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納蘭寧雪
-
2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缺乏全面、完整、準確瞭解的人;在某些方面——如在“三綱五常”條件下的婚姻受害者。還有受西方文化薰陶影響而對傳統文化有意見的人。此外,還有一種是對元代以後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這樣有意見的人,這種人認為當時中國科技落後西方,是封建科舉制度和儒家文化造成。這種人有一定理由,要專門探討,才能弄清楚。專門探討有必要,弄得好,很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
3 # 福言文苑
不要簡單的把當代一些青年和學習追求西方文化的人士歸結為對傳統文化有異議和情緒的人。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是在改變過去的閉關鎖國,吸收學習了很多國外先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東西,獲得了長足發展。這其中海外學子和海外問胞也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這就是中國強調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原因之一。迄今仍有成千上萬的青年在西方留學讀書,大多數都會回來報效祖國。而且他們在外都很熱愛中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
再往前看,很多老一輩革命家和大批泰斗型的專家學者,也都曾到西方去學習過,都是為了改變舊中國做出很大的貢獻。不要簡單的給人貼標籤,劃界線。
現在一些青年人喜歡買洋貨,過聖誕節,被有些人認為是崇洋媚外。其實這是社會開放,經濟發展的表現。是文化包容和共存的體現,倒回五十年,是這些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應該寬容理解。而且他們仍然也在過春節、中秋節等,也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維護者、體現者。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像"破四舊“,那才是把傳統文化連根摧毀的過激行為。現在的城市化程序,也使很多的歷史文化名城變得亳無傳統與特色。城市都千篇一律,同質化的面孔,這又是一種破壞性的建設行為。
中國的老人倒在街上,無人敢扶,這也是與中國的尊老愛幼,和諧互助的傳統文化與倫理相悖的,這才是真正的道德與文化危機,這是號稱"禮義之邦”的中國不應該出現的問題,也是每個華人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對傳統文化也要做分折認識,像古典詩詞、書法繪畫,京劇藝術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都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的,都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像某些傳統文化的陋習,如今年過年爭論得很激列的農村高價彩禮現象,印刷得愈來愈漂亮精緻的冥錢(又稱陰幣)等等,其實是可以持有異議的。
總之,對傳統文化有異議或者一概否定的人其實並不多,有些是對真正的傳統文化並不認識,有的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也會改變觀點和態度,一個進步社會,應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
-
4 # 鋥文
曾有人公開發表言論說,儒家文化是前文化,是假文化,在這種文化薰陶下的漢民族沒有做人的精神,逆來順受,陰盛陽衰,如被閹割了一樣,不堪一擊!漢族人常期軟弱,就是自虐狂等等!像這樣直接攻擊儒家文化的人並不多,卻有很深的小資情懷,他們看過一些歷史書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瞭解一些歷史的陰暗面,接觸過西方文化,總感到自己比其他人有優越性,總想跳出眾人的圈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於是傾向西方!對西方文化有天生的好感,時常對傳統文化發表一些不實言論,看似無害,卻標新立異,因所擁有特定的話語權,夾雜一些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評論,在輿論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非常能吸引追求新事物的年輕人的注意力。這類人喜歡標榜一些西方的文明與進步,有深深的西方文化情結,喜歡在思想文化上建立自己的精神樂園,而對現實涉及很少,大都紙上談兵。
我們知道,西方文化確實有優點,東方文化確實有缺點,如果一直用別人的優點比較自己的缺點,那結果自不必多說。去過西方的人都明白,當你真正處身西方國家,會發現很多情況與想象的不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以自身在法國生活二十年的切身體會總結到,西方人所鼓吹的三權分立是不存在的,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三權是政權,資本,媒體,即便是西方普通民眾,想要在行政,司法,立法三權中發表個人見解也是很難的,他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政府,財團和新聞的控制,而在這三權中,普通人幾乎是軟弱無力的。
我們大部分華人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化,都是西方精英們頂層設計出來的思想理論,與實際相差甚遠。對此,很多人並不清楚。另一類對傳統文化有偏見的人大都處於奮鬥期,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儘管他們也只是少數人,但對生活現狀不滿,發起牢騷來總恨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在社會上沒有存在感,而又不安於現狀,被網路所宣傳的西方文化深深吸引,讓他們覺得,中國比不過發達國家,就是因為文化落後,西方代表著先進富裕,自己至所以生活的不夠好,就是因為還不夠西化,太土氣,所以很想從文化上與過去脫離。這樣的人以為會說外語就趕上潮流,出國留個學就是人上人,能到國外生活就是理想。確實,中國過去有一段落後於西方的時代,這給一些華人造成了這樣的思維,擺脫貧困就是要擺脫環境,而文化環境成了他們最想擺脫的東西。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功能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文化成為了社會上一個不可低估的人文資源!中國將來的文化取向也是一個越來越引人矚目的問題,文化東,西方的爭論也日益激烈。我們知道,繼承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中國是傳統保守的,不開放的中國,更不代表著是落後的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向西方學習了很多保貴的知識和經驗,成就了今天中國的進步,這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開放的,不斷吸收外來先進因素的文化,從這一點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並不矛盾,也許,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孰優孰劣的爭論,是個偽命題!在今天,如果一味的將過去的舊文化奉為至寶,從而固步自封,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就好比說,讓中國一夜之間西化一樣。很多時候,在人類共享全球一體化帶來的利益時,已很難分清什麼東西是東方的,什麼東西才是西方的!
-
5 #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萬
在世界一家的時代傳統文化無疑是奄奄一息命不保惜無論他是千年奇珍或者粉飾太平的垃圾都不在重要,要知道遇到百年大變之時局其必然是玉石俱焚,開創新時代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對所謂的舊文化必定是日薄西山苟延殘喘現實就是方向。
-
6 # 侯迦藍
一百年前,對傳統文化提出異議是“五四運動”,那種情緒宣洩以致於都上街遊行啦。(當然我們不排除其政治目的)
被華人敬仰的魯迅先生非但對傳統文化提出了異議,並對某種文化病態提出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試圖喚醒被糟粕文化貽害的病態國民。
當年那批人大多有留洋經歷或者系統學習西方知識體系的人,也有能力審視自己的文化內涵,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那批救國心切的愛華人士已經意識到中國近代被侵略和壓迫的重要原因,我黨的先驅們大多也是其中一員。
運動失敗了,但是智慧留下來了。中國近幾十年的各項發展有很多都是基於對中國歷史分析,但絕對不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成就部分的分析,而是對全世界歷史文明成就分析,幫助我們找到國家和人民的出路。
最近一次是文革,異議和情緒宣洩過於熱烈,殃及池魚,成為我黨歷史上的詬病,但糟粕的文化殘餘依然存在。
國家在近幾十年的文明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當然在意識形態上(也就是思想文化上),我黨顯然更加睿智,沒有激進,不如魯迅先生那麼一陣見血,汲取文革教訓,一點一點地透過行政、法律手段調節傳統文化中糟粕的地方,並且逐漸淡化,並卓有成效。
包括在社會輿論方面,把批判傳統文化糟粕地方的內容也“釋放”出來,人民內部自身的討論也會促進文化的淨化。有價值的討論可以把價值留下來為人類所用,無價值的自然會被自然淘汰,文明的程序也是如此迭代而來的,比如我們逐漸放棄了上千年使用的油燈,蠟燭,開始用電,這也是文化迭代的一部分。
而文化本身就是內化人類創造的有價值文明,所謂的糟粕就是不合時宜,去掉糟粕文化是給人大腦系統升級,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還是有很多人不分精華和糟粕地鼓吹傳統文化:國民最難治的是文化愚昧。
不否認有些異議和情緒的釋放完全屬於對人身攻擊甚至汙衊國家成就,單純的跪舔西方文明成就,其心可誅!
但也不乏其中的異議和情緒是在試圖喚醒不分精華和糟粕,繼續堅守傳統文化的“孔乙己們”。
而今天,中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比五四時期要更多,出國留學的人的比例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不乏愛國志士也會學成歸來,投身建設國家。
當然包括今天中國的成就也會傷害到一直對中國持有偏見的歪果仁和賣國賊。
回覆列表
第一類:長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人,可能相對來說很難接受這樣的觀念。
第二類:受到傳統觀念傷害的人會有這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