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太極雲飛揚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

    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丰、王宗嶽。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楊露禪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當然也有說宋朝張三峰和明朝張三丰是一個人。最早出現的典籍為張三丰的《太極拳經》,和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張三丰創造太極拳的時候不叫太極拳,叫太極十三式,或者叫長拳、綿拳。後來其弟子張松溪把這套拳發揚光大,集眾家之長擴容,改名為張三丰始祖太極拳。

    現在普遍流行的太極拳為武當山的三豐太極拳,和陳王廷傳下來的陳式太極拳、楊露禪的楊式太極拳、武禹襄的武式太極拳。吳鑑全的吳式太極拳,孫祿堂的孫式太極拳。最流行的為體育總局改編的簡化太極拳。

  • 2 # 姚宇時代頻道

    不斷的講翁同龢的故事!然後還有張三丰的傳說!有意思嗎?

    問題很清楚,是名稱是怎麼來的。不是問是從那個傳說來的,或者那個傳說裡的那個人說的。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規律,武術也不例外。名稱往往滯後於用法,甚至很久。太極拳是個很經典的案例,值得一說。

    嚴格意義上講,首先太極拳這個名字,跟張三丰無關,跟翁同龢也無關,跟王宗嶽也無關。但是從文化意義上講跟這幾人又有關,甚至跟所有武術人都有關。

    為什麼?

    歷史上講,太極出於易經,而易恰恰是華人日常無所不包的生活。因此太極關聯每個人。總有人把張三丰和太極拳扯上關係,必須再一次辯證。誰能拿出張三丰的太極拳論者,可直接跟我聯絡。

    論證後確實者五位數人民幣伺候。

    張三丰一生寫經很多,本人都翻過,可惜真沒發現太極拳論,也沒有隻言片語講拳理。到是有一些吐納養丹的法門,屬於典型的道家煉丹術。因此如果說術數裡的太極,那麼我承認張三丰是有關的一位。但是,他和太極拳絕對無關!

    翁同龢這事就更扯了,故事過程我就不贅述了,講講我的觀點:誰能告訴我翁同龢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什麼場合?為什麼非要評價楊露蟬的?根據這個故事的邏輯,太極拳是因楊露蟬而得名,因此我想問,這是哪一年?那一天?又是什麼原因而定名的?

    如果答案只是傳說,就先別說了,如果確有實證請拿出來!所以我認為這個故事斧鑿痕跡過重,更像人為貼金之作。這個八極拳那句: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級定乾坤。是一樣的模式。我請問,太極拳和八極拳那個不是武術,為什麼還有一文一武之分?顯然,人為痕跡。

    王宗嶽,這個人非常奇特,有人說他是明萬曆時的人,也有人說他是清時的人。反正無考說什麼也不好辯。但是太極拳論確實值得一說。這個論首先絕不是太極拳論,大家都知道的傳說是出自武禹襄的,他哥哥在鹽店得到,轉手武禹襄因此現世。有人說這是武禹襄寫的,假託王宗嶽這麼一個無從考證的神秘人物拿出來,給了楊露蟬。這不太可能,別的不說,從文字功力和對太極拳的理解水平看,武禹襄遠沒有文字背後那人的功力。而當時功力更高的顯然是楊露蟬,但他又絕沒如此文采。所以必另有其人,因此我還是比較傾向相信王宗嶽確有其人。

    但是說他和定名無關,原因何在呢?

    這就叫歷史規律和文化規律,歷史上所有的技藝形式都遵循著越晚越成熟、越完善、越科學的規律。比如京劇,徽班進京時還是地方戲徽劇,但今天已成國劇。一百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唱腔、唸白、服化道、表演程式。今天已達巔峰。

    那麼武術也一樣,拳法本來一直都是武術的末節,因為戰場殺敵要靠兵器,所以拳法一直是基本功一類的。到了楊露蟬時代也不例外,打拳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乾的事兒,正規軍都有兵器。但是,武術的發展還是在遵循著規律的,就是完善。而太極拳的確是各種拳法中最完善的拳種。雖然當時還有很多其他拳種。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所有拳法都不可能有機會上戰場,因此任何拳法都沒有經過戰場洗禮的機會。那麼民間發展其實有點像在真空環境下養的昆蟲,自己玩。我們知道楊露蟬進京後也是陪王公貴族玩。而陳家溝的拳很長時間裡都還叫炮錘或長拳。

    楊露蟬的確是個人才,文化水平不高,但智商很高。不僅功夫好,而且善於琢磨。太極拳的大發展的確他的功勞至大。剛才講了武禹襄把太極拳論給了楊露蟬,這段基本屬實。但那篇東西在遞到楊露蟬手上的時候還不叫太極拳論,這篇拳論中的文字其實是對當時中國武術核心技巧的一篇論文。這是事實,因為在我對照大多數拳法之後,我發現都或多或少的和這篇拳論相似。當然,也有可能是別人抄它,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那麼我們知道,但凡開宗立派者,都必須要有第一是技術,第二是理論。楊露蟬當時是有技術的,但恰恰缺理論。而武禹襄送來的東西剛好是及時雨。那麼拳論開篇又有:太極者無極而生。的文字。以楊露蟬的聰明,順理成章給自己的綿拳完善了一下,就叫太極拳了。

    所以之後,跟陳家溝,楊露蟬,武禹襄有關的拳法都宗了這個名字,當然他們耍的也得是那麼回事。

    哲學指導技術 技術印證哲學

  • 3 # 太極仁拳

    《太極拳的來歷》

    內家拳就是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八卦掌和形意拳都不屬於內家拳。

    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所寫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這段話指出了內家拳的特徵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既僕”,不像外家拳(少林拳)那樣“勇”猛剛強。同時指出由於外家拳(少林拳)“拳勇”“主搏於人”,亦即喜好先發攻擊對方,這就使得外家拳(少林拳)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讓對方“人得以乘之”,亦即容易讓對方得以後發先制順勢而為,使外家拳(少林拳)手“應手即僕”,亦即失去平衡跌仆倒地。這正是王宗嶽《太極拳論》所描述的太極拳技法的特徵順勢而為以柔克剛。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 由此可見,太極拳在王徵南生前所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只不過當時不叫太極拳而被稱之為內家拳,直到王宗嶽寫了《太極拳論》之後,內家拳才被稱為太極拳。

    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所記載的這段墓誌銘文可以看出,在王徵南生前那個年代就常見外家拳(少林拳)手敗於內家拳(太極拳)手“應手即僕”的競技場面。王徵南就是非常有名的內家拳(太極拳)高手。

    內家拳(太極拳)跟外家拳區別在於:1、外家拳專於致堅,內家拳專於致柔; 2、外家拳專於先發進攻,內家拳專於後發先制; 3、外家拳專於以剛克剛,內家拳專於以柔克剛。

    綜上所述可知, 太極拳並非發源於陳家溝,也不是陳王廷所創,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 4 # l大夢先覺l

    中國自古就有“柔弱勝剛強”的老子哲學,這一哲學體現在武術上就是“以短乘長”“以弱勝強”。“以短乘長”主要體現在劍術上,“以弱勝強”主要體現在拳術上。劍術雖然多數失傳了,但文史資料上還是依稀可見的,但拳術卻不見記載。

    不記載不表示沒有,可能是拳術不如劍術更實用,所以劍術有更多的光環。但元朝禁民間執兵器後,劍術逐漸失傳,但拳術大興,張三丰就是拳術集大成者。

    劍因為不耐磕碰,又比較短,所以使用時注重四兩撥千斤,注重身法,以巧取勝,以小力勝大力。劍被禁止後,劍術的理念傳移到拳術上,促進了拳術發展。張三丰就是在此背景下創造了十三式。十三式是太極拳的母拳,最初在武當山流傳。

    明末,天下大亂,眾多道士下山傳拳。

    明末清初,山西介休綿山有道士傳拳,從綿山傳出的十三式被稱為“綿拳”。河南博愛太極宮有道士傳拳,從太極宮傳出的十三式被稱為“太極養生功”。

    綿拳後來又發展出三支。一支是洪洞通背拳,一支為澤州小王莊太極拳,另一支在北京白雲觀綿拳。河南博愛太極拳則主要在當地流傳,後發展出趙堡、楊式、陳式、吳式、武式、孫式、李派等各家太極拳。

    太極拳當然是能實戰的,但因為太極拳實戰的難度太大,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所以能學會的也是寥寥無幾,“代不數人”,每代只幾個人而已。尤其是現代,打架是要坐牢的,而且大家都很忙,沒工夫靜下心來練太極拳,所以太極拳逐漸衰退。現在只保留了其中的養身拳架和兼具競技意義的推手。這些東西雖然離實戰有距離,但依然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太極拳實戰中的精妙部分。但太極拳不會消亡,因為她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不滅,太極不滅。我相信,當中國富強了,大家有了空閒,太極拳這種能不傷人的神奇拳術會重新興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詞牌《何滿子》多為斷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