家人得知情況後趕緊撥報警,轄區民警及時趕到,把老人送上救護車。

    老人獨居無人照看,不是子女們不孝,而是因為老人在市區工作了20年,有比較深的感情,因此,經常跑到市區住,家人勸老人回去,可老人“不聽勸”。

    在生活中,“不聽勸”的倔老人還真不少。比如有的老人喜歡撿廢品,將一些廢品撿回家,長期堆在客廳或陽臺上,滋生蚊蟲擾亂生活;有的老人,不顧身體是否吃得消,在大熱天排幾個小時的隊領價值幾元的促銷品,結果禮品拿回家沒啥用,身體卻不舒服好幾天……父母的這些行為,子女們往往難以理解,苦口婆心勸說,可老人不僅置之不理,還埋怨子女不會過日子。結果,老人著急上火,子女焦慮委屈。

    實際上,有心理學家認為,老人年齡越大越倔強、固執己見,聽不進去子女的勸說,往往是精神生活不如意的一種體現,他們借倔強、偏執,表達對子女的不滿意,這種不滿意蘊含對子女強烈的情感需求;當然,也有老人的“固執”,來自不易更改的生活方式。比如這位突發腦梗死的老人,他之所以不願意回去,是因為市區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熟悉的社交圈,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無法滿足的,這些問題不解決,子女的勸當然無濟於事。

    小時候,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因為孩子聽話能少惹事兒,大人省心省力。年老了,子女希望父母“聽勸”,覺得是“為了父母好”。但是,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無論是“聽話”,還是“聽勸”,必然是建立在心理需求被滿足之上。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懂得教育之道的父母,不會聽之任之,更不會粗暴對待,而是深入孩子內心,瞭解孩子需要什麼,滿足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同樣,懂得孝順之道的子女,一定會探究老人為什麼“不聽勸”,並儘量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這樣,老人才不會總固執己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打算要三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