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點烏托邦
-
2 # 北冥說史
首先要說明,李善長是文臣,不是大將。李善長之死,只是朱元璋為幫助子孫穩固江山,屠殺功臣的政策延續罷了。至於李善長跟胡惟庸勾結謀反,就是朱元璋為殺掉李善長找的一個理由而已。
一、朱元璋出身低微,靠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批文臣武將的擁護,他擔心太子不能降服這些功臣。
朱元璋可以說祖宗八輩都是根正苗紅的貧農,他的父母兄長都在元朝末年的災荒中餓死了,連塊埋葬的地方都沒有,要不是鄰居劉繼祖給他 一塊墳地,朱元璋的家人都要曝屍荒野。朱元璋為了活命,只好去皇覺寺裡去當和尚。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明史·太祖本紀》朱元璋趁元末天下大亂,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剛強堅忍的性格,吸引了大批的英雄豪傑,15年期間,由一個放牛娃,窮和尚,當上了明朝的開國君主。單從這方面來講,從漢高祖劉邦往後,再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明史·太祖本紀》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先是依附郭子興,在征戰的過程中,靠自己的個人魅力先後招攬了湯和、鄧愈、徐達、常遇春、廖永安、耿炳文、李善長、康茂才等一大批文臣武將。
(常遇春劇照)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朱元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功勳的人物,他們有的如常遇春一樣勇武超群,有的如徐達一樣運籌帷幄。
還有就如李善長這樣雖然沒有軍功,但卻能夠保障軍資供給方面有突出的貢獻,這一點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就如漢高祖劉邦把蕭何評定為功臣第一一樣。劉邦在前方跟項羽爭霸的時候一開始總是失敗,而蕭何卻總能夠源源不斷地及時給他補充兵員,運來糧食,給劉邦最後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功臣的時候特意強調:
雖無汗馬功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明史·李善長傳》這說明,朱元璋把李善長看做了自己的蕭何,當然,這裡面未必沒有朱元璋藉此打壓武將的意思。
可以說,朱元璋的這些手下,對朱元璋是服服帖帖的,但當朱元璋死後,太子太孫他們還能不能降服這些人,朱元璋是心裡沒底的。
因為太子朱標是個文弱書生,不像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二、朱元璋為了太子的今後統治著想,就要屠殺功臣,除掉李善長這些“棘刺”
朱元璋殺伐果斷,是個強勢的君主,太子朱標,甚至太孫朱允炆卻都是心地仁慈的主兒。朱元璋就擔心,自己活著的時候,這些功臣能夠服服帖帖,自己死了,說不定就會有人效仿趙匡胤來個“陳橋兵變”。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太子朱標傳》(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看到朱標的性格不可改變,只好改變群臣,把他們一個個幾乎都殺掉,使未來的危險降到最低限度。
三、李善長作為文臣之首,淮西功臣的首領自然就成了最大的威脅
飛揚跋扈的武將們一個個被朱元璋一各種理由殺掉後,就剩了李善長這樣的文臣領袖。
李善長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義時的同鄉,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李善長地位高,功勞大,並且還是朱元璋的親家,他自然就成了這個集團的首領了。
李善長雖然急流勇退,推薦了胡惟庸代替自己為宰相,但朱元璋還是不肯放過他。
後來,朱元璋就借胡惟庸謀反一案,把李善長牽連進來。
“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明史·李善長傳》至於上文《明史》中記載胡惟庸想要串聯李善長謀反,答應封他為王,李善長雖然心動,但沒有答應,後來還推辭的話,都不足為憑。
因為就像王國用在李善長死後第二年給朱元璋的奏疏中所說的那樣,李善長是功臣第一,被封為公爵,死後還會被封王,兒子還娶了公主,已經位極人臣了,即使跟著胡惟庸造反,也不會比他現在更好了。
善長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言:“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寧復有加於今日?……太祖得書,竟亦不罪也。《明史·李善長傳》(李善長劇照)
朱元璋竟然沒有因為王國用替李善長辯解而降罪與他,可以看出,朱元璋也不相信李善長跟著胡惟庸謀反的事。
所以,選對一個明主很重要,不然就像李善長這樣的人,兢兢業業一生,最終還要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回覆列表
皇權面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人告發,在朝結黨,意圖造反。李善長因李存義為胡黨而受牽連,下詔免死,全家安置在崇明。後以“知逆謀不發舉,大逆不道”之罪,全家被誅殺。
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明史.李善長傳》
胡惟庸案中,李存義父子的供詞,牽連到了李善長。胡惟庸企圖造反,派李存義暗地裡勸說李善長,李善長一開始覺得這是誅九族的事,並沒回覆。後來,胡惟庸又派了幾個人來勸說,說“事成之後,當以淮西之地封李善長為王”,李善長也不同意。
後來,李存義再次勸說時,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後,你們好自為之。”
此時,又有人告發,大將軍藍玉率兵出塞,在捕魚兒海時,抓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臣封績,李善長匿而不報。於是,眾人齊齊告發。
最後,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綜上,李善長確實是受胡惟庸的牽連。
但是,在李善長死後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奏朱元璋,表明李善長不可能幫助胡惟庸造反。在看到王國用這份奏摺後,朱元璋並沒有加罪於王國用。
善長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言:“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藉令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人情愛其子,必甚於兄弟之子,安享萬全之富貴者,必不僥倖萬一之富貴。善長與惟庸,猶子之親耳,於陛下則親子女也。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寧復有加於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當元之季……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明史.列傳第十五》
李善長是個聰明人,從一開始跟著朱元璋打仗,知道天下不可能僥倖取得的。元末時期,多少人為了爭天下,又有多少還活著?李善長自然是懂得的,造反是不可能做的。
另外,李善長已經是位列勳臣第一,太師、國公、封王這些封號都有了。可以說,位極人臣,地位已經達到了頂點。就算他幫助胡惟庸造反成功,也不過是得到同樣的地位,這是何苦?
或許,李善長並沒有想過謀反,也沒有同意胡惟庸等人的行為。只是,年歲已大,沒有力氣去管。
而此時,朱元璋正在思考著要不要廢掉丞相,解決這個一千多年以來的矛盾,防止大權旁落。
雖然除掉了胡惟庸,廢除了丞相,但是李善長這個國公勢力不可小覷。朱元璋依舊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最終找了個理由清除掉了李善長,以絕後患。
綜上可知,李善長之死,確實是受胡惟庸的牽連。但同時,也是因為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防止大權旁落,找了個稍微適當的理由,誅殺了李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