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老2019

    據傳聞,同治是因為喜歡去一些煙花之地,染病致使才十九歲駕崩了,沒有留下子女。

    而光緒就比較憋屈了,他沒有實權,他的皇后不受寵,唯一能慰藉他的珍妃被害,因此,他不是不能有孩子,而是不願。

    宣統在少年時,被宮女引誘早早失去了生育能力,最終,造成無後。

    除了皇帝自身的生育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近親結婚”。

    為了維持皇室最高血統的純正,近親結婚在皇族之間非常普遍,經過上百年的遺傳後,皇室後代的基因逐漸變異,加之長期養在深宮身體素質變差,生育能力隨之下降,導致不育就在所難免。

  • 2 # 拉薩河邊

    三朝皇帝個個絕後,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麼啦?對此人們紛紛展開了探討,但因為當時有關史書、傳記對此事沒有過多的記載,而且時隔太久,研究起來只能憑猜測分析,只能透過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了。很多人說清朝末代三朝皇帝都沒有留下一兒半女,與滿洲皇族的婚姻習俗有關。按照滿洲皇室的婚姻習俗,丈夫死後,妻子可以嫁給小叔子,或者丈夫家其他男性,這種原始的婚俗,將女人當做一種傳宗接代的工具,也正是這種習俗令大清的皇室血統發生了變化。

    當時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前曾囑咐史說過:“等我百年以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都交給大阿哥收養”,他要將自己的妻子交給自己的兒子。不僅努爾哈赤這樣,其他皇室成員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者是亂倫婚配。到了順治,他也與皇太極一樣,也是近親結婚,或者是亂倫婚配,順治的皇后和淑惠妃,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為了政冶,滿族與蒙古族部落聯婚一直延續了很長的時間。這些混亂的婚姻是導致後來大清帝王不孕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啊,因為近親結婚,導致後來帝王的身體病變,只不過是一個猜測而已,至於這三個帝王為什麼會絕後,真正原因還真是一個未解之謎。

  • 3 # 行走的小土豆go

    大清入主中原二百餘年,早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會以皇帝有生育能力為榮,這也是至尊皇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清的三朝皇帝接連絕後,也是一種末世徵兆,預示封建王朝急劇走向衰敗;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分析如下:

    一、滿洲皇族婚姻習俗是導致絕後的外因

    清朝皇家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丈夫死了之後,妻子可以轉嫁給丈夫的兄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子。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妻子是作為一種財富和交配工具存在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前曾留下遺囑待我死後,我的妻兒全部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即其長子代善。其所說的收養”,即為代善所有。近親結婚對後世影響極大,最容易導致孩子發育不全,要麼殘疾,要麼早夭。皇太極和順治帝的婚姻,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和永福宮莊妃就是姑母與侄女的關係。順治帝是莊妃所生,所娶的孝惠皇后和淑惠妃都是他的表妹。莽古思不僅將一個女兒(孝端文皇后)、兩個孫女(孝莊文皇后宸妃)嫁給了皇太極,而且還將兩個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曾孫女(孝惠章皇后)嫁給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

    二、皇帝生育能力下降是導致絕後的內因。

    總體上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是往越來越差的方向發展,皇帝生育能力的下滑其實是從雍正開始的。雍正作為皇帝,本身有個不好女色的問題。比起女人,他對朝政更感興趣。因此,在娶妻生子一事上,他將其看成是香火傳承的任務,而不是一種享樂,因此,到了六十歲那年,他僅有十四個孩子,比其他皇帝少了很多。

    而其他皇帝很早就沉迷女色、尋花問柳、縱慾過度,損害健康。乾隆和咸豐流成性,喜愛尋花問柳,按理說孩子應該多很多,可結果並不盡人意。咸豐只有三個孩子。同治,十幾歲就沉迷女色,經常流連花柳,以至於十九歲就損壞了身體,導致一個孩子也生不出。光緒跟他們不同,他不好色,但為人軟弱,不喜歡皇后,最愛的妃子被害。他一顆心沉落海底,再不願跟人生孩子。

    皇帝絕後不僅是皇族的不幸,也是整個國家的不幸,常常因此引發政治災難。載漪、榮祿之輩,正是鑽了光緒帝絕後這個空子,夥同慈禧太后立溥儀、廢光緒,惹起一大堆政治麻煩的。

  • 4 # 趁現在沒人

    關於這個問題您說的很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百姓家尚且顧及如此宗族觀念的血脈流傳,那何況是皇帝家呢?所以在心理上而言,皇家手握天下,是比任何人都不希望出現這種局面的。也就是說清末三帝無後,是可以排除心理方面的原因的。換句話,就是不存在報復性的故意為之。

    這不是一句廢話,要知道現在還有很多故意不結婚,甚至即便結了婚也故意不要小孩的人。曾經社會上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結果發現這種行為的產生往往與其成長環境有關。譬如遭遇童年家暴、父母離異、父母出軌等原因,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病態的報復心理,就是不要小孩,就是讓父母絕後。這種報復心理的產生,歸根到底是對父母的一種‘逆襲’性復仇或懲罰:你們是父母,我作為孩子無力反抗,但是我不要小孩總是我可以自己做主的吧?

    這種主動造成‘無後’的案例是真實存在的,但理論上而言,清末三帝應該不會,因為即便他們三個其中有一個是這種心理,那也不可能連續三個都如此,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主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無後。

    本著嚴謹的態度排除了‘主動性’的原因,那剩下的就是‘被動性’的原因了。意思就是,不是清末三帝不想有後代,而是有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這三位皇帝無可奈何的絕後。這種連續幾代皇帝統統無子的現象在史書上也是罕見的,所以也就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這個現象的關注,而關於清末三帝無後的被動原因也有了很多種說法,那我就撿幾種我自己認為還算靠譜的三種說法來講一講:

    清末三帝:(左起)同治、光緒、宣統

    第一種:近親結婚的惡果。因為清朝皇室採用的是滿蒙聯姻的制度,而且其中又充斥著濃郁的政治因素,所以清朝皇帝對於自己配偶的可選擇性並不多。更可怕的是往往父子兩代皇帝都集中在固定的一個部落裡選納配偶。能匹配皇帝身份的女子,那隻能是蒙古王公直系的女兒、孫女,所以可想而知,姑侄同時入宮的情況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例如皇太極的皇后帶著三個侄女入宮嫁給皇太極,康熙也有同娶有三姑侄等等。這種情況在清皇室非常正常。而現代社會遺傳學已經證明了近親結婚的惡果除了後代可能存在先天遺傳病,譬如腦癱、先天心臟病等,還有一種就是無法生育後代。所以參考清末三帝都無後的現象,尤其是溥儀,的確是事實性的無生育能力,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因近親結婚而導致了清末三帝無後的說法。

    根據清末出宮的老太監們回憶,溥儀打小入宮後到了十歲左右就被視為該為了國祚綿延而接收性啟蒙教育了。現代社會下,我們也知道對少兒進行性普及的科學必要性,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只是比著書本簡單講一講而已,可溥儀那時候的性啟蒙教育卻是直接來真的。我們知道過早進行性行為是有危害性的,可溥儀是皇帝,負責‘言傳身教’的宮女們一旦當了哪怕一夜的‘老師’,那就是皇帝的女人,那身份立馬就搖身一變,上好幾個檔次。就算是小皇帝看不上,那等到小皇帝結婚時,也是立馬有名份的,至少是封個妃。況且萬一運氣好,一夜過後懷上了龍子呢?所以這種情況下,那群負責教育的宮女還等什麼?哪有空去講理論?帶著小皇帝直接就上實踐課。她們是滿意了,小皇帝呢?就如溥儀一樣,從心底上形成了對女人的厭惡。據說結婚後他也是不與皇后同房,如果來了‘興致’反而去與小太監廝混。先不說這個是真是假,貴妃文秀倒確實是因為沒有夫妻生活最後才與溥儀離婚的。

    所以清宮這種病態式的性啟蒙教育既然能對溥儀有這麼大影響,那難免不會對同治、光緒二帝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只是或許溥儀比那倆皇帝對女人的態度更敏感更極端了罷了。所以清宮的這種病態性啟蒙的惡俗說也就從此誕生了。

    清末皇后婉容(左)與貴妃文繡

    第三種:氣運說。這個說法首先來說不可證明,只能對照。意思是說誰也無法證明運氣的存在,但若說運氣不存在,可你去抽籤,搖骰子,甚至玩遊戲卻又總能感覺到運氣的高低起伏。所以人常有運勢高低之說,國常有運勢興衰之別。

    提出這種說法的依據是,首先說這三位皇帝都是清末期之君,同治死於十九歲,短壽。光緒死於38歲,暴斃(據說是人為毒害)。溥儀倒是活到了新中國時期,但是他僅當了3年清帝就被逼退位了,可謂無終。也就是說這三位皇帝沒一個是符合正常規律的。就如同漢代末年那樣,不是娃娃登基,就是毒害另立,最後漢獻帝也是被逼退位,與溥儀一樣。所以有人參考漢末的皇位更迭規律就提出了氣運說。認為清末氣運衰敗,所以作為奉天承運的皇帝自然也就天人感應,無運即無後也,故而皆無後代。

    其實以上無論哪種說法都是對歷史現象的一種解讀,即有其客觀反應的一部分,但若單獨細分的話,也有其片面性的存在。所以以上三條作為當今關於這個問題流傳的幾個版本,而今咱們說來,也不過是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權作個消遣,不作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用硫酸亞鐵澆蘭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