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影片《外出》說的是一個婚外戀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因為彼此愛人的車禍而相遇,竟發現配偶已有婚外情,物件正是對方的配偶——這話說的太彆扭!簡單來說,和《花樣年華》的橋段非常相似,裴勇俊飾演的仁洙就是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孫藝珍飾演的瑞英正對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一個背叛和被叛的故事。
影片最後正面交代的有兩個事實:
瑞英的丈夫去世;
仁洙的妻子漸漸恢復。
至於仁洙和瑞英究竟有沒有走到一起,影片沒有交代。即使在影評中廣為流傳的那一問一答——“女:我們去哪兒?男:你想去哪兒?”也因為沒有人物畫面而無法確定女聲是瑞英還是仁洙妻子。結尾留下懸念的片子有很多,那麼不妨把可能的結尾都亮出來作一次可行性研究。
結局1:仁洙和瑞英走到了一起
這個結尾應該為大多數華人所喜歡,華人一向熱衷於大團圓,這一點連金庸和瓊瑤都無法逃脫。兩個受到背叛的人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是有理由衝破感情防線的,無論是開始夾雜的報復宣洩——兩人都恨透了自己的配偶,一個對她說“還不如死了呢”;一個一下把他的臉蒙上了;或是後來的相互慰藉——我們做點什麼吧?做什麼呢?做愛!到最後的真心相愛——“如果我們早些認識或者再晚些認識會怎麼樣?” 有人用影片的英文譯名來解釋結局:既然4月都下雪了,那麼兩人憑什麼沒有在一起?上帝給兩人安排了一場四月雪,兩人在雪中交相輝映,心靈相通,這樣的結局固然完美,卻也傷害了一個人,那就是仁洙的妻子。也許她本是一個應該受到懲罰的人,讓背叛者嚐到失去兩個男人的滋味。
結局2:仁洙回到了妻子身邊
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仁洙對新戀情的不確定——他和瑞英同處一室正要親熱時,岳父前來,沒有對白,也來不及商量,瑞英躲進了衛生間,仁洙把她的上衣和鞋子也都藏了進去。後來藉口沒有鎖門折回,給瑞英的擁抱算是歉意的表達。也許這戀情來的突然,兩人都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更遑論對外界公開。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在建設新戀情的同時還要履行去醫院照顧配偶的義務,只要對方沒有去世,“責任”大於“感情”。那麼既然仁洙的妻子恢復,有好轉的趨勢,並且也已坦誠了那些所謂的秘密,挽回是在情理之中的。
影片最後那一段關於“去哪裡”的男女對白正是仁洙帶康復的妻子外出散心,這一問一答裡有熟悉的默契。畢竟兩人曾經愛過,描繪仁洙得知妻子車禍和妻子外遇時的聲嘶力竭,是所謂愛之深,恨之深。
很多人拿片名來爭論:如果仁洙回到了妻子身邊,那麼何來“外出”?我的理解是,“外出”是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外出不等同於離家,出門一段時間,無論多久,還是會回來的。這樣的結局也沒有什麼不好,只不過也傷害了一個人,傷害的有點殘忍。
結局3:三個單身各自行走
如果這樣則完全模仿了《花樣年華》。我在想,最後是不是仁洙也要在帶有南韓標籤的大樹上挖一個洞,把心事說給樹洞聽呢?說不準還可以來一段《2046》的翻版。
我是可以理解王家衛的,所以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大團圓未必就是美,得是個體的、樁樁件件的,失是總體的,人世與人生就是這樣鋪展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人生更多的是無奈。導演許秦豪是個唯美主義者,他拍《春逝》,他拍《八月照相館》,他總是在溫和中書寫愛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不再讓受過傷的人世俗地結合。仁洙的妻子康復,瑞英的丈夫去世,塵埃落定,三個人都沒有牽掛,在這個時候的新生活才是最本真的。盡力用每個人自己的腳步走出一個整飭和諧的印記。畢竟,無論是拍愛情專業的導演,還是欣賞愛情無數的我們,似乎都明白,和諧的底子是寂寞,寂寞而可以美,因為忍耐。
以上是三個有可能的結局,但絕對不是用數學裡排列組合的方式推算而來的,否則還得算上“仁洙的妻子和瑞英是否有可能惺惺相惜”這樣的荒謬結局,有興趣的編劇倒是可以進行改編。寫到這裡,試想如果改動原片一個環節,結局又會如何,這個環節至關重要,也就是瑞英的丈夫沒有去世。
安排瑞英的丈夫去世是導演的用意,他可能覺得如果讓背叛的兩人一起死去或一起活起來,對於這背叛的兩人太過於仁慈了,所以安排了一個人死。而在這裡,如果兩人都死了,結局就剩下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或“不在一起”兩種又回到上面的相似結局,姑且不論;那麼瑞英丈夫沒有死呢?
結局4:兩個新的家庭誕生
哇塞,這個結局簡直是瓊瑤劇的模板,比光光是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更團圓。即使濫俗,難保還有大批影評人會寫一些關於“相遇”“邂逅”之類的無病呻吟。在“婚姻並不是唯一”的這個年代,倒也給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原來還可以透過這樣的渠道來結識有緣人。寫到這裡又覺得自己挺沒創意的,很早前的《北京愛情故事》就有過相似的橋段,兩對情侶因為對方太忙而走到了一起。
還有一個結局,也就是剩下的那一種可能——四個人都沒有走到一起,這樣的結局還真有點超現實主義的味道。
南韓影片《外出》說的是一個婚外戀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因為彼此愛人的車禍而相遇,竟發現配偶已有婚外情,物件正是對方的配偶——這話說的太彆扭!簡單來說,和《花樣年華》的橋段非常相似,裴勇俊飾演的仁洙就是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孫藝珍飾演的瑞英正對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一個背叛和被叛的故事。
影片最後正面交代的有兩個事實:
瑞英的丈夫去世;
仁洙的妻子漸漸恢復。
至於仁洙和瑞英究竟有沒有走到一起,影片沒有交代。即使在影評中廣為流傳的那一問一答——“女:我們去哪兒?男:你想去哪兒?”也因為沒有人物畫面而無法確定女聲是瑞英還是仁洙妻子。結尾留下懸念的片子有很多,那麼不妨把可能的結尾都亮出來作一次可行性研究。
結局1:仁洙和瑞英走到了一起
這個結尾應該為大多數華人所喜歡,華人一向熱衷於大團圓,這一點連金庸和瓊瑤都無法逃脫。兩個受到背叛的人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是有理由衝破感情防線的,無論是開始夾雜的報復宣洩——兩人都恨透了自己的配偶,一個對她說“還不如死了呢”;一個一下把他的臉蒙上了;或是後來的相互慰藉——我們做點什麼吧?做什麼呢?做愛!到最後的真心相愛——“如果我們早些認識或者再晚些認識會怎麼樣?” 有人用影片的英文譯名來解釋結局:既然4月都下雪了,那麼兩人憑什麼沒有在一起?上帝給兩人安排了一場四月雪,兩人在雪中交相輝映,心靈相通,這樣的結局固然完美,卻也傷害了一個人,那就是仁洙的妻子。也許她本是一個應該受到懲罰的人,讓背叛者嚐到失去兩個男人的滋味。
結局2:仁洙回到了妻子身邊
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仁洙對新戀情的不確定——他和瑞英同處一室正要親熱時,岳父前來,沒有對白,也來不及商量,瑞英躲進了衛生間,仁洙把她的上衣和鞋子也都藏了進去。後來藉口沒有鎖門折回,給瑞英的擁抱算是歉意的表達。也許這戀情來的突然,兩人都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更遑論對外界公開。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在建設新戀情的同時還要履行去醫院照顧配偶的義務,只要對方沒有去世,“責任”大於“感情”。那麼既然仁洙的妻子恢復,有好轉的趨勢,並且也已坦誠了那些所謂的秘密,挽回是在情理之中的。
影片最後那一段關於“去哪裡”的男女對白正是仁洙帶康復的妻子外出散心,這一問一答裡有熟悉的默契。畢竟兩人曾經愛過,描繪仁洙得知妻子車禍和妻子外遇時的聲嘶力竭,是所謂愛之深,恨之深。
很多人拿片名來爭論:如果仁洙回到了妻子身邊,那麼何來“外出”?我的理解是,“外出”是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外出不等同於離家,出門一段時間,無論多久,還是會回來的。這樣的結局也沒有什麼不好,只不過也傷害了一個人,傷害的有點殘忍。
結局3:三個單身各自行走
如果這樣則完全模仿了《花樣年華》。我在想,最後是不是仁洙也要在帶有南韓標籤的大樹上挖一個洞,把心事說給樹洞聽呢?說不準還可以來一段《2046》的翻版。
我是可以理解王家衛的,所以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大團圓未必就是美,得是個體的、樁樁件件的,失是總體的,人世與人生就是這樣鋪展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人生更多的是無奈。導演許秦豪是個唯美主義者,他拍《春逝》,他拍《八月照相館》,他總是在溫和中書寫愛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不再讓受過傷的人世俗地結合。仁洙的妻子康復,瑞英的丈夫去世,塵埃落定,三個人都沒有牽掛,在這個時候的新生活才是最本真的。盡力用每個人自己的腳步走出一個整飭和諧的印記。畢竟,無論是拍愛情專業的導演,還是欣賞愛情無數的我們,似乎都明白,和諧的底子是寂寞,寂寞而可以美,因為忍耐。
以上是三個有可能的結局,但絕對不是用數學裡排列組合的方式推算而來的,否則還得算上“仁洙的妻子和瑞英是否有可能惺惺相惜”這樣的荒謬結局,有興趣的編劇倒是可以進行改編。寫到這裡,試想如果改動原片一個環節,結局又會如何,這個環節至關重要,也就是瑞英的丈夫沒有去世。
安排瑞英的丈夫去世是導演的用意,他可能覺得如果讓背叛的兩人一起死去或一起活起來,對於這背叛的兩人太過於仁慈了,所以安排了一個人死。而在這裡,如果兩人都死了,結局就剩下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或“不在一起”兩種又回到上面的相似結局,姑且不論;那麼瑞英丈夫沒有死呢?
結局4:兩個新的家庭誕生
哇塞,這個結局簡直是瓊瑤劇的模板,比光光是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更團圓。即使濫俗,難保還有大批影評人會寫一些關於“相遇”“邂逅”之類的無病呻吟。在“婚姻並不是唯一”的這個年代,倒也給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原來還可以透過這樣的渠道來結識有緣人。寫到這裡又覺得自己挺沒創意的,很早前的《北京愛情故事》就有過相似的橋段,兩對情侶因為對方太忙而走到了一起。
還有一個結局,也就是剩下的那一種可能——四個人都沒有走到一起,這樣的結局還真有點超現實主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