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我認為: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是中國滿族發展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他的一大功績,可謂大手筆、大動作。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除建州外,已統一哈達、輝發和烏拉,史載其降俘烏拉卒騎,“不下數萬人”;又徵撫大量東海女真部民。建州幅員益廣,步騎增多,“歸附日眾,乃析為八”,除原有四旗,再增設四旗,共為八旗。

    女真社會歷史發展與生產關係所產生的獨特社會結構—八旗制度,既有利於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有利於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努爾哈赤透過八旗把分散的女真部民組織起來,管理女真的農業、畜牧業、採集業、漁獵業和手工業生產,促進了女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同時,隨著對瓦爾喀、虎爾哈、卦勒察、薩哈連、達斡爾、蒙古人、漢人等的征服,得到部人就編為一牛錄。努爾哈赤把各部女真人等都包容在旗制之中,加速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天命初年,已發展到約四百個牛錄。除滿洲八旗之外,1621年(天啟元年,天命六年)始設蒙古牛錄,1622年(天啟二年,天命七年),始設蒙古旗,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始設蒙古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相同。1631年(崇禎四年,天聰五年),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將滿洲八旗中的漢人撥出,另編一旗。漢軍初名烏津超哈,為滿語山的對音,山是重的意思,山意為重兵,因其多使用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得名,後稱漢軍,以黑色為旗幟。1637年(崇禎十年,崇德二年),分設漢軍為二旗。1639年(崇禎十二年,崇德四年)又增設漢軍二旗,旗色為純皂(黑)、皂鑲黃、皂鑲白、皂鑲紅。1642年(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漢軍擴充為八旗,旗色改為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相同,取消了黑色。從此,實際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統稱之為八旗。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它作綱,把女真社會的軍事、行政、生產統制起來。女真各部的部民,被按軍事方式,分為三級,加以編制。努爾哈赤用軍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經濟,使女真社會軍事化。
  • 2 # 趙劉果兒

    八旗制度是滿族人一手籌建的一個全民皆兵模式。它是清朝的初始階段為了適應滿族人的發展而逐漸籌劃設立的,一直沿用到清朝初期逐漸形成完善制度體系,為大清王朝的全國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

    八旗制度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兵民為一,全民皆兵,意思是隻要是滿洲人,都要歸屬於八旗體系。而且八旗模式包含很多方面的功能,既有軍事板塊,還有行政和生產等方面的板塊。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兵在日常的時候要下地幹活或做一些其他的生產勞動工作,假如戰爭一旦爆發需要作戰的時候,則會拿起武器棄農從軍,而且需要自己解決兵刃口糧。直到滿洲入關以後,這種模式逐漸被完善,擬定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和兵餉制度,八旗兵也從農民軍搖身一變成了職業軍人。

    八旗基本分為三種,即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意義是重灌部隊,而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主要是騎兵連隊,士兵也分為三個等級,即馬兵、戰兵和守兵,這三種兵種的月薪不同,依次減少。八旗兵種中並不是所有的旗都歸皇帝直接管理,皇帝僅有其中的三個旗,就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所以這三旗稱之為上三旗。其餘五旗稱之為下五旗,由滿族的其他官員統治。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滿洲八旗的精銳遍佈北京城周圍,北京的毎個城門都有八旗精銳駐紮,民間百姓稱八旗兵為禁旅八旗。

    八旗制度是滿族人得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他起初把自己軍隊分為了四旗,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旗幟為標誌,分別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但是隨著軍隊人員的增多,軍事力量的加強,四旗已經不能很好管理部隊了。於是在原來四旗上鑲了邊框,組成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完善。

    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是上三旗。正黃旗一共約有十五萬人,是八旗之中人數最多的一旗,它有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力。索尼、納蘭性德和晚清的幾個皇帝都出身於正黃旗之中。鑲黃旗共有兩萬六千的兵力,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總人數約有十三萬人。屬於這一旗的名人有孝和睿、慈安太后以及名將福康安等。正白旗有86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總人口達到十三萬。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是出自這一旗的。

    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是下五旗。正紅旗擁有74個佐領,兵力有2萬3千,總人口約11萬5千人,和珅是出自這一旗的。鑲紅旗有86個佐領,兵力2萬6千,總人口也有十三萬左右。剩下的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也有雄厚的兵力與實力。

    眾所周知,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二旗、西三旗、北營房這幾處地名,因為這些地方曾是八旗精銳的駐守營房所在而得名。努爾哈赤當年僅有13副鎧甲發家,而建國稱汗位,隨即統一女真部落,以至於取代大明王朝輻射中原,再後來平定三藩、遠征新疆,駐守西藏、抗擊沙俄,成就偉大的清王朝,八旗制度在屢次的軍事征戰中都功不可沒。

    八旗制度從開始到清王朝的滅亡也隨著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八旗制度走過了300年的歷史歲月。

  • 3 # 雲中隨筆2019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於女真族遊獵生活的需要。在東北的深山老林打獵,人少了可不行。人少了,不但打不到獵物,自己反倒會成為獵物。很多人一起打獵,就要有個組織,要有領頭的。女真人把這種組織稱為牛錄,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最早的牛錄只是生產、生活單位,還不是作戰單位。(八旗兵列陣。圖片來源於百度)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為報父、祖之仇,起兵攻打尼堪外蘭,當時手下只有幾十個人,十三副甲冑,也就是一個牛錄吧。所以當時只用了一個黑旗作為指揮旗幟,由努爾哈赤親自掌握。到了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三衛,隊伍壯大了,於是另設了一個紅旗。自己率領紅旗軍,將黑旗軍交由親弟弟舒爾哈齊指揮。

    女真人把旗稱為“固山”。相當於在牛錄之上新設立了一級單位。一個固山統領幾個牛錄。“旗”的概念出現了。這時候的“旗”就不只是生產、生活單位了,還包括了作戰單位的功能。因為女真民族是遊獵民族,平時以打獵為生,青壯男子去打獵,老弱婦幼守營地。戰時全民皆兵,青壯男子上戰場,老弱婦幼守城寨。戰爭年代效率就是要高,不能來虛的,一切形式主義都會害死人。努爾哈赤從這一思想出發,乾脆不再另設行政、軍事機構了,直接就把生產、生活和作戰單位合併使用,把所有部族人口分為“旗”和“牛錄”兩級來管理和指揮。“旗”既是戰鬥單位,也是管理機構和生產、生活單元。平時大家在旗主的領導下生產,在旗主的管理下生活。戰時旗主把大旗一豎,青壯男子都彙集到旗下,由旗主帶領出戰。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符合當時形勢需要的,高效率的模式。與明朝冗官冗兵、機構龐雜、效率低下的狀況相比,努爾哈赤首先贏在了制度上。(八旗甲冑。圖片來源於百度)

    後來努爾哈赤的隊伍又壯大了,兩級指揮模式不夠用了,就在牛錄和固山之間增加了一個層級,稱為“甲喇”。大約在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自己的組織模式首次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重建,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首領分別稱為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將紅黑兩旗分設為黃、白、紅、藍四旗。

    到了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已經吞併了除葉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收服了一些蒙古部落,其麾下軍隊已有五六萬人,四個旗也不夠用了。努爾哈赤於該年將四旗又分為八旗: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制度基本成型。這八個旗是滿洲八旗。(八旗旗幟。圖片來源於百度)

    在後來不斷征戰的過程中,女真人收服了不少蒙古人,把他們編為蒙古牛錄,由各旗進行統領和管理。後來又編成蒙古二旗。清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在征服蒙古察哈爾部之後,因所轄的蒙古壯丁數量太多,需要建立更大的組織進行管理,所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編,正式編成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形成與蒙古八旗類似,只是時間稍晚。到清皇太極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編成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八旗相一致。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設八旗的制度完全確立,基本上沿用到清朝滅亡。

    可以這麼說,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的原因是要高效率地管理和指揮女真部族,在解決好生存問題的基礎上,統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北韓,與明朝作戰。八旗制度在創立之初是符合當時形勢的。努爾哈赤能夠帶領幾十人起兵,在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最後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的後人能夠繼承和發展他的事業,最後建立統一的大帝國,與八旗制度的優越性密不可分。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時代的產物,也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革變化,否則先進就會變成落後,落後就要捱打。八旗制度到後來不斷衰敗,直到跟隨滿清一起滅亡,與它不與時俱進息息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卡片相機攝影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