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短髮姑娘z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有爭議為班昭)。她們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女子,才華橫溢、德才兼備,令多少後人無比嚮往、敬仰這些紅顏,真正揭示了一句話——誰說女子不如男!

  • 2 # 東海龍王

    中國古代才女——黃道婆

    談“才女”首先要搞清楚“才女”的定義,外表長得好看還是內心有詩文,或是天資聰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或是有特殊貢獻的發明家,對後世影響較大,留下美名的。這些方面的人物大家可以隨便舉出十個八個的不成問題,但是要論有特殊貢獻的“才女”首推元朝的黃道婆—她可是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大師。

    論長相她可能不是美女,但是論特殊貢獻她是名副其實的“才女”,她改進的棉紡織技術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可以和今天的袁隆平相比。因為“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衣食需求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黃道婆的貢獻正是解決了困擾古代社會幾千年的穿衣的衣料問題,為人們生產出了柔軟舒適,又價廉物美的紡織品——棉布,引發了一場紡織領域的“技術革命”。

    自元朝黃道婆改進了棉紡織技術以後,棉布就取代絲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棉紡織業也取代了麻紡和繅絲成為第一大手工業部門。她的改進技術不僅華人受益而且傳到海外,可以說在工業革命以前黃道婆的技術具有世界影響力。今天我們穿在身上的最舒適最環保對面板質感最好的就是棉紡織品,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應該特別感謝黃道婆,所以,我隆重推薦黃道婆為中國古代有最大貢獻的“才女”。

    附:

    黃道婆的簡歷和改進的棉紡織技術

    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黃道婆出身貧苦,少年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結合自己實踐經驗加以改進形成了一整套當時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工序。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 3 # 蟻史為諫

    中國古代才女可以說數不勝數。有人說: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還有黃道婆,武媚娘,王昭君,蘇小妹。

    武則天帶來了一個時代,她給自己立了無字碑後人評價;我認為她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才女之名當之無愧。

    王昭君帶來了和平,帶來了名族融合。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給中原漢朝帶來了半個世紀的和平,同時也把漢族文化帶到了匈奴加快了名族融合。 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雖然遠嫁,卻也還算的了尚終;同為四大美女的貂蟬,西施,楊玉環,史書上好像沒有過多描述他們的才能,他們的結局也不甚理想。

    李清照在詞創作、詩詞理論上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是宋代婉約派代表,給當時社會帶來了優美的詩詞,也給後人留下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優美文字。

    這些才女似乎還是美女。我們來了解一個醜女吧!一個戰國時期的才女,她奇醜無比年齡到了40還沒有嫁出去;最後卻自薦枕蓆成為王后。

    她的名字叫“鍾離春”也由於她生活的地方叫無鹽,所以她也叫“鍾離無鹽”後來也稱“鍾無鹽”諧音“鍾無豔”。

    說到鍾無豔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出生於戰國這個動盪時期,父親把她當成兒子來養所以成就了她才女之名。

    早說她給當時社會帶來了什麼。史書上記載的也不多,不過自薦枕蓆及諷諫齊王卻流傳千古。

    劇照或批圖故意在她臉上留下胎記以示她的醜,可是我們哪裡知道她到底有多醜。

    快40的老女人卻敢自薦枕蓆於齊宣王,這不只是需要膽量,還需要才學才能說服一個只顧著享樂的君王勵精圖治管理國家。

    她給齊國帶來了希望。齊宣王本來只顧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可是透過鍾無豔的諷諫卻開始勵精圖治;使齊國從岌岌可危無人管理到發奮圖強的希望。

  • 4 # 織網的喵

    在我們固有觀念中,古代女性都是受壓迫的,那我們來看看,明清時代的江南才女這一群體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跟我們想象中有什麼不同?

    當時的才女主要分為名妓和閨秀兩類,對名妓的培養出於秦樓楚館盈利性的需求,而閨秀的成長則多得益於文化世家的栽培,名妓才女的情況過於複雜,今天先來談閨秀才女。

    在大眾的印象中,閨閣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是在宋明理學之後,”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夫為妻綱”深入人心,女性地位一再下降。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其實明清時期的江南女子早就從習女教、做女紅的狹窄生活中解脫出來,開始走入吟詩作賦、交友結社等文人生活。

    那明清女性詩詞出版有多繁榮呢?據統計,明清兩朝出版過專集的女詩人就有近四千家,《歷代婦女著作考》中收錄的清朝三百年間的女著述家有3682家。

    明清時期的江南才女用她們的文學作品向男性世界展示女性的才智,向社會傳達了女性的訴求。她們開始在個人的作品中反思傳統女性角色地位,她們也渴望像男性一樣獲得較為自由的生活,能夠掌控個人命運。

    比如杭州才女陳端生,她的彈詞《再生緣》塑造了孟麗君這一形象,讚美了女性的智慧與膽略,歌頌了掙脫封建束縛的思想。

    透過文學創作,明清江南的部分才女還集結成社,交流作品,如杭州地區的蕉園七子結“蕉園詩社”,吳中地區的吳中十子結“清溪吟社”。

    從文獻中記載的大量才女事蹟來看,儘管她們還不能像男性文人一樣完全自由自在地出遊,但的確生活視野在逐漸擴大,社會經驗不斷增長,文學創作的內容也更加豐富。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群體能夠興起也有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

    首先,由於白銀流入,江南地區實現了貨幣化與商業化,使得原有的社會等級制度瓦解,社會趨於變動之中,城市文化興起,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城市的生活的複雜與流動增加了人們對於儒家經典所不能提供的新知識的渴求,由此刺激了坊刻業的發展和讀者大眾群體的出現。

    其次,家刻業的繁榮帶來的巨大影響,使得閨房中的女性有機會閱讀並與讀者進行交流,閨房的限制大大減弱,有學問的女性被家庭是為驕傲,也促使了地方對女性作家的推崇。

    最後再來看女性在儒家傳統的地位,現實中的女性與理想中的儒家道德準則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

    一方面儒家體系不允許女性接受過多的教育,但是一些訓誡之書出自有聲望的女作家之手。另一方面,最終女誡之書由於商業化與實用和詩歌結合,成為娛樂消遣之書。男性文人對女性作家的推崇一方面由於她們的詩歌不收教條拘束、真實,或者說女性本身就是詩歌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金錢的驅使,由此為文學女性創造了一定的地位。

    其實,古代女子並不完全像我們想象中的一樣,是受壓迫的群體,所謂的女子受壓迫論起源五四時期,代表作即陳東原的《中國婦女生活史》,傳統中國婦女的受壓迫形象其實是對中國古代女性真實生活的一種扭曲和偏見,那為什麼這種扭曲和偏見會備受推崇,成為20世紀的主流論調呢?

    根源在於,被壓迫的女性形象成為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中華民族的象徵,只有啟蒙女性,解放女性,中華民族才能進入現代世界,女性受壓迫的觀點其實是一種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建構。

    在明清才女雲集的江南,女性文學社團隨之興起,名媛結社,以詩文贈答唱和,互相交流、互相鼓勵,評論詩話,出版合集等等,她們的這些豐富生活告訴我們,也許受壓迫的女性存在於儒家道德中,但是未必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儒家社會性別體系具有極大的彈性,從而使其中的女效能夠獲得一定的自由,來寫作和表達自己組織女性社團,並且以各種方式來取得自我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質差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