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畢言言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是一名法國雕塑藝術家,靈感來時,運用非專業的模型雕刻,全神貫注的盯著目標,連續不斷的刻畫。

    隨後他開始質疑完成一件藝術品的想法,認為“沒有什麼是可以被捕捉並真正完成的。”

    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諾·羅丹在1840年12月12日在巴黎出生,他的父親是警察局的一個小職員,從他10歲起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個藝術家。

    少年時期,學校一放假,他就去巴黎免費的小美術學院學習畫畫和用粘土做模型。

    17歲時,考了三次也沒考上巴黎美術學院,於是為了生存,開始做雕刻匠,創作出很多可作裝飾用的建築石雕。1862年,羅丹的姐姐瑪麗-路易絲去世了,這對他打擊很大,於是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不過第二年就還俗了。

    1864年跟隨法國雕塑家安託萬·路易斯·巴里一起學習,這位雕刻大師所創的野生動物青銅雕塑都表現出精確的解剖細節和動態張力,而羅丹後期的作品中也浮現出這種特質。

    在他完成第一件成名作《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傷鼻的男子》)那一年,這件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拒收,這之後羅丹認識了女裁縫羅斯·伯雷,併成為他的終身伴侶。

    1864到1870年期間羅丹一直為阿爾伯特-歐內斯特 卡里耶-貝勒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工作,從他那裡學到了創作連續性、多樣化、靈活性以及獨創性的價值。

    普法戰爭期間,羅丹在軍隊服兵役,後因近視而提前退伍。1871年他和卡里耶·貝勒斯一起去布魯塞爾給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設計建築雕塑。但是後來合作終止,轉而和比利時雕塑家安託萬-約瑟合作。

    在這期間,羅丹研究哥特式建築和雕塑,1875到1876年間,他在義大利到處旅遊,主要是為了尋求米開朗琪羅和多納泰羅的作品,深受義大利文化影響。羅丹說:“是米開朗琪羅把他從學術雕塑的深淵中解救出來的。”

    羅丹返回布魯塞爾後在1877年完成石膏版《青銅時代》(《The Age of Bronze》),這個與真人一樣大小的男性裸體在布魯塞爾和巴黎的藝術界引起猛烈的抨擊,主要是因為作品的自然主義,以及缺乏明顯的神學主義和歷史主義的色彩。

    這件雕塑太過於真實以至於被指控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最終他以自己的方式澄清自己,獲得大家廣泛的稱讚與認可,隨後政府買走了青銅版的《青銅時代》。

    返回巴黎後,羅丹透過給其他雕塑家打下手謀生,從1880年開始給卡里耶·貝勒斯·塞弗爾陶瓷工廠設計花瓶和桌面裝飾品。在業餘時間裡,他繼續尋求僱主和雕塑品,在1878年創作出《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

    他把這件雕塑雕成兩米高,讓別人無法再說這是人體澆鑄而成的,堵住了悠悠眾口;展覽時,他以一種糾結的姿勢和雕像站在一起,一起展覽,表現出似乎要走,但是雙腳都還都站在地面上的感覺。

    到了1880年,羅丹的名字已經在巴黎藝術界眾所周知了,而且政府還委派他去給擬建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設計銅門,為了完成委託,政府給他安排了一間工作室,而且預先撥款資助,第一次使羅丹感到有財政上的保障。

    儘管打算在1884年之前完成銅門的雕刻,但是羅丹餘生一直在雕刻,也沒有完成,這個博物館也一直沒有建成。

    1883年羅丹在學校教雕刻,在那裡遇到了18歲的卡里耶·克洛岱爾,他們對雕塑有著同樣的熱情。雖然在學校裡她已經成為了羅丹的學生、模特、助手和愛人,但是羅丹仍然經常和羅斯·伯雷(前文提到的女裁縫)聯絡。

    幾年之後,克洛岱爾精神上出現問題,她的餘生都是在精神病院度過的,在這種條件影響下,羅丹創作出很多有關夫妻擁抱的色情雕塑。

    1884年,羅丹受委託,給聖皮埃爾的尤斯塔斯製作紀念碑,尤斯塔斯是1347年主動向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請求加入百年戰爭的六個加萊公民之首,就是因為他們的加入,加萊才沒有徹底淪陷。

    以羅丹現在的成功而言,如果沒有爭議的話,很多人會委託他雕刻,包括給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和奧諾雷·德·巴爾扎克製作紀念碑。

    在巴黎1900年的展覽中,大廳中一共展出150件雕塑,在會場入口附近還有很多圖示,用來指引人們觀賞,泰晤士報刊登他的訃告時說道:“羅丹是舉世公認的最偉大的現代雕塑家。”

    展覽結束後,羅丹帶著自己的作品到巴黎南部的默東,1896年他在這買了一棟房子,既是他的家,又是他的工作室。

    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夠被更多的人注意到,1908年他在18世紀美麗的巴黎比龍官邸租了幾間房子,之後又接管了整棟府邸。

    同時和政府商談如果自己把作品捐贈給國家,他們就要出資購買比龍官邸並在那建立一個羅丹博物館,把這些作品放在裡面展覽,直到1916年,政府才同意,也是在那一年的11月17日他因腦溢血在默東去世。

    羅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巴爾扎克》,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

    他為巴爾扎克像製作了許多泥稿,都是赤裸的,身體的肌肉強壯結實,用他的話說,“像一頭公牛”,鼓著圓肥的肚子,顯出暴躁而帶世俗氣的性格,那是每天深夜披衣起來,啜著濃烈的咖啡,寫“人間喜劇”的作者。為了雨果紀念像,他也做了許多裸體的泥稿。那是八十歲老人的軀體,皮下沉積了厚的脂肪,也許只有如此龐然渾重的體魄才能負載得起一個巨大的創造者的靈魂。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德爾的意見時,布德爾讚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你們不要浪費時間,在交際場中或政治圈裡去拉關係。你們會看到許多同行,勾心鬥角,謀求富貴──這些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可是其中不乏聰明的人。如果在他們的地盤上打算和他們爭名逐利,你們將和他們同樣浪費時間,就是說耗盡你們的一生──那就再不剩一分鐘的時間給你們去做一個藝術家了。

  • 2 # 藝術印象館

    《巴爾扎克像》,形神俱備,是一個全新的人體雕塑理念,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援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週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後80後的飯局文化還適合90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