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諾的島

    有這樣一套房子,不足100平米,已住過十七年,不一定破舊,但一定老了,早已不適應主人現在的生活。可是經過300天的裝修,這裡變成了很多人夢想的家的樣子,主人葉怡蘭,還把整個裝修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叫《家的模樣》。

    《家的模樣》這本書,不僅記錄了裝修過程,更融入了作者葉怡蘭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這本書詳細記錄了她如何從自己的生活需求出發,一步步打造出實用舒心、兼具審美功能的理想私宅。

    裝修從何開始?很多人都會選擇從風格入手。中式的古典端莊,歐式的精緻華麗,美式的成熟大氣,現代風格的簡約實用,田園風格的自然野趣,地中海風格的異域浪漫……常常讓人挑花了眼,太多人容易陷入自己的幻想,什麼都好看,什麼都想要,以至於裝到最後,常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可是葉怡蘭告訴你:家的風格,就是自己的風格。

    葉怡蘭,臺灣旅遊生活作家,著有《尋味·紅茶》、《食·本味》、《好日好旅遊》、《享樂·旅館》等生活美學書籍。她很早就決定以“享樂”作為終身職業,始終執著於,在食、衣、住、行、吃、喝、玩、樂,以至旅行、美食、美酒、居家、空間、藝術、閱讀……每一種生活的領域裡,追求找尋真實享樂的真諦。

    她理解的真正的“享樂”,不是聲色犬馬的奢靡生活,而是用時間去累積,用心去沉澱,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官去感受,是對生活最純粹的體驗,是從心到身體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喜悅與歡愉。

    葉怡蘭說:“我二十年前就說,我到現在還是持續貫徹“以享樂為志向”。其實,享樂不是純粹表面聲色感官之虞,要得到真正的樂,要享受其中,要萬全徹底瞭解物象背後的內容、講究、門道、知識、來龍去脈,需花很多力氣,深入瞭解、體驗、實踐。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至樂,不然就是表象。”

    翻開《家的模樣》,走進葉怡蘭的私宅,不到100平米的舊宅,透過精心的設計,歷時一年的改造,一點一點呈現出理想的家的模樣。

    每每被人問起風格,葉怡蘭只說:“這是,我的風格。”雖然她也對家充滿無數憧憬與嚮往,但是她從不想讓任何一種風格進入自己的空間,無論那是希臘地中海風、巴厘島風、中國風,還是美式鄉村風、工業風、波普風……

    她認為任何一種風格的出現,都一定有自己的背景,符合當地的環境氣候歷史人文生活方式,若只是憑空移植到其他地方,也只是純粹的皮相上的模仿,而失去了它本真的內涵。而家,一定是與自己的作息習慣、情感記憶相聯絡的,是能切合真實生活的需求,是對其中Sunny與空氣的流轉,溫度與溼度的變化都瞭如指掌,是一低頭、一抬手之間,器物的合理安排,取拿自如,是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的安然自得。

    所以,裝修家之前,先裝修心靈。問問自己,什麼是我最想要的,什麼是我可以捨棄的。葉怡蘭始終相信:“空間,是生活的容器。”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再來打造這個容器。根據這個原則,葉怡蘭打造出的家,可謂量身定做,處處都有她的烙印,處處都能看出她的需求。

    對於一名美食家,不愛外食、只愛在家自己做飯的她,擁有一個超大中島廚房,是她最大的心願,而且這個心願由來已久。從一開始的只希望有一個具有櫥櫃抽屜的基本的“島”,到後來逐漸想加入的水槽、烤箱、洗碗機、吊架、各種功能形式抽屜,變成一個百分百的“全中島廚房”,隨著年歲、閱歷和廚齡的增長,又跨入美食寫作領域,在世界各地不斷的旅遊,見識過越來越多令人又羨又妒的夢幻廚房,這個願望最終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成為家裝的第一需求,所有其他的願望都為它讓步了。

    最終,一個長270釐米、寬120釐米、高91.2釐米的中島穩佔全家的核心位置,擁有最好的窗戶與風景,若加上島後的櫥櫃檯面,這個廚房已坐擁全宅1/4面積,一個200平米的房子都不一定有的廚房,就這麼大喇喇地出現在一個不足100平米的房子裡。裝修師傅甚至以為這裡將來一定會是廚藝教室,可這又何妨?只要自己喜歡,只要自己需要。葉怡蘭親切的稱之為“貪婪之島”,這是承載了她多年渴盼無數貪心任性夢想和慾望的島。

    圍繞這個廚房,家裡的格局全部重新排列,以廚房為核心,房子一分為二。廚房南面,臨河面景的一方,書房、餐廳、起居室一字排開,除了書櫃外沒有隔間,各個空間既相對獨立又守望相連,通透大氣。較私密的臥室、主臥衛浴、儲藏室和洗衣房兼客用洗手間,全部規劃在較陰暗又沒有風景的靠北一側。這樣的佈局動靜分離,各得其樂。

    白日裡,無論是工作下廚吃飯讀書聊天喝茶,皆有明媚Sunny與怡人景緻相伴;夜裡,睡眠洗浴休憩都私密而安靜。室外的光與景,室內的風與物,就這麼與人、與生活水乳交融,怡然自得。

    既然客人不常來,何必要那麼大的客廳,葉怡蘭大手一揮,改成了小小的起居室,起居室不大,剛好夠夫妻二人使用,或聊天或把盞對酌。因為空間較小,特意定製了小小沙發,緊依窗畔,只夠夫妻二人並排而坐,卻是正反兩面皆有座位,可以兩面入座,兩面賞景,小而精緻,小而實用。

    因為常年在家寫作,於是書房安靜獨立,靠近大窗,還可賞河畔風光。千餘本的書,要有地方可放,於是頂天立地的大書櫃,可並排放兩排書,去掉了原本設計的隔板,透過書櫃,書房可與其他房間抬眼相望。工作時要關注廚房的湯水是否沸騰,下廚時若有同事線上傳訊,也需立刻衝回照看,這樣的生活,需要這樣的空間;亦只有這樣的空間,才能滿足葉怡蘭這樣的生活。

    除了廚房,葉怡蘭最看重的是浴室,她認為這是療愈享樂之必要。見過大大小小各國各地的浴室,她最心儀日本的浴室格局,在自家也打造了乾溼分割槽、功能齊全的小小浴室。喜歡坐著洗澡,就用了可上下挪移的淋浴杆、吊掛手持兩用蓬蓬頭,放一個樺木泡腳桶,就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泡腳。尺度剛好、腳踩得到底的浴缸,一不小心累得睡過去也不擔心遭遇溺水危機。獨立的如廁空間,讓洗浴時,沒有馬桶在視覺嗅覺氛圍上的干擾。電熱毛巾架,隨時有熱乎乎乾爽的毛巾可用。不熱衷於化妝,就在梳洗臺的一側留出小小空間放化妝品,梳洗臺與梳妝檯合二為一,簡潔清爽。

    因為怕冷,整個家中各種供暖裝置齊集,大到地暖、壁爐,小到暖風機、電熱毛巾架、加熱馬桶座,一個溫暖的家,才是舒適與安定的必要。

    因為有“恐色症”,家裡沒有任何鮮豔明媚的顏色,都是來自天然的顏色,木的顏色、竹的顏色、石的顏色、金屬的顏色……簡約低調,樸實無華。建築物原有的粉紅色瓷磚,都被抿石子、碳化南方松和灰漆遮了個密密實實。

    因為懼光,家裡沒有主燈明晃晃的照亮整間屋子,而是在床頭、書桌、餐桌、沙發等必要位置設定燈具。燈具的造型,簡單的方圓就好,因為最美的是燈光,所有裝飾線條都是多餘,一熒熒暈黃暖光,足以。

    除了少數掛畫與早年買下的旅遊紀念物,整個家中沒有任何純粹美觀的裝飾品,葉怡蘭喜歡就用生活中的尋常物品,自自然然的成為家中的風景,廚房裡的杯盞盤碟、書房裡的書冊紙筆、浴室裡的巾皂盆刷,每一樣都經過她的仔細挑選,樣貌顏色、材質形式都要百分百合意,才能進得了家門,這樣的精心挑選,如何不是最美的裝飾。

    一位設計師好友曾對葉怡蘭說:“居家裡最美的裝飾,是書,還有花。”葉怡蘭也認為家的溫暖,不是來自於色彩上的繽紛,裝飾上的繁華,而是此中人與生活的豐富、深度與厚度。

    的確,家的溫暖,來自於擺置其中各式喜愛的生活物品,來自於廚房裡的杯盞盤碟相撞的聲音,來自於溫暖燈光下,家人相聚的身影,來自於不時流動的音樂和傾瀉而入的窗外的光景。

    遠方遊子想家,想起的往往不是某所房子,而是曾在那所房子裡的生活。是在陽臺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喝的那杯茶,是在嫋嫋輕煙中端出的那盤菜,甚至是兒時在牆上的塗鴉。他們想起的還有那所房子裡的人,興許是廚房裡匆匆忙碌的背影,興許是一次打鬧,一個玩笑。

    一座房子不算家,房子本身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建築,只有住在裡面的人,賦予它獨有的性格與色彩,讓它體現出主人的意志與愛好,當人與房子之間有了互動,有了感情,有了愛與回憶之後,這個房子才是家的依託。

    何以為家?心之所在即為家。只有當這個空間承載了你全部的夢想與渴望,適應了你獨有的生活方式,體現著你的性情、愛好、品味與個性時,這才是家。當有了親人,有了孩子,和他們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家。

    同樣是鋼筋水泥建造出的房子,最終卻呈現出不同的家的樣子。合上《家的模樣》,你才會感嘆:這裡不是別人的家,這就是葉怡蘭的家。家的風格,就是主人的風格。忘掉所謂的中式歐式美式現代田園地中海吧,打造你的風格你的家。

    (圖片來自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什麼樣的重疾險比較好?除了重疾險,還需要給家人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