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悟365

    三國裡最經典的三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袁紹輸給了曹操,而袁紹當時的兵力是曹操的十倍,糧草十分充裕,手下也不乏智謀,不缺猛將,如田豐、沮授、許攸、張頜、高覽等,都屬當世一流,反觀曹操,缺兵少糧,反而勝了。(袁紹開始佔優勢)

    我認為關鍵在於,袁紹內部,在戰爭期間,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導致許攸叛逃,把糧草囤積重地,烏巢地點,告訴曹操。(可以見得袁紹不會管理團隊)

    更可悲的是,袁紹竟然用嗜酒貪杯的淳于瓊,去守衛大堆糧草,不會用將啊,而曹操親自披甲,帶頭向前衝,誓死破敵,手下人還不玩命地跟著老大,燒燬了袁軍的絕大部分糧草。(可以見得袁紹不會用將,用才)

    當時曹操偷襲烏巢,這個關鍵時期,袁紹竟然不要糧草,反而去打曹操的空營寨,這麼大的官,還分不清孰輕孰重,錯過了誅殺曹操的大好時機。(可以見得袁紹不會做軍事決斷,沒腦子)

    官渡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主帥的管理能力,統籌能力,決策能力。

    赤壁之戰,曹操此時已經統一了北方,降伏了荊州,手下更是兵多將廣,準備一鼓作氣,消滅孫劉聯軍。(躊躇滿志)

    然而卻遇到了一個最大的困境,很多士兵水土不服,導致戰鬥敗多勝少,曹操又中了周瑜離間計,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聽從了龐統的鐵甲連環戰船策略。(猜忌盲目)

    長時間的勝利,讓他心胸變得驕傲自大,被黃蓋的詐降計所迷惑,於是黃蓋的火船藉著東南風,火借風勢,火勢蔓延,曹軍大亂,周瑜趁機率領精兵進攻,曹軍兵敗如山倒。(後悔莫及)

    曹操為何失敗?曹操多疑且剛愎自用,手下士兵水土不服,手下謀臣將領,不敢提出反對頭領的意見。

    夷陵之戰,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趙雲等的勸解,起兵伐吳,吳國大都督陸遜分析箇中利害,決定暫避鋒芒,不斷退讓。(憤怒充斥了理性)

    退卻到易守難攻的夷陵地區,展開對峙,堅守不出,劉備久攻不克,打了半年之久,劉軍熱不堪言,鬥志鬆懈,糧草困難,只好到密林處修整,為陸遜帶來了戰機。(將士疲憊)

    月黑風高夜,陸遜命令各個作戰部隊,帶上火把,四面出擊,火攻劉軍,劉軍全線潰敗,劉備心中咽不下這口氣,不久氣得一命嗚呼。(沒臉回家,面對朝臣百姓)

    劉備犯了很多兵家大忌,如不聽勸阻,恃強冒進,不查地形,無重點處處結營等。

    決定一場戰役的勝利,最關鍵的不是兵馬壯,錢糧多,而是主帥的素質,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領導的能力,是戰爭勝負的最要緊因素。

  • 2 # 中孚鑑

    首先,他們號稱百萬,其實沒有百萬,是一個誇張的說法,但是雖然誇張,卻體現出他的兵力強大。說明自己的兵力高於對手很多!

    三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主要有曹操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孫劉的赤壁之戰、劉備孫權的夷陵之戰!

    這些都是以少勝多,最終都是兵多的反而失敗!

    其次,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兵力多,可以說是百萬之眾,是敵人兵力的好多倍,所以他們就對敵人掉以輕心,有了輕敵之心,就有了傲慢之態。

    俗話說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他們覺得自己兵多,所以不把敵人放在眼裡,很多戰術和戰略都不高明,敵人反而用心籌劃,最終讓敵人有了機會,從而導致失敗!

    最後,他們號稱百萬,所以就主動攻打對方,而對方覺得敵人來勢洶洶,把這一戰看成是終極一戰,若是失敗就註定滅亡。

    所以兵少的一方,為了生存,全體上下都是眾志成城,上下一心,所以最終能打勝這場戰爭。

    在官渡之戰中,因為袁紹謀多斷少,又性格多疑和剛愎自用,被曹操偷襲糧草,導致軍心渙散,最終敗於曹操!

    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上下一心,用周瑜為都督,又有劉備策應,曹操軍又不熟水戰,過於輕敵,最終曹操被火燒赤壁!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攜大軍進攻東吳,劉備英雄一世,如今又兵強馬壯,哪能把名氣不大的陸遜放在眼裡,同時又以連營之勢布兵,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慘敗,也直接導致劉備沒多久就逝世了!

  • 3 # 源稚生

    三國時期,重要的三個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夷陵之戰。

    這三場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具有轉折點的戰爭。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打仗都很注重氣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也是有道理的,打仗裡己方人數多有利於士氣,便於作戰。

    而三國時期,那些戰鬥裡,為何聲稱“百萬大軍”的軍隊會失敗呢?

    首先,無論是袁紹,曹操,還是劉備都是因為自己過於大意,放鬆警惕,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其次,袁紹,曹操,劉備做為一方梟雄,極度的自信,不聽勸諫,加之當時的歷史因素,失利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最後,雙方勝敗關鍵來看,都是以火攻取勝:曹操火燒烏巢袁紹的全部糧草,周瑜火燒曹操的水寨戰船,陸遜火燒劉備的數十連營。

    雖然都是攻敗守勝。袁紹攻曹操,曹操勝;曹操攻孫權,孫權勝;劉備攻孫權,孫權勝。袁紹依仗兵多,驕傲心態畢露,而曹操則更冷靜。曹操兵眾之時,也存在驕兵心理,而周瑜則更冷靜。劉備兵勢兇猛之時,也存驕狂心理,而陸遜則冷靜至極。

    官渡之戰如此,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亦然,結果是袁紹狼狽逃回冀州時,士兵凋零,自己也病倒,比袁紹更慘的是劉備,兵敗之後劉備是狼狽逃竄,連成都都沒回去,就氣病而死,唯獨曹操兵敗的結果稍微好看一點。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三國中所謂的"百萬大軍"之戰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官渡之戰。袁紹是雄霸中原的霸主,勢力強大,地大物博。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迅速發跡。一山不容二虎,爭奪中原"一哥",於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當時袁紹號稱"百萬雄師",曹操則顯得"勢單力薄"許多。結果曹操出奇制勝,採取偷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的戰略部署,大獲成功,最終一舉擊潰了袁紹的"百萬雄師"。

    第二次是赤壁之戰。主角還是曹操。他當時挾官渡大勝之威,又有襲捲荊州之勢,追劉備於江邊,欲殲之,並一舉掃平江東的孫權。關鍵時刻,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兩軍對持於江邊。曹操為了在氣勢上壓倒孫劉聯軍,號稱百萬雄師,每人投鞭於江中可斷其流。結果周瑜和諸葛亮聯合制定了火攻的連環計,最終火燒赤壁,殺的曹操落荒而逃。

    第三次是夷陵之戰。當時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毅然不顧諸葛亮之勸阻,憤而伐吳。當時劉備興師動眾,磨刀霍霍,準備了一年時間,傾蜀國的上下大軍而伐吳。東吳派陸遜率軍抵抗,釆取避其鋒芒、步步為營的戰略,結果在夷陵成功打敗了劉備,結果逃入白帝城的劉備抑鬱而亡,蜀國國勢一落千丈,徹底改變了三國格局。

    儘管三次戰役,強勢的一方都號稱百萬大軍,但實際上遠遠沒有百萬,他們只是動用了"心理戰術",想以此壓迫對手,甚至迫使對手投降。但結果適得其反,為失敗埋下了隱患。

  • 5 # 初心如舊

    三國中為啥幾乎每次號稱百萬大軍的一方,都最終失敗了呢?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但關鍵因素有三點:一是百萬大軍基本都有吹牛成份;二是弱勢一方作了充分準備;三是應了一句古話“驕兵必敗“。按說兵力是最重要的軍事機密,但為了從氣勢上震懾,恐嚇對方,達到政治目的,號稱就成為常用手法。號稱可以透過釋出檄文,派出間諜宣揚吹噓,或故意顯示等形式,讓大眾

    相訊號稱的真實性。但是如果沒有被嚇到,仍然堅持頑抗的都不是平庸之輩,該投降的早投降了。比如,赤壁之戰前的劉琮,遠在益州的劉璋,都遣兵給軍,有投順之意了。按說,作為所謂百萬大軍的主帥,這時應該保持清醒頭腦,認真對待剩下的這些殘餘勢力,因為這些人不怕你,說明必然有兩下子,可不幸的是,諸如曹操劉備,就以為自己真有百萬大軍,麻痺大意,自以為是,別人勸誡仍然滿不在乎,要不失敗估計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在三國演義中,號稱百萬大軍的,就是官渡之戰的袁紹,實際當時出兵約十萬,曹操約兩萬多人馬。赤壁之戰的曹操,實際兵力約十五六萬。孫權劉備聯軍約五萬人馬。夷陵之戰的劉備,實際約七八萬人馬,這裡有個對照,建安二十年(215)呂蒙奪取荊州長沙等三郡後,劉備曾帶兵五萬返回荊州,令關羽帶兵三

    萬入益陽,到夷陵之戰時,荊州已經丟失,即使挖潛力,再挖出60%的兵力很難作到,加上蠻王沙摩軻,杜路,劉寧等兵馬,頂多七八萬,而且劉備還有江北黃權大軍,真正對付東吳,可能只比陸遜略多一點。但當時劉備戰爭動員作得好,士氣高昂,水軍是順流而下,氣勢恢宏,加上理直氣壯,吳軍則理虧詞窮,所以開始吳軍打得很被動,但吳軍實力並沒有多大損失。(6:2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控制身體血糖水平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