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臺美大小事
-
2 # BrassEye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同胞的先祖絕大多數是各個時代的大陸遷臺人員,大陸絕大多數的姓氏在臺灣可以找到。1954年,據臺灣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表明,臺灣共有768姓,其中單姓764,複姓4。 在臺灣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數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郭,被稱為臺灣的「十大姓」。這些姓氏均在數萬戶以上,有的多達十萬戶。 臺灣高山族同胞的姓氏的來源有兩種情況:一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賜,計有衛、金、錢、廖、王、潘、黎等七姓。二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歸還中國時高山族同胞所改,計有安、武、嶽、鄭、洋、田、杜、湯、白、江、米、月、力等79姓。由於民族日益交融、同化,現大部分高山族的姓氏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國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如陳姓的發祥地是河南穎川、汝南;江蘇的廣陵、下邳;山東的東海等地。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縣、開封、高平等10餘處。臺灣各大姓的「根」,均源於大陸。在臺灣,凡遇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門口懸掛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穎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由於地緣位置的關係,臺灣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廣東兩省,不少姓氏都是從閩粵帶過去的。例如,據臺灣學者吳崑崙、林猷穆合著的《臺灣姓氏源流》考證,陳姓入臺極早。自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開始,不少陳姓人士就跟隨鄭成功開發臺灣。他們或從軍、或開荒、或經商,溯其祖籍大多為福建漳州、泉州人,少數是廣東人。又如徐姓,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墾今臺北縣汐止鎮。康熙、雍正年間,又有廣東人徐德連、徐立鵬等分別入墾淡水港、新竹紅毛港等地。據福建《安溪參內黃氏族譜》記載,安溪參內黃姓系唐初獻桑園地建泉州開元寺的黃守恭之後代。其第35世孫黃寶於清道光年間到臺北淡水山區定居,被認為是該地黃姓之始祖。在康熙到嘉慶的158年間,安溪參內黃姓就有三、四百萬人遷居臺灣。 臺北寧夏路有一座全臺「陳氏大宗祠」,大殿有一楹聯曰:「三君翊漢光喬梓,二阮扶唐駕竹林」。臺灣陳姓多認為自己是東漢桓帝時名士陳的後代。上聯乃引漢代陳典故。陳及其子陳紀、陳湛,德名並著,是為「三君」。下聯出自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事。陳元光,字廷炬,代為將。永隆初年,擊降潮州盜,並在潮州、泉州間創置漳州。朝廷命元光為鎮撫,以控嶺表,臺灣臺南市成功路的全臺「吳氏大宗祠」有一楹聯道:「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此聯引用吳姓典故,臺灣吳姓尊周代吳國始祖太伯為祖宗,太伯曾多次讓幼弟為王而避居江南,八閩即福建,元代分八路,明清分八府。上面兩列出自臺灣宗祠的祠堂聯,巧用史實,推贊先賢,鮮明地顯示了臺灣和大陸的歷史淵源。 臺灣同胞比較重視同宗同鄉的關係,保持著我國農村社會的傳統習慣。同宗系血緣關係,同鄉系地緣關係,兩者在社會演進中有其特殊的意義。當最早的移民從大陸來到臺灣形成村落時,往往是聚族而居,或同籍人集中居住一地。這種結合,對於加強初期移民的開拓力量,排除各種人為和自然的侵害,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不數典忘祖,用以聯絡同宗同鄉感情,他們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貫命名所居的村莊,因而,臺灣鄉下的村名大多採取以姓冠村的方法。所冠之姓通常是一村的大姓,或與該村的建立有關。如臺南的謝厝寮,姓謝的幾乎佔半數,三姓寮,系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建立。又如劉厝、張厝、蘇澳、錢厝坑、胡厝寮、江厝店、許厝港、何厝莊等。全都以姓冠村莊名。臺灣同胞儲存有相當濃厚的慎終追遠的中華民族傳統,不少姓氏設有本姓的宗親會組織。所謂宗親會,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分新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同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早期的宗親會稱為"食祖公會",其宗旨是弘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補,以發揚宗族精神,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祖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公共福利事業等。宗親會組織在臺灣極為普遍,如臺北市就有,李、王、龍、姜、宋、祖、何、郭、尹等
-
3 # 圭海四記
“林、陳、王”姓在臺灣都是前十的大姓,一般情況下,“陳林”二姓共同出現的機會更大,雖然陳姓在人口上稍高些,但林姓也差異不大。在大部分縣市,陳林二姓互為第一和第二,故民間常有“陳林半天下”的說法。
臺灣的十大姓,分別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是很典型的東南姓氏格局,這與臺灣人口構成關係密切。
根據臺灣客家委員會2010-2011年的調查結果,在臺灣,閩南人佔67.8%,客家人佔13.4%,其他為原住民和其他漢民系。
顯然,臺灣的人口結構與福建最接近,特別是閩南人,和部分客家人(廣東客家)。
(圖為東南四省十大姓對比)
(圖為東南各民系十大姓分佈圖)
而福建,歷來是陳姓、林姓和王姓的福地,三姓在此發展壯大。如,陳姓三大派中的兩大支就發源自福建漳州,分別為將軍派的陳元光和南院派;福建為林姓第一人口大省,衍生出闕下林、九牧林和遊洋林等諸多大分支;王姓更是有聞名東南的開閩三王。
這便是臺灣陳林王的淵源。
-
4 # 趣謎社
首先,臺灣姓“林、陳、王”的確實比較多,其中陳姓是臺灣的第一大姓,共有251.18萬陳姓人口,佔臺灣總人口的10.97%。林姓人口共有188.03萬,佔臺灣總人口的8.21%,為臺灣第二大姓。而王姓人口共有93.54萬,佔臺灣總人口的4.08%,為臺灣第六大姓,排在王姓前面的分別是“黃、張、李”。所以臺灣有句俗語叫“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而福建一直有“陳林滿天下”的說法。陳姓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廣東、福建、海南、香港、澳門等地都是第一大姓。不僅僅是臺灣陳姓人口多,整個東南亞的華人也大多是從這些省份遷出的,因此陳姓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第一大姓。
林姓也是南方大姓,臺灣也是林姓的第四大地區,僅次於福建、廣東和浙江。理由也和上述陳姓人氏的遷移相同。
而臺灣的王姓人口大多來自明朝江浙一帶的移民,王姓本就是中國第一大姓,主要分佈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所以相對來說王姓在臺灣排第六,並不算多,甚至可以說是“密度相對較低”了。
那為什麼福建有“陳林滿天下”的說法呢?——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三山志》(明代以前曾名《長樂志》,記載當時福州所轄閩縣、侯官、懷安、長樂、福清、連江、羅源、長溪、古田、寧德等12縣的歷史、自然、社會、人文各方面情況,是中國較早的郡志之一。)中曾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這“八族”就是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閩北建安(今建甌)及閩東晉安(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後來林姓和陳姓家族的人在福建和廣東就形成了龐大的家族群,後來又逐漸遷移到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回覆列表
臺灣的一句民間俗話:"陳林半天下,黃張排滿街",這代表的是:陳、林這兩個姓氏,在臺灣全人口中佔有的絕對優勢比例,其次是:張、黃、李,王姓是排行第六的。
臺灣姓氏排名前10名是: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順序。依據臺灣內政部門的資料,全臺姓氏共有1510個,其中陳姓佔11.14%,林姓8.31%,黃姓6.04%,張姓約5.27%,李姓5.13%,王姓4.11%。
陳+林約佔臺灣人口的20%,也就是每10個人裡,必定有姓陳、姓林的。陳林黃張李則佔了36%,超過臺灣1/3人口!
而其實不僅在臺灣,"陳林半天下"這句話在福建也是應驗的。福建的十大姓氏是: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其中,陳林就是前兩名,而前四名的陳、林、黃、張排序,與臺灣完全一樣,只有第五名福建是吳,臺灣是李。而吳姓在臺灣是排第七。
類似的情形還有廣東,廣東省的十大姓氏排序是:陳、李、黃、張、梁、林、劉、吳、羅、楊。陳姓依舊是第一大姓,林第六、黃第三。
再看看浙江省百家姓排名 前 10 位依次是:陳、王、林、張、李、葉、鄭、吳、徐、劉。陳姓第一,王第二、林第三。
為什麼福建、廣東、浙江與臺灣的姓氏排名如此雷同?原因就是,臺灣的漢人、客家人等,都是歷朝歷代從大陸移民到臺灣的,而福建、廣東、浙江這三個沿海省份就是最主要的移民省份,其中又以福建最多。
所以福建的大姓,就是臺灣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