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NK王子

    一種說法是諸葛亮自覺蜀華人才凋零,人口基數少,但為了匡扶漢室的遺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完成,所以才不斷的北伐。第二種說法是,劉禪聽信宦官挑撥,對諸葛亮獨攬大權心存疑慮,想廢掉相父,諸葛亮不得已以不斷的戰事來刷存在感,從而自保,最後累死在了征戰中。個人感覺第二種可能性大一點~

  • 2 # 秦皇漢武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經明確說過,發動北伐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荊州、益州都在手裡,二是天下有變(也就是曹魏內部發生變故),但諸葛亮五5次北伐(不是6次)都不滿足這兩個條件。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強行北伐呢?

    通常的觀點有兩個,一是諸葛亮忠於漢室,要完成劉備遺願,統一天下;二是蜀漢在三國中最弱小,諸葛亮不得不採取以攻代守的方式,連年北伐。

    這個兩個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卻並不準確。為什麼呢?

    首先諸葛亮忠於的是蜀漢的漢,而不是東漢的漢,這兩個政權性質是不一樣的。何以見得呢?以孫權稱帝為例,孫權稱帝時,蜀漢內部很多大臣都認為這屬於僭越,和曹丕篡漢是一個性質的,主張與東吳斷交,但諸葛亮卻力排眾議,承認了孫權稱帝。

    其次,諸葛亮北伐並不一定是以攻代守,因為兩川這個地方原本就易守難攻,專心防守對國力損耗的程度遠小於千里運糧發動北伐。在當時三分天下的態勢下,只要蜀漢保持內政修明,曹魏是不可能攻進來的。比如費禕主政時,蜀漢就放棄了北伐,專心修內政,結果他主政的近20年裡,蜀漢同樣沒丟城失地。

    那麼諸葛亮不斷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從他的攻擊路線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前四次北伐方向都偏向西北,只有最後一次的攻擊方向是直面長安,眾所周知,古代一國想要吞滅另一國,並不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去攻,而是以攻克都城為主攻方向,如劉邦滅秦時就是一切以攻克咸陽為目標,不沿途糾纏。

    諸葛亮捨近求遠並不是因為曹魏設防嚴密,事實上第一次北伐時曹魏根本沒有準備。而他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對隆中對戰略的修改,即在荊州丟失而曹魏又沒有變故的情況下,諸葛亮採用了法正生前所主張的戰略:蠶食雍涼。

    雍涼是曹魏統治的薄弱區,但卻民風彪悍,又產戰馬,攻佔這裡,蜀漢不僅能夠得到充足的物資補給,而且能靠雍涼和兩川重新形成對曹魏的鉗形攻勢,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重新等待天下有變,從蜀中和雍涼同時出兵滅亡曹魏;二是保有雍涼,可以確保蜀中本土不會直接受到曹魏攻擊。顯然,這其實就是跨有荊益的翻版。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重新恢復隆中對戰略版圖,而至於統一天下,其實並不在北伐目的,畢竟雍涼還沒拿下之前,一切都是空談。

  • 3 # 金多多賊蓋

    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蓋世奇人。集政治,軍事,發明,玄術於一身。

    諸葛亮六出祁山我認為有幾方面。

    1.劉備為關羽報仇,一年多的時間伐吳,消耗了蜀國大部分財力,使蜀國經濟匱乏。

    劉備伐吳,諸葛亮舉國之力供應前方的戰士的補給。現種地收糧是養活不了,軍士與百姓的。蜀國屬四川,盆地,山嶺之多。糧食供給不是很豐富。所以諸葛亮出祁山伐魏,造木牛流馬,搶魏國土地讓士兵耕種。每一次勝利奪得許多糧草補給,這是其一。

    2;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世界觀的高度不同。諸葛亮乃蓋世奇人,他不會甘於在川,貧瘠的地方當一農夫的,人是有慾望的,好聽的是有遠大的抱負。比喻一下,你的智商能掙的千萬財富,你會甘於開一個小超市而自得嗎?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23年,劉備死後,蜀漢失去荊州之地,蜀中一半計程車兵及將領戰死,元氣大傷,別說統一三國,能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

    諸葛亮此時做了幾件事,為保蜀漢平穩。首先聯吳議和,共同對付曹操,免除東部邊境的威脅。其次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兩年後討伐南部蠻夷叛亂,用了半年平定戰事,並收穫大量士兵資源。北部漢中加強守備,以防曹魏來襲。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為北伐做準備,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歷經五次北伐。

    此時的蜀漢國力雖有所恢復,但實力比曹魏相差甚遠,也不如東吳,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呢?

    此時的蜀漢能像隆中對中所說的戰略統一三國呢?當然不能,明眼人就能看出,何況諸葛亮,個人認為此時的諸葛亮思想己經發生戰略改變,不是要統一三國,而是要維持三國鼎立。

    為何?

    1、諸葛亮明白:維持三國鼎立已是蜀漢最好的結局,如果不顧現實,以弱擊強,硬要統一三國,只能是自取滅亡。而此時的曹魏在東部合肥和中部荊州一帶圍攻東吳,魏強吳弱,如果曹魏打垮東吳,則蜀漢必敗,唇亡齒寒,就會被逐個擊破,所以諸葛亮以北伐對東吳的戰略支援,減輕曹魏對東吳的軍事壓力。

    2、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真打。諸葛一生唯謹慎,名為北伐,實為襲擾,多是做做樣子,尋找曹魏的破綻。因為諸葛亮的目的就不是打過去,只是為了戰略上配合東吳,消耗曹魏的實力而己,所以歷次北伐蜀漢沒有多大的損失,多是見好就收,反而是曹魏損失較大,名將張郃在追擊諸葛亮時被殺,可看出諸葛亮撤退都是有計劃的,以致後來諸葛亮病死,司馬懿也不敢追。

    3、借戰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即位後,蜀漢內部一直不穩,劉備直系、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派時有爭執,諸葛亮借外部戰爭轉移內部矛盾,並且戰爭時資源集中於諸葛亮之手,有利於掌控局勢。

    4、向天下表明諸葛亮的忠心。諸葛亮向天下人表明繼承先帝劉備遺志,輔佐劉禪,以北伐來實現劉備遺志,不論實力如何,結果如何,起碼諸葛亮做了,拿出了口號和實際行動,向天下人證明了對劉備的忠心。

    諸葛亮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己經是蜀漢最好的選擇了。諸葛亮北伐消耗了曹魏的大量實力,使曹魏短期內沒能拿下東吳,維持三國鼎立,並且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幾十年皇帝,這都是諸葛亮之功啊。

  • 5 # m風華正茂

    1是諸葛亮為了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提到過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2是諸葛亮自己也有一顆復興漢室的愛國之心,忠君之祿,食君之憂,早些年諸葛亮的先祖也曾在東漢朝廷裡當過官,身為漢臣,自然要以復興漢室為己任。

    3是劉備新亡,劉備臨終之時將蜀漢這個國家託付於諸葛亮,諸葛亮有可能怕別人猜忌,自然要進行一些大的動作,就是進行北伐,以免被人猜忌。

  • 6 # 歷史簡單說

    我們來看看三國裡面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對比,如果比人口的話,根據魏滅蜀,晉滅吳,得到的資料是魏國有四百多萬人,吳國有兩百多萬人,蜀國是九十四萬人,這個比例大約是四比二比一。

    而如果是按照兵力來看的話,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每十人有一兵,所以是四十幾萬比二十幾萬比十萬。

    如果是按州的數量(總的為十三州)來看的話,那麼蜀漢是益州一個,吳國是二又四分之三州(揚州,交州,大半個荊州),而其他的都是曹魏的,那就是九又四分之一州。

    如果是比經濟,文化,教育,人才的話,那麼當時中原是中心,而東吳次之,益州只能稱之為偏遠地區了。

    為什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為什麼諸葛亮之後,是由姜維繼續北伐,而姜維本來就是曹魏那邊投降過來的,而且還是比較默默無聞的那種,在曹魏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大將軍。

    另外,諸葛亮的好友,劉備的原軍師徐庶,赤壁之戰前,因為母親被曹軍所擄,所以投靠了曹操,但是卻也默默無聞,諸葛亮就感嘆,北方人才太多,徐庶根本就不起眼了。

    其實按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是應該跨有荊益兩州,有三條路線攻打曹魏的,分別是漢中(祁山),上庸,荊州,可惜荊州丟了,上庸三郡也丟了。

    諸葛亮就只有北上的這一條路,可是這一條路,實在太艱辛了,因為蜀道難,而且路途遙遠。

    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呢?難道他不知道蜀漢的實力比不上曹魏嗎?他當然是知道的,那為什麼還要這樣堅持呢?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蜀漢與東吳聯合,才能對抗曹魏,如果蜀漢不動手,只有東吳一直北伐,那麼曹魏能專心的對付東吳,並且滅掉東吳,那麼蜀漢也是坐以待斃。

    第二,蜀漢是漢,是自詡為漢朝的正統的,他不能承認曹魏,所以必須用征伐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第三,他與劉備的志向,都是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如果不行動,那麼就根本達不成這個目標的。

    第四,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慢慢蠶食曹魏,然後慢慢縮短與曹魏的實力差距。

    第五,蜀中人才實在太少,他與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人才,如果此時不用的話,那結局會更糟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喝完酒容易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