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家千言
-
2 # 小島知風
雖然歷史上並沒有劉備摔孩子收買趙雲人心這件事,但是但從小說裡看這件事上劉備確實是屬於收買人心,在那種艱難的時局之下,他實在沒有東西來獎勵趙雲,所以只能用這招來收買人心,劉備也因為小說裡給他扣的這件事,一直被後世嘲諷到現在。
說實在這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後有追兵,前途茫茫的情況下,人家不惜性命從萬軍叢中救回你的兒子,你給人錢恐怕不合適吧,你給他官職,你自己都要隨時完蛋了,那不就跟空口說白話一樣,所以劉備當時真的是很機智的想出這招,換做是咱們任何人,恐怕還不如劉備這麼機智呢。
公元223年4月,夷陵大戰之後,劉備敗退白帝城,羞憤交加,終於病逝。在去世之前,劉備招來諸葛亮、李嚴、趙雲等人,讓諸葛亮輔政,李嚴為副。劉備還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劉備臨終託孤。
劉備這一託孤,就牽連了諸葛亮後半生為他劉氏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因為這件事後世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太無恥了,厚黑學巔峰造極了,明知道給人家諸葛亮說這麼一通話,就不得不說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同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句話就讓後世人猜測這裡面是不是劉備耍權謀,透過這個試探諸葛亮有沒有野心,如果有,趙雲既可除掉諸葛亮。
實際上這件事我個人認為大家都厚誣劉備了,劉備託孤這件事和之前小霸王孫策託孤的事可以並列來看。
咱們再回來看看小霸王孫策是如何向張昭託孤的,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策曾對張昭說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這句話的意思說:“如果孫權不能夠勝任,你可以自作主張。即便不能成功,就向西回去(原來的地方),也沒有什麼顧慮的。”在孫策的託孤之言中,也用到了一句“君便自取之”,難道是說張昭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嗎?
孫策臨死之言和劉備託孤之言多麼巧合相似,所以從中不難看出他們的意思,孫策劉備二人的意思其實都是很明顯,就是說如果繼承人不才,你們就不要聽他的了,自己做決定就哦了,而不是讓他們取而代之的意思。
當然孫策和劉備的繼承人後來發展方向也都不同,我們都知道孫策的弟弟孫權接班以後把江東大業整的比孫策還好,後來更是三國鼎立與曹操劉備爭霸天下,被後世稱為東吳大帝。而孫策得託孤大臣張昭在後來逐漸退居幕後了,也因為東吳的各種政治原因,張昭沒有得到孫權的認可,所以張昭也就慢慢賦閒在家了。
而劉備的兒子劉禪則是完全比不上東吳大帝,所以諸葛亮的謹小慎微性格,也一直堅持不放權,蜀漢在諸葛亮在世之日一直是由諸葛亮掌權,替劉禪決斷軍國大事。
至於小說中說到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託孤遺言汗流浹背,那純粹是羅貫中先生在給我們隨意瞎扯。劉備臨終託孤之際別忘了在場者還有二號人物李嚴,以及劉備親信趙雲,如果劉備真只單純對諸葛亮說取而代之的意思,那李嚴和趙雲是絕對不能坐視不理的。所以劉備這句話就是說給他們三人聽,如果劉禪不行,讓諸葛亮和李嚴共同決策軍國大事,不用管劉禪就行了。
所以流傳千年的劉備臨終託孤遺言問題,讓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的解釋,那也是人們處於對諸葛亮的信任和喜愛而做出的判斷,其實也是一種誤解。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劉備,才有的基業,他是絕不可能做出這樣輕率的託孤遺言。
-
3 # 殤流雲
既然說《三國演義》就不說別的了,趙雲救阿斗這事並沒有真實發生,就論三國演義也有真心也有計謀。
說劉備真心是因為一個孩子,的確比不上趙雲的價值,而且劉備逃命時多有拋妻棄子的行為。若救不得阿斗,雖然傷感但是也能接受,若救得阿斗,不但欣喜也欣慰。
假若救阿斗就要失去趙雲,讓劉備在阿斗和趙雲二選一,有極大的可能性會選擇趙雲。一個在敵軍佔據追殺,嗷嗷待哺的嫡長子,遠遠比不上殺出重圍的將才。假設當時阿斗是一個青少年或者更大年齡,那麼趙雲就遠沒有阿斗有價值,會舍趙雲而救得阿斗。
古代立嗣是先嫡在長,也就是嫡長子,長而不嫡身份不夠,嫡而不長年齡不夠。若阿斗年齡不那麼小,一個正統的嫡長子,遠不是一兩個將才能比。
說劉備真心,是因為嗷嗷待哺被追殺的阿斗,沒有一個現成的將才趙雲有價值。說劉備計謀也是因為他更看重價值,一個沒可能救回來的小孩,舍了痛心也能接受。
臨終託孤是真實發生的,劉備也是真心也是計謀。若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憑劉禪在蜀國的威望,不可能抗衡諸葛亮。而且劉備起家的班底,謀士離去了,關羽和張飛死了,擁護劉禪且非常有威望的人幾乎沒了。
劉備死前如此,全然是放不自己的後代,劉備如此說其實是真心的,給了諸葛亮名正言順的資格,如果發生了萬一,自己的後代也有生機。
劉備死前如此也是計謀,直接試探諸葛亮,從諸葛亮的回答,判斷諸葛亮是為輔還是為主。而且蜀漢以光復漢室恢復正統為旗號,諸葛亮是沒有漢室血統。當眾願輔無法反噬後主,為諸葛亮盡忠輔佐劉禪鋪平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闔閭託孤伍子胥輔佐夫差,及其類似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百度)。
劉備善於心計,既有真心也有計謀,這也是他可以籠絡這麼人的原因。
最後再說一句,劉禪繼位諸葛亮掌大權,和君自取之概念相似卻不同。諸葛亮太想對了,不敢去錯非常求穩,這也是導致後漢,沒有什麼人才的重要原因 。
蜀國是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東吳成也孫權敗也孫權。
-
4 # 十點烏托邦
既然題中說的是《三國演義》,就不要再提正史裡的事情。無論是趙雲救阿斗時的擲孤、還是臨終託孤,都是人之常情。
當你處在那個位置,也會這樣做,不過是人之常情,不必過多的揣測。
劉備兵敗,無奈妻兒落下,趙雲冒死相救,渾身是膽,最後救出了阿斗。當你看到這樣一個將領抱著你的兒子出現在你面前,渾身是血,到處受傷,你會作何感想?
劉備也是一個人,自然會動容,而且他十分信任和賞識趙雲。作出這樣的事,也是真心,是人之常情。
再說,劉備臨終時託孤,是在試探諸葛亮?或許有這樣的意思。但是,劉備還是相信諸葛亮,南征北戰還是知道諸葛亮為人的。託孤是無奈,當時劉備身邊的人應該沒有比諸葛亮更值得信賴的了。
另外,《三國演義》全書都是尊劉貶曹的,劉備是仁義之師。而且,就算是有計謀,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回覆列表
劉備摔阿斗乃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則故事,是沒有可信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一事,更無劉備摔阿斗一事。
在小說裡趙雲七進七出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斗。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劉備有過多次為保命而拋妻棄子的行為。所以在我看來這一行為不過是籠絡人心!
在看白帝城託孤,公元223年4月,夷陵大戰之後,劉備敗退白帝城,失張飛,敗荊州後一病不起,在去世之前,劉備招來諸葛亮,李嚴等人,讓諸葛亮輔政,李嚴為輔。劉備還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三國曆史上,有名的劉備臨終託孤。
前面幾句話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最後一句“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意思也被後世的人反覆猜測,有人說這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答應了,藏於周圍的刀斧手便會蜂蛹而出。但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如果諸葛亮死了那誰去幫劉禪處理國事,誰來消除朝堂上的派系之爭。也有人說劉備是真心不想讓自己的基業因為後人敗光,才說出“君可自取”的。可在我看來這種說法也是不可信的,如果說在現在當時的“蜀國”就是一家公司,而劉備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讓公司繼續發展下去的能力,恰恰公司的職業經理人諸葛亮有能力,那你認為劉備會將公司股份全給諸葛亮嗎?更何況那是一個國家的至高權利。所以這裡的“君可自取”也不是“君可取而代之”。
我們結合後面的歷史事件來看,在之後的蜀國大事幾乎都是諸葛亮一人而決,這裡就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測:“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如果他沒有什麼才能,那以後的蜀國的事你就自己做決定。所以當時託孤時劉備要表達的是,只要你諸葛亮安心輔佐劉禪,他(劉禪)有那個品德才能做決定就做,如果沒有,你就替他(劉禪)做決定,我劉備死前大權交於諸葛亮你手,周圍還有這麼多的大臣也在聽著,如果將來你有負於我,那豈不是讓自己成為不忠不義之人嗎?正是劉備的信任,諸葛亮才有了後來的那一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