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楊楊Yang0707
-
2 # EmacserVimer
首先表明,我不懂所謂的資訊流!
資訊傳遞的方式不一樣那麼最終代表的價值也會不一樣
社交關係的資訊流方式穩定性更好,適合傳遞對使用者直接有價值的資訊,這是一個強大的關係網,單個價值更高;基於興趣推薦的資訊流方式,豐富度更好,適合於傳播領域更多的資訊,對於工具的個性化要求更高,普適性更好。
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資訊傳遞的變化方式
第一階段:門戶時代
門戶時代資訊不夠多,一個網站可以網路所有品類的資訊,這取代了簡單的郵件資訊通訊,於是這也成就了以Yahoo,中國的四大門戶。
第二階段:社交、遊戲、電商
第二階段,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發現,資訊需要在熟人之間。於是出現了社交網路、即時通訊產品,Facebook,騰訊迅速成為行業巨頭。
慢慢的人們發現,虛擬的網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娛樂自己、尋找寄託,各種折扣、一站式的購物體驗...解放了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惰性、滿足感。
第三階段:消費電子、移動互聯、個性化
所以我們總結出來兩個特點,從服務到個性化服務,從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到資訊個性化分發給特定的使用者,這其實是一個迭代發展的過程。
網際網路過了紅利期,爆發期,應該是到了收割使用者、收割收穫的時候了 ,那這個時候競爭其實更加強大,因為在你能所想到的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可能涉足的領域,基本上都已經被各大領域的巨頭所把持,所以產品如何脫穎而出?自然是特色!
未來個性化推薦是資訊流產品的核心命脈
-
3 # 歸零597
實對於資訊流的推薦我們是選擇社交關係或選擇興趣愛好或選擇時間流或其他因素作為推薦條件,其實可能不是單一原因,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內容以及不同的目標或有所不同,可以多維度組合也可以使用單一條件。
當前問題對於是依賴社交關係還是依賴興趣屬性,這兩個完全是不同的維度,形式也不一樣,當然也可以組合。
社交關係是網狀的連結:理論上說說是無窮的,《Six,Degrees》這本書提出一個簡單但很重要的觀點——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最多隻隔著六個人。也就是說,最多透過6層關係,就能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當然可能有些誇張或者理想化,但也說明了社交關係網的強大之處。在使用者基數大,社交關係較為活躍的產品裡面可能比較適合的。
興趣愛好是垂直類分:理論上我們是進行一刀切,交叉分類。特別是大量使用者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實際的去了解或者分析每一個使用者,因此只能從使用者填寫的資訊以及記錄、收集使用者行為,把具有某一屬性或某一行為的使用者歸類到某一興趣愛好中。當然可能一個人會被分到多個興趣愛好中,比如我經常買保險或理財產品,那麼保險理財裡面可能有我;我經常買最新的3C產品,那麼數碼科技裡面可能也有我。在使用者基數較小或興趣愛好明顯的產品裡面可能比較合適。
1、產品所處的時期:前期、中期及後期;
在產品前期、中期、後期其實差異很大,前期可能剛面世,使用者基數不夠,社交關係也不太活躍,那麼對於資訊流的推薦可能走興趣愛好的路線較好。相對於每個使用者的小點而言,透過興趣愛好大分類每一個分類都可以獲得相對可觀的使用者量。
在產品中期也就是成熟期,使用者基數沉澱足夠了。透過前期一些興趣愛好打造的關係,產品內部社交關係也提升上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去進行社交關係的發展與擴張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只是興趣愛好的弱關係肯定是不夠的,興趣愛好的發展其實也是為了交朋友,強化這種關係,為什麼人們天天都使用微信、QQ,因為我們熟悉的的朋友(強社交關係)都在這裡。
最後在產品的後期,只是社交關係可能也已經不能維持了,比如題主所列的微博,現在差不多就是這個階段,使用者基數夠了,但是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與產品之間關係真的不太強(和微信比好像差得有點距離大)。舉個栗子:我們的父母親人,這種社交關係強嗎?毋庸置疑的很強,但是當你到30歲、40歲後還經常每天和他們聊天嗎?同樣毋庸置疑的沒有,這時候我們和他們的聯絡更多的是處於一種親情上的慰問;另外看看自己的微信裡面多少熟人一年以上沒說過話了就更加明白了。因此這個時候其實可能需要組合了,依賴社交關係重新發掘新的興趣熱點及關係,人的內心裡其實是很孤獨的,總是喜歡不斷交新的朋友,這一點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都如此。
2、產品現在的目標:發展興趣愛好、發展社交關係;
當然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這是相對的,因為沒有強關係(內容和知識不一樣其實很多是生命週期是很短的),因此某一天有一個更好的社群產生可能這幫人就段時間集體跑路咯(曾經火爆一時的論壇就是前車之鑑)。因此最後引導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與平臺之間進行強關係的建立還是很有必要的,命運只有掌握在自己手裡睡著才踏實啊。
3、產品的內容導向:社交關係型、興趣愛好型;
其實這裡和第二點是相關聯的,產品的內容導向和產品目標不符,那感覺可能特麼的有點小尷尬。產品目標是要做興趣愛好的關係,但是你不引導產出這方面的內容,那你讓這一堆被你騙進來看美女的屌絲單身狗情何以堪呀!因此在個人目前認知有限的情況下認為第二點和第三點對於一個產品應該是同步進行的,至少和你當前階段的產品目標是同步的,否則只能讓被你騙進來的同學含怒(淚)轉身了——頭也不回。
最後產品其實是一個實物的抽象概念,和“人”一樣可能同時具備多種屬性,比如我的產品還在初期,但是興趣導向很強;或者我的產品已經成熟但社交/內部關係薄弱。那麼還是建議在社交關係與興趣愛好以及其他因素進行組合同步進行,只是每個階段會有每個階段的偏重不同,前期要保證自己能發展起來,活下去不是。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將問題拆分一下,抓取三個重點關鍵詞——社交關係、興趣推薦、資訊流。
拆分完之後要對這三個詞語有個概念,知道這三個詞到底代表了什麼:
(1)社交關係:人與人之間透過線下,線上的方式交往所形成的關係叫做社交關係。
(2)興趣推薦:基於人與人各自擁有不同的興趣偏好進行相應的推薦叫做興趣推薦。
(3)資訊流:一連串訊息進行組合形成資訊流。
第一階段:人與人之間主要基於地域進行社交或資訊傳遞,如果要進行遠距離社交或資訊傳遞,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所以這也造成大家總是和住的近的人比較熟,而資訊也總是在小範圍內傳播,傳遞速度慢。
第二階段:網際網路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人們可以在電腦面前低成本的進行交友以及獲取各地的資訊。
第三階段: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徹底告別了裝置的限制,只要手機在身上,那麼幾乎可以完成基於心理上的各種需求了。
第四階段:正處於初期,基於目前技術的限制,現在正在進行資訊流的智慧推薦,小範圍的智慧社交關係推薦。
那麼透過這四個階段的演變我們再來看現在的這個問題。
第一階段:(1)主要獲取資訊的方式:報紙、熟人傳播、發簡訊。(2)主要社交方式:地域社交,電話
第二階段:(1)主要獲取資訊的方式:PC端的入口網站(搜尋引擎、新聞資訊網等)、社群平臺(天涯、貼吧等)、社交訊息(QQ空間、微博訊息等)。(2)主要社交方式:PC端的QQ等
演變上都遵循了事物的生命週期發展規律:初期(少)——發展期(多)——成熟期(冗餘)——衰退期(篩選)。
從資訊獲取上來看:紙媒或熟人→PC端資訊→移動端資訊→資訊篩選
我們常說微信是一個偉大的產品,就是因為它劃時代的特徵,在第三階段就做到了熟人社交(篩選好友)的地步,但是其本身也會有有自己的發展生命週期,所以在目前階段,人們雖然在微信的使用上沒有減少,但是基於社交關係的資訊流——朋友圈,使用頻率卻是在逐漸降低的。
回到問題上來看,基於社交關係和興趣推薦的資訊流有什麼優劣?
在資訊流的角度上來看,興趣推薦是對冗餘的資訊進行了篩選,可以看做是社交關係資訊流的正常演化。
從優劣的角度上來看:
基於社交關係的資訊流優點是可以看到所有社交關係的資訊,缺點是當社交關係變得越來越龐大,人們往往會錯過重要的社交資訊。其中重要衡量點是社交關係的體量。
基於興趣推薦的資訊流優點是可以透過機器學習進行資訊的智慧化推薦,能最高效率的看到感興趣的資訊,缺點是機器學習是基於人設計的但卻不能完全代表人的思想,可能會錯過一些雖然不感興趣但是卻重要的資訊。其中重要衡量點是機器學習的智慧程度,但也要基於資訊的體量才能夠實現(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