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耗子胖成豬
-
2 # 全利88
很難有鏡頭能兼顧大光圈與大景深,我們可能永遠都會期待,一粿超大景深的大光圈鏡頭的出現,估計幾百年內,單靠光學玻璃與難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按照一般慣例,近攝之後的拍攝,才能稱為微距,0.1X至1X(不含1X)之間的倍率,一般稱為近攝,而1X至11X,稱為微距鏡頭。
涉及到一個簡單的指標——前頂距,即鏡頭前口到被拍攝物的實際距離。
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比如尼佳的百微,最大的倍率是1X,正常的情況下,必須要最短的前頂距,才能實現1X!
什麼意思?鏡頭前口,如果更接近被拍攝物,就不可能合焦了,從這個距離到無窮遠,才是正常的合焦距離。
扯遠了。
有沒有現在能實現小光圈,小景深的方法?早就有了,大畫幅中的沙姆定律參考一下。
但反過來,起碼民用品中,我真沒聽說過,大光圈,在保證大倍率的前提下,沒法保證大景深!
所以,微距拍攝更多考慮的是怎麼擴充套件景深,當然對大光圈就沒有太多的需求了吧?
-
3 # 使用者6317220047
微距。
有一個錯誤概念,那就是變焦鏡頭都有微距功能。
變焦鏡頭在變焦(也就是改變鏡頭的固有焦距)的時候,其實在改變鏡頭內部的光學結構,結果會帶來焦點偏移(學術一點說就是像距偏移)。但是大家感覺不到這種偏移的存在。為什麼呢?
因為,變焦鏡頭中有補償機制。很複雜的補償機制。有一組鏡片進行同步移動來實現像距補償(透過不規則的凸輪組來控制)。所以大家不會感覺到在變焦後有焦點的漂移。事實上,這種漂移多多少少還是存在的。不僅有焦點漂移,甚至改變光圈也會同樣引起微小的焦點漂移。只是大家不覺得而已。
那麼,不補償會如何?
就是故意讓它產生焦點偏移。
結果就是對焦距離瞬間變得很近。
所以,變焦鏡頭先天都是帶有微距的。一般可以拍攝到1:4的微距比例。原物1,像1/4。
但是變焦的微距是“副產品”,是沒有專門最佳化過的,所以品質欠佳。
那麼就需要專門的微距鏡頭。其實微距鏡頭的原理很簡單。
鏡頭都是針對無窮遠設計的。焦距,就是無窮遠光線透過鏡頭後在焦平面成像時,光學主點到焦平面的距離。
那麼物體在有限遠怎麼辦?
很簡單,鏡頭整體往被攝物體一方移動一點(離開焦平面遠一點)。這就是最經典的調焦方法。鏡片整體移動調焦方式。
那麼專用微距鏡頭怎麼辦?
再多移動一點。
一隻100mm的微距鏡頭,在達到1:1拍攝的時候,鏡頭需要向前移動焦距一倍的距離,也就是像距200mm。
而一個正常的100mm鏡頭只需要移動15mm就足夠了。而一個28mm鏡頭僅僅需要移動3mm就足夠從無窮遠對焦到0.2米(我用調焦移動公式大致推算的)。
所以微距鏡頭有非常長的鏡筒螺紋結構。
這就帶來了問題。
1.如果光圈非常大,比如設計一個100mm F2的微距鏡頭,那麼機械結構將變得非常沉重。
2.不考慮微距。相同焦距鏡頭,擁有較大的光圈,即使對焦於無窮遠,也將帶來更多的像差。
3.焦距不變,光圈不變,對焦距離變近(像距變大),也將急劇帶來很多像差。
基於以上三點考慮,沒有工程師會同意去設計一款光圈非常大的微距鏡頭,因為這沒有實際價值。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設計內部調焦(IF)結構的微距鏡頭?
因為內部調焦方式會改變鏡頭的光學結構,對焦距離變近後,固有的焦距會縮短。現在幾乎所有的變焦鏡頭都是內部調焦的,所以在對焦距離改變後,焦距其實都會縮水不少。只是您沒有察覺。
-
4 # 光線攝影學院
這個,騰龍曾經推出了60mmF2.0人像微距鏡頭,結果賣的很慘淡的了,然後,好像確實是很少有超過F2.8光圈的微距鏡頭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微距鏡頭,基本上光圈都是F2.8的了。
騰龍60mmF2.0人像微距鏡頭
應該說,很少或者幾乎沒有F1.4的微距鏡頭的了,如果你有知道的話,請告訴我,我好見識一下。
關於你的問題,我具體思考如下:
1,微距鏡頭,如果做不到高畫質,還不如用其他廉價的手段予以替代
比如說,我們買個600塊錢的佳能50mmF1.8鏡頭,倒過來就是一個超級微距鏡頭了啊!
當然,你用轉接環,也可以把50mmF1.8變成一個超級微距鏡頭。
只是,成像質量,確實是比較勉強的了。
2,也就是說,低成本拍攝微距,其實是可以的
3,如果你花高價,買個微距鏡頭,拍攝質量沒有比低成本更高,你覺得呢?
這個,你幹嘛要花高價買個專門的微距鏡頭呢?
微距鏡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4,專門的微距鏡頭,肯定是成像質量可以滿足一些專門的需要的了。而不是將就使用的需要的了。
5,大光圈鏡頭,在全開光圈的時候,成像質量確實很一般。
需要縮小光圈使用的了。
6,對於微距鏡頭來說,或者說,對於具備超級微距模式的普通鏡頭來說,當拍攝像場變小的時候,光圈也在變小。
這個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光圈必須會變小的了。
這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了,真的。
你一個微距鏡頭,拍攝比例越大,則光圈會變得越小,這個是光學原理的必然的了。
對於正在的微距攝影發燒友來說,微距閃光燈是必備的了
你都已經有了這樣的狂人閃光燈,你還擔心光圈小嗎?
7,對於微距鏡頭來說,拍攝的物件越小,微距放大比例越大,則景深也越小,這個時候,你為了景深,也必須要縮小光圈啊。
當然,縮小光圈之後,光線往往就不夠了,這個時候,你只能配備專門的微距閃光燈,或者微距LED燈了。
你不用燈,很多微距攝影題材都是無法拍攝的了。
既然有了燈,那就放心用F11F16F22吧!
其實,對於一些微距題材來說,用F16也是景深很小的了,對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回覆列表
簡單看了樓下的一些回答,那些說微距不需要大光圈所以沒必要做的說法是錯誤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一個鏡頭能把細微的東西放大拍出來,就是“微距”鏡頭了,其實這是錯誤的。
簡單舉個例子:佳能24-70mm f/4 LIS的近攝功能具有0.7X的近攝放大能力,這個能力已經超越了EF 50mm f/2.5macro(已停產)、TS-E 50mm f/2.8macro。
然而廠家的標識裡面,24-70IS屬於標準變焦,而EF50mm f/2.5、TS-E50mm、TS-E135mm之類的鏡頭卻是“貨真價實”的“真微距鏡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於廠家對“微距鏡頭”的設計要求要比普通鏡頭高得多!
特別是“像場彎曲率”、“畸變”、“球面像差”方面的控制要求,那是非常嚴格!
例如下圖的wide拍立得相紙是使用50mm f/1.8stm搭配近攝接環拍攝的,這枚鏡頭的畸變大概1%左右,在這種近攝場景下,依然顯得非常明顯。如果改用微距鏡頭拍攝的話,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做軟體矯正變形。也正因為微距鏡頭的畫質要求如此高,所以“微距鏡頭”其實很少有變焦產品。佳能所有的微距鏡頭都是定焦鏡頭,而尼康有且僅有一枚變焦微距AF 70-180mm macro口碑也不太好。
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要把微距鏡頭做到1:1放大,又要滿足各種苛刻的要求,光圈是無法突破f/2.8的。
如果放寬微距效能的需求,只做0.5X放大比的話,光圈相對可以做到f/2.0。
當然,也有一些很特別的鏡頭可以突破這個限制,但那需要特殊的結構設計。例如我曾經擁有過一枚“斯坦海爾的55mm f/1.9macro鏡頭”。這枚鏡頭是目前微距鏡頭中,唯一實現放大比超越1:1,又做到f/1.9大光圈的產品。
但它是怎麼實現的呢?
原因在於這枚鏡頭採用了特殊的2段設計,當它作為普通鏡頭的時候,它只能實現0.7X左右的放大能力。而它內建了一個隱藏式的接環,當主對焦環達到最近對焦距離的時候,內接環就可以進一步釋放,將鏡頭的後焦距繼續延長,將放大比進一步加大到1.4X。
其實,這麼一說明,大家就知道了,這枚鏡頭其實就等於55mm f/1.9 ,0.7X的標微,內建一個可伸縮的近攝接環而已。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微距鏡頭f/2.8光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