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葫蘆島小易
-
2 # 酒騎風
很多人都誤會這句話了。
不以成敗論英雄有一個前提:你得是個英雄。
比如當年有一個人立了一句flag:楚雖三戶,亡秦者必楚。
然後有個叫項羽的年輕人帶了8000子弟兵,一路滅了秦國,實現了這個flag。這樣的人就是英雄。
再比如剛結束的世界盃,擁有400萬人口的克羅埃西亞一路斬關奪將,最後拿到了世界盃亞軍。這叫不以成敗論英雄,無冕之王。
類似的還有魔獸爭霸的選手moon,一輩子就是沒拿過WCG官軍,但是我們可以叫他無冕之王,不以成敗論英雄。
但是,這句話針對的物件並不是那些戰五渣,我和梅西踢球8小時沒碰到過球,並不能說我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表現出來呢?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至少下限要特別高。
比如一個學生,閉著眼睛高考能考650,最後沒考上清華——嗯,不以成敗論英雄。
一個創業者,創業失敗了一個月還有幾萬零花錢——雖然沒做出來BAT,不以成敗論英雄。
但是呢,像我這樣月入2500的人,老婆要一個50塊的錢包我買不起,她嫌棄我窮。
這時候就別不以成敗論英雄了吧,大家論的就是這個。
-
3 # 安靜的小女子
不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事業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是不是英雄;不能透過是成功多少或失敗多少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英雄。
在歷史上這樣的英雄很多,比如項羽,劉備,岳飛,趙雲,拿破崙等等。這些人物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他們依然獲得了英雄的稱號,不可否認的。
現實中不以成敗論英雄依然是存在的。雖然古往今來對英雄的定義有些許差別,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地位的高,事業成就的高,和英雄依然還是有差距,這與英雄的的定義不符。在現實社會里,雖然地位和經濟決定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這與英雄毫不相干。有些英雄是默默無聞的,勇於奉獻的,自身的地位和經濟並不高,但因他的事蹟,依然被公認為英雄,留名青史。
所以,不以成敗論英雄古往今來一直都有,並不由單純的地位高低或者事業成敗來定義。
-
4 # 花眼看花
“成王敗寇”,結果大過一切,我們傳統的評價方式一向是重結果不問過程的。
這種評價方式簡單直接。也可以說,“以成敗論人”有很強烈地激勵作用,有效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舉個例子。在封建科舉時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給了處於社會中下層的有能力的讀書人以實現逆襲的機會,他們可藉此通道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因此,不管你出身如何,家境怎樣,只要科舉高中,就等於鯉魚躍龍門,從此可平步青雲。
比如白居易,這位雖說是出身於仕宦之家,但人家後來的成就並非靠祖上蔭庇,而是憑藉個人奮鬥得來的。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他“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很是下了工夫。
十六七歲的時候,為了“高考”成功,白居易先行到長安熱身。拜訪前輩詩人顧況的時候,人家對這個無名小子頗不以為然,甚至還拿他的名字開玩笑:“長安物價正貴,‘居’可‘不易’啊!”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熟悉了。作為一個成功的詩人,“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甚至他還受到包括日本天皇和契丹國王在內的眾多的國外讀者的追捧。這一切既得益於他仕途曾遭遇挫折,也更得益於他是科舉的成功者。挫折給他提供了寫作的素材,激發了他的思考,錘鍊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身為官吏則為寫作了物質保障和傳播的平臺與通道。
與“成王敗寇”相似的,還有“英雄不問出處”。
比如,包括劉邦在內的那一幫漢朝的開創者,他們原來都是什麼人呢?除了張良算是貴族,蕭何,周勃,曹參、樊噲,陳平,韓信等,當年地位最高的也不過是小縣城的公務員。可一旦名垂青史,誰還管他當初是何等模樣!
就說劉邦吧。他出身農家,整天就是胡天海地喝酒交友。他老爸就訓斥他不如二哥本分,罵他是“無賴”。等劉邦當上皇帝后,竟當著群臣的面問他老爸劉太公:“從前您老經常斥責我不能治家,您說,現在我置下的家業與老二比,到底誰更多?”劉老太公毫無反駁的餘地。
劉邦沒有發跡的時候,還被他大嫂瞧不起。有一次他和狐朋狗友去大嫂家吃飯,大嫂用勺子刮鍋假裝羹湯已吃完。劉邦得知事情後,從此記了仇。等他當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等太公親自為孫子說情,劉邦故意給封了個名字讓人想起那個事件的、帶侮辱性質的“羹頡侯”。
類似的還有更早一些的蘇秦的遭遇。
蘇秦先生失意的時候歸家,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後來等蘇先生髮達了,路過家鄉的時候,父母聽到訊息,要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只敢側耳傾聽;他嫂子則像蛇一樣在地上匍匐而行,一個勁兒地跪拜謝罪。
您看看,至親的一家人尚且這樣,何況別人!
給我們揭露劉邦們這些成功者底細的是司馬遷。正是由於他自己不幸的遭遇,賦予了他與主流迥異的價值觀。在他《太史公書》中,石破天驚地對那些失敗者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和叔齊兄弟,俠骨柔情又鐵骨錚錚的戰神項羽,為了道義而選擇玉碎的刺客豫讓、聶政……
他在《伯夷列傳》後面議論道:
有人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像伯夷、叔齊難道不是善人嗎?他們如此積累仁德,保持高潔的品行,卻終於餓死!孔子七十名得意門生裡,只有顏淵被推重為好學,然而顏淵總是窮困纏身,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終於過早地死去了。天道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盜蹠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黨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這是遵循的什麼道德呢……倘若有所謂天道,那麼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對失敗者予以關注的還有魯迅。魯迅先生外冷內熱,他的《白光》和《孔乙己》讓廣大讀者對科舉失敗者陳士成們掬一把同情淚。
現實中,還有誰會對失敗者傾注這麼多感情呢!現在大家都信奉“不管黑貓黃貓,逮住耗子就是好貓”,只問結果不管過程和手段。
誰告訴您“不以成敗論英雄”!
-
5 # 歷史系旅法師
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的人畢竟少,但是隻要你做了自己應盡的責任,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就算失敗也是雖敗猶榮。
另外,成功和失敗都是有其主觀性的。
司馬懿成功了,但是後人多數不喜歡這樣,哪怕自己也是很陰暗的人,但是還是不會有很多人喜歡這樣老謀深算的陰謀家。
諸葛亮失敗了嗎?他六出祁山,一次次向著原來越遠的目標前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對他的一生來說,難道不是成功?
石田三成在大阪城被砍了頭,真田信繁在義無反顧的衝鋒中戰敗身死,他們失敗了嗎?在當時的他們眼中,他們盡到了忠義,他們是成功的。
而德川家康,老烏龜一樣的角色,他的一生是成功學的一大門派,後人寫了許多書論述他一生的奮鬥歷程汲取經驗,但是還是很少有人喜歡這樣的角色。
如果有一份事業,有一個目標,讓你覺得你可以為之赴湯蹈火,為之奮鬥,而且你真的行動了,那麼你在起跑的一剎那已經成功了,你離成功就那麼近,所謂的失敗只是走錯了路而已。
而且說英雄,什麼是英雄?
項羽不是英雄嘛?關羽不是英雄嗎?他們都兵敗而死,但後人無不神往。變法失敗的譚嗣同自橫刀向天笑,黃花崗的勇士們,抗日戰爭的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他們無數人死在了敵人手裡,死在黎明前夜,他們失敗了,他們不是英雄嘛?
不是成了英雄才能被人認可,而是被人認可才能成為英雄。
想成為英雄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成為自己的英雄。
-
6 # 心吾700
以成敗論英雄反映出時代浮燥。幾千年中華文明史證明不以成敗論英雄。有些人活著其實以經死去,英雄逝去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回覆列表
不以成敗論英雄
不以成敗論英雄是一個漢語成語,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釋義:不能因事業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是不是英雄;不能透過是成功多少或失敗多少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英雄。
不以成敗論英雄,出自《莊子*盜蹠》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釋義:1不能因事業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是不是英雄;2不能透過是成功多少或失敗多少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英雄。
每當你聽見這句話的時候絕大時候你已經失敗了,算是一個安慰詞吧,還有人加上不以一時失敗論英雄從字面上更加安慰,告訴你別灰心下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