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云溪河888
-
2 # 古文文文文文文
文史既有文學又有歷史,古人以史為書,華人更是歷代要寫歷史,所以學文史可以先從讀史書開始。
最先開始讀可以讀《史記》,史記的文字基本是白話文不難理解,可以先讀,如果覺得讀史記都有點難的話,可以先對照著《辭海》或者《說文解字》先了解熟悉一些古代常用字詞的含義。
史記讀的差不多,這個時候你可能古文基礎好些了,這時你可以讀《左傳》,《國語》,《戰國策》了,你讀完春秋戰國的史書,你又可能有興趣讀諸子百家了,《孟子》《莊子》《老子》《韓非子》《淮南子》,可以說諸子百家的書是我們文學史中的一大高峰。讀諸子百家時《論語》肯定避不開了,那麼你可以順便看下孔子編的六經了(包括詩經,尚書,禮記2種版本,易經,春秋),孔子的儒家思想經過很多人的發展,成為後代讀書人的代名詞了,那麼儒家的四書五經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史記記錄到漢代,那麼繼續往下讀,這時資治通鑑就可以拿來讀了,有些重複的時代,我覺得為了節約時間,你可以先跳過,從漢武帝開始往下看到宋代。在看史記和資治通鑑的時間你會看到有一些很有才華人的傳記,賈誼啊,司馬相如啊,屈原啊等等,這時你又可以看下他們各種的文章,《楚辭》,《漢賦》,這裡推薦一本梁朝的《文選》裡面的很多文章都包括了。
資治通鑑如果看完了,又可以看《二十四史》了,二十四史是24部史書,有些朝代有兩部比如有新唐史,舊唐史,因為作者不同,詳略程度也不同,本文推薦的所有書最好以中華書局出版社為好,各種註釋比較權威。
看二十四史的同時可以針對歷史提到的名人看他的作品,看到唐朝你可以看下全唐詩,看到宋朝可以看下全宋詞,詞這塊還可以看下人間詞話這本書。如果你還想寫詩填詞,那麼你又需要看一些格律方面的書了。當然唐宋之間還有很多優秀的散文,你可以讀下唐宋八大家文集,如果你時間有多可以看下每個人的文集。這裡比較推薦蘇軾全集和柳宗元的文集。
接下來就是元曲了,相信大家還算熟悉,把各個有名的元曲家的作品拿出來讀讀,元曲裡的文字比上面的很多就輕鬆多了,類似看小說,還可以和莎士比亞的各種悲喜劇拿來對比下,這樣杜對比讀,你就更感興趣了。
接著就是明清小說了,四大名著是避不開的,先著紅樓夢,更是成為了一種研究風尚,有些學者專門就研究一本紅樓夢呢。三國演義可以和三國志對照看,也是能體會出演義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差別。西遊記我們都知道情節看得就快,裡面的寫景是一絕,但是也是很繁瑣的,大量的寫景。水滸傳帶了點流氓性質,如果你看其他說,讓你自己一身正氣了,你看到水滸傳會覺得個個主人公都是壞蛋,能不能看下去看自己的選擇了。
明清小說還有很多其他優秀的比如三言二拍之類的,有時間當小說看是可以的。晚清時候,可以看下曾國藩文集。
來到近現代,那麼各類白話文詩集就避不開了,還有魯迅文集,各大現代名家的散文比如朱自清,徐志摩,郁達夫,沈從文,郭沫若之類的,當然民國時期各大家如果胡適,錢穆啊之類的文章大家也好好看下。
當代的莫言,餘秋雨,王蒙等文章可以好好看下。
如果你自己還想寫文章,那麼也可以看看文心雕龍之類的文學輔導書。還可以通篇回顧上面的各類書,那麼你可以讀讀古文觀止,如果讀到哪篇感興趣,再回過去找詳細的書。還有李敖主編的一套國學精要,共三十卷,挑選了中國古代兩百多本經典書的精華,如果看到感興趣可以找全本看,這套書最近入手,自己準備好好看。
推薦的書太多了,就不一一上圖片了。
回覆列表
在現代社會中,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具備某些必備的基礎知識,否則無法入門。
從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則首先需要對於古代文獻具有相應的瞭解。因為歷史已經遠去,我們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獻的記載,來儘可能地接近和認識當時的面貌。所謂古代文史,包括歷史、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但嚴格說來,都可以概括在泛義的歷史學範疇之內,因為文學史、哲學史像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一樣,也都屬於歷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史學家傅斯年是極力主張“史學即史料學”的。他在《史學方法導論》一文中曾經講過:
史學的物件是史料,不是文辭,不是倫理,不是神學,並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
傅斯年的這種主張,現在有些人或許並不贊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樣看待歷史學的性質和內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著什麼樣的歷史觀去從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認,史料畢竟是史學研究最重要的基礎;假如缺乏這一基礎,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將無從說起。
傅斯年在這篇文章中,還具體歸納列舉了“比較不同的史料”的幾種主要型別,如“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官家的記載對民間的記載”,“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近人的記載對遠人的記載”,“不經意的記載對經意的記載”,“本事對旁涉”,“直說與隱喻”,“口說的史料對著文的史料”,等等,這些都是從事一項史學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問題,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這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有哪些相關史料,以及這些史料的特點。——所謂“史料學”,就是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歷史學基礎分支學科。
雖然在口頭上,似乎大家都能夠認同史料學的重要性,可是在實際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卻未必都能夠很好地體現這一認識。
譬如目錄學和版本學,是史料學中最基本的內容,可是現在的大學歷史系,卻很少開設相關的課程,一般是開一門“歷史文選”,只是教學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錄學知識。這種情況,其實由來已久。5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詣的蒙元史研究專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繪了當年自己缺乏相關知識訓練的情況。他寫道,自己調到內蒙古大學任教以後,“經常出差來京,學校也附帶給我採購書籍的任務。可惜我一點目錄學知識也沒有,只會買一些一看書名就知其內容的書。經過比現在研究生多若干倍的時間,完全出於偶然,看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註》、《中國叢書綜錄》、北京、北大、上海、江蘇國學(今南京)圖書館等書目,才稍稍懂得點按目尋書的知識。
為了在書店能隨時決斷應購何書,就必須熟記書名並知有幾種版本及版本優劣等等”(此信公開刊載於《藏書家》第4輯)。北京大學歷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學校自然可想而知。幾年前,有一位行將退休的老教授,也是畢業於著名學府且供職於著名的學術機構,曾私下向我諮詢,謂聽說有一部給古代傳世文獻做提要說明的書,如果書店有的話,讓我順便幫助買一本。——這位老教授想問的書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件事情,完全可以證明類似情況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周清澍先生說,現在的研究生,上學時就能具備相關版本目錄基礎,那可能是由於他在經歷了長期暗中摸索之後,深知這些學問是入門的必備知識,於是開宗明義,就把它傳授給了自己的研究生。如果是這樣,只能說他自己的學生有幸,卻並不能說明現在的一般狀況。以我接觸到的情況來看,目前大學本科生、碩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史料學素養,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總體上並沒有多大變化。不然我們就不會經常看到有一些碩士、博士乃至教授、博導,在使用《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十國春秋》、《續資治通鑑》、《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直至當今生人編纂的《清史編年》、《清通鑑》這樣一些根本沒有史料價值的著述,來作為研究的依據了。
要在學習階段打好史料學基礎,需要有合適的入門書籍。過去,有些人是依賴清代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但是它對於現在的初學者來說,顯然過於繁難,而且無法利用它來了解乾隆年間以後的大量重要典籍,所以並不適用。清末張之洞撰著的《書目答問》,是專門為指導初學而開列的基本書目,選書雖大體精當,但只列書名,沒有作者和內容的介紹,同樣不宜於現在的學生用於初學。
民國以來,出版過一些這方面的入門書籍,但是往往都是隻側重某一個方面,如朱師轍《清代藝文略》,僅成經部,且只敘述清代經學書籍(對於瞭解清代經學著述,這是一部很好的導讀書,遺憾的是流傳甚為稀少,現在連專門做清代經學研究的人都很少知道);呂思勉《經子解題》,僅敘述上古經書和諸子書;柴德賡著《史籍舉要》,王樹民著《史部要籍解題》,謝國楨著《史料學概論》,陳高華等著《中國古代史料學》,黃永年著《唐史史料學》等,都僅僅是從狹義的歷史學研究角度選擇典籍,進行介紹,目前還沒有見到質量較高的全面介紹古代史料文獻的目錄書籍(朱自清《經典常談》見識通達且文筆流暢,最便初學,遺憾的是當時是為中學生撰寫,開列書籍太少,不敷學者入門之用)。最近鷺江出版社出版的黃永年先生著《古文獻學四講》,可以說是應從和滿足了學術界長期以來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