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火哥小都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是至今古文獻中關於乞巧的最早記載。

    在情人節這天,戀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送玫瑰花、巧克力,或者一起吃個燭光晚餐——這都是現代人歡慶愛情的方式。而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七夕,幾千年來,古代人又是如何表達愛意的呢?

    同心結《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捨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團扇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苧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鍾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於扇芯,送予範郎。古人在以詩詞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託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徵。

    如意古代宮廷裡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

    戒指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沉香從劉向贈沉香定名之情節來看沉香的歷史淵源,人們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製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於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許多皇帝與沉香還有一些小故事:乾隆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香妃來到中原後一直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粉盒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妝盒,是婦女閨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始於戰國時期,唐宋時已非常流行。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為方便婦女梳妝打扮,盛放化妝用的粉盒便應運而生。化妝成為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為古代婦女裝點美麗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妝打扮的使用功能,還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巹的見證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耳墜中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

    荷包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玉佩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簪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梳子玉梳當贈美人。元代詩人姚燧曾填過這樣一曲詞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贈內子》:“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這曲詞牌若論藝術性自然比不上柳永秦少游的婉轉細膩,但卻明白如話,從贈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與苦心,平實無華,天然無飾,卻也賺足了顏色。接發同心,以梳為禮。

    中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香囊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

    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覆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隻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 2 # a小哥

    、送玉佩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唐·毛文錫《醉花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緊韌體品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