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俊之心怡

    成康之治指西周時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四十餘年間,形成了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

      為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後,輔政大臣周公還政於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堅持節儉,剋制多欲,緩和了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大規模推行自周武王時就開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還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 2 # 小明可好

    西周的歷史典故(一):呆若木雞

    紀渚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鬥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渚子回答說:「雞的性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渚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渚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渚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隻鬥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鬥雞!

    西周的歷史典故(二):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胺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

    西周的歷史典故(三):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西周的歷史典故(四):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西周的歷史典故(五):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會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 3 # 使用者3601854080056

    西周古國,虢國,一個尚武的民族,典故唇亡齒寒,來自這裡。歷史上的虢國較為複雜,因為它有東西南北四虢,據古文獻記載,武王定天下後,大封諸侯,虢仲封於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虢鎮,虢權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西北一帶。虢中和虢權都是周文王的弟弟,武王將兩位叔叔封在周王畿一東一西,像兩扇翅膀一樣守衛著周王畿,用意顯然。東西兩虢國君世代都在王室服務,深受天子信任。到西周晚期,西虢東遷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史稱南虢,也就是說西南兩虢實為一虢。陝縣(陝州區)地理位置顯要,南依山原,北臨黃河(戴延之《西征記》),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虢東遷應該是為了國家戰略的需要。西虢在西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猶其對西周晚期歷史演變及東周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宣王中興,烽火戲諸侯,大戎亂周,二王並立,繻葛之戰等重大事件都直接與西虢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肉餡怎麼調餡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