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葉2785sam

    進士是天子門生,升官比較快。同僚同鄉師生,關係網都比較高階,起點高,每次錄取全國才一百多到兩百多不等,三年一次難度很高,

  • 2 # 大山坡前的coder

    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後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薰陶。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後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崑崙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圍繞蟾宮折桂,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 3 # 甬津先生

    源於白居易慶祝弟弟中進士寫的詩詞《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全詩文如下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轉於文墨須留意,貴向煙霄早致身。莫學爾兄年十五,蹉跎始得掌絲綸。後人管高中進士稱為折桂。

  • 4 # 嶽劍

    “折桂”一詞源於《晉書· 詵傳》“累近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此後即將朝廷科舉中選拔人才稱為“折桂”。

  • 5 # 探索歷史奇聞

    “折桂”意會高尚、高潔、崇敬、出眾,出處源自古《希臘》與晉武帝泰始年間《晉書·詵傳》;希臘曾以月桂樹葉編織冠冕,送其高尚英雄以及高潔流浪的詩人,也是後來英國“桂冠詩人”的崇敬由來;泰始年間詵傳記載:“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意指出眾,也是後來的《蟾宮折桂》的由來,更是考中進士被譽為“折桂”的由來。

    (圖:蟾宮折桂)

    考中進士被稱為“折桂”起源泰始實行於唐代

    泰始年間晉武帝曾發問詵自我評價,詵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

    桂枝乃廣寒宮中的一支桂,意為高貴,崑崙山寶玉乃山間不可多得的奇玉,意指出眾,晉武帝聽後詵的自我評價後不僅大笑還嘉許了詵;《蟾宮折桂》就是此典故而來。

    後來風俗以蟾宮折桂相繼出現了很多歷史典故,例如後來每逢考試之年來到,應試者和親友都會贈送桂花、廣寒糕之類,意為廣寒高中之意。

    而桂,是常綠喬木,只在春季開花,最早唐代科舉意會考試及第者比喻為“月宮折桂”。

    (圖:“折桂”進士回鄉)

    唐代初,科舉在當時改制盛行,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因先考中進士,其白居易堂弟白敏也相繼中第三名,後,白居易詩性有感祝賀“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至此開啟蟾宮折桂考中進士為“折桂”比喻。

    後來“桂冠”“折桂”皆比喻為第一名,也是中進士的代名詞,歷史中舉不勝數恭賀詞:“恭喜某某高中進士,譽為折桂”。

  • 6 # 一滴看似與眾不同的水
    折桂的由來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鑑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這句是說晉武帝在東堂親切召見郄詵,在親切的交談中武帝問他:“你自我評價一下。”魏晉時期的文人時豪放不羈的,低調什麼的和文人沒關係,郄詵一聽這問題,自我推銷的絕佳機會啊,毫不客氣的說到:“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嘖嘖,這Flag立的夠高。

    自漢以來就有月亮上有桂樹的傳說,折桂說明已經不屬於地球了,才華有月亮那麼高,所以才能跑到月亮上折了一枝桂枝。當然,這個時候時九品中正制,還沒科舉什麼事呢。

    到了唐以後,科舉開始試行,請注意,科舉是隋唐開始,但在唐代科舉並不是取錄官員的主要途徑,要等到宋的時候科舉才成為進階官僚集團的主要途徑。但對於非門閥出生的人而言,透過科舉進入官場就成了價效比最高並且最公正的途徑。

    科舉之路,很難走,能夠成為進士,那絕對是家庭保障到位、好運隨身攜帶、從小就是學霸才能做到的,所以用折桂來形容中進士就有了幾層意思:

    1、我是高手。要成為進士必須從小就要經歷數次考試,並且好運當頭才能熬出頭來,學識暫且不談,至少絕對是久經考場的高手。

    2、我是學霸。要中進士,不是一般讀書人就可以做到的,至少得是學霸,讀書人得身份本身就清貴,可況讀書人中得學霸呢?

    成為進士有難

    1、性別。女性請走開,科舉只有男性可以參加。

    2、出身。商人家庭一邊玩去,雖然有錢可以買文憑,但那不受正式官場待見;雖然可以成為國子監學生,但只是分部而且文憑沒啥含金量;雖然可以做官,但除了運氣好還得投胎到晚清。其他的罪犯、娼優、胥吏、僧道之類的,一邊玩去,根本沒資格。

    3、家庭保障。投胎合適,出身不錯可以讀書了,但還得有錢,這錢不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數量,但必須得保證你可以專心讀書。供養一名讀書人在古代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負擔極重。以宋朝為例,一套完整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大約要花費幾十萬RMB,加上路費、補習費、住宿費、學術交流費用等,按照35歲的平均進士年齡計算,家中非富裕之家只能依靠全族、全村、整個宗族的資助。寒門士子和寒門狀元之類的傳奇,聽聽即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4、童生試。縣試、府試一年一次,不算讀書數年的費用,路費和住宿費得你自己承擔。如果考了前20就有機會成為有編制得學生,可以得到政府得補貼,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如果院試透過就可以獲得秀才身份,有相應得賦稅減免、見官不跪、不受刑罰等優惠政策,但錄取率是10%,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前10%水平;如果考不過,麻煩三年後再來,一個三年又會冒出不少年青讀書人,競爭是相當激烈。童生試的三關又叫做小三元

    5、鄉試。秋天舉行,一般在八月,又叫做“秋閨”,在省會城市貢院舉行,三年一次,考起就成為舉人。按照明朝的科舉制度,每個省固定錄取135人,按照現在北大清華的錄取比例,成為舉人就相當於每個省考取清華北大的省級學霸。

    6、會試。考取舉人千萬別高興,得趕緊準備好行李向京城進發,因為第二年春天就是院試,算一算花在路上得時間,不抓緊不行。到了京城,你就得面臨來自全國的學霸,還有往屆生、往往屆生、往往往屆生,明朝中期以後每次參加會試的人數穩定在4500人左右,錄取人數約固定在350人,錄取率約7.5%。會式過關了你就是進士。

    7、殿試。成為進士就獲得殿試的資格,也就是在皇帝和頂級官僚大佬面前進行面試和難度不大的考試,這考試一般而言不存在淘汰,前三名就是狀元、榜樣、探花;4-50名左右叫做二甲進士,再靠後的叫做三甲進士。鄉試、會試、殿試又叫做大三元

    能夠連中六元得,相當於完成千年以來文人最高地獄級難度關卡,是科舉上得最高難度,自科舉以來只有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連中六元)以及清朝乾隆年間的錢棨二人而已。

    可能你覺得進士無非就是全國前400名水平,在接受範圍內。但請注意識字率,明代識字率率在0.5%-1%,清代提高到5%,要想成為讀書人,首先你得成為全國5%的那部分,要想成為進士,你得成為0.00003%得那部分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籃藍隊戰約旦,最後一節逆襲,終止3連敗。杜峰能夠得到證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