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影視精剪
-
2 # 喃語直言
《佈列斯特和約》是一戰後,蘇俄政府與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 克(今佈列斯特)簽訂的一個和約。從幾個方面分析來看,這個合約應該是一個 被迫的、臨時性的妥協合約。為什麼說是一個被迫的、臨時性的妥協合約?
首先,《佈列斯特和約》對於當時的蘇俄而言,非常的不利。根據合約細則,蘇 俄將面臨3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後來加至60億馬克),喪失100萬平方公里的土 地(後來加至323萬平方公里)和5000萬多萬人口,以及失去全國54%的工業和 33%的鐵路。這樣的損失是難以承受的,但是又必須承受。如此不堪,如果不是妥協,又是什麼呢?
其次,蘇俄不籤《佈列斯特和約》,後果將相當嚴重。如此近乎苛刻的和約,蘇俄內部許多人包括高層都是極力反對的。但是無奈於德國已下德國,德軍前鋒部隊已兵臨蘇聯首都彼得格勒城下,眼看形勢危急,急於擺脫困境的蘇俄政府只能在和約上籤下了字。這樣的胯下之辱,如果不是妥協,又是什麼呢?
第三,蘇俄政府急於擺脫當時的內憂外困局面。內憂:1917年,已被一戰折磨到精疲力盡的蘇俄又迎來了兩次全國性革命,一次是二月革命,一次是十月革命,兩次革命雖然意義重大,也使蘇俄的日子雪上加霜,國內經濟凋蔽,幾近崩潰,連糧食供應都非常緊張了,前方士氣萎靡低落,有譁變的危險。外憂:一戰中,俄國死亡170萬人,蘇俄政府面臨協約國的敵視,隨時有被入侵的危險。在這樣內憂外困的情況下的簽約,如果不是妥協,又是什麼呢?
蘇俄打的是這樣一個算盤,向德國低頭,從本來就消耗不起的一戰中跳出,在德國集中精力去對付協約國的時候,爭取得到喘息,騰出一隻手來,加緊國內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以圖恢復,至於和約的內容,以後再想辦法。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從後來的結果來看,也是按照這樣的態勢發展的。德國戰敗後,於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佈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
3 # Hombretonto
外強中乾的沙俄在一戰東線損失慘重,屢戰屢敗,國家深陷戰爭泥潭,財政崩潰,物資供給困難,民生凋敝,內部矛盾嚴重激化是簽約背景。沙皇政府之所以垮臺也是因為俄華人民不再需要戰爭了,如此一來,不論誰執政,退出戰爭保證民生都是首要任務,所以簽約既是在政治上爭取人心,有其短期的考慮,也有從長遠看儲存民力,為未來國家建設儲存力量的考量
-
4 # 雜話亂談
1918年3月3日,蘇聯在毗鄰波蘭的白俄羅斯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市與同盟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簽署了一項條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根據《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規定,蘇聯承認烏克蘭,喬治亞和芬蘭的獨立;割讓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給德國和奧匈帝國;然後將卡爾斯、阿爾達罕和巴圖姆割讓給奧斯曼土耳其。損失領土約100萬平方英里,其人口的三分之一約5500萬人;它的大部分煤炭、石油和鐵礦儲藏;還有大部分工業。蘇俄也將支付60億馬克的賠償。此外,德國要求賠償據稱由於俄羅斯革命而蒙受的損失5億盧布。列寧痛苦地稱該解決方案為“失敗,肢解,奴役和屈辱的深淵”。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協約國獲勝,佈列斯特條約被廢除。根據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被迫放棄《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所獲得的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與法國、英國結盟。在戰場上的失敗加劇了俄羅斯大部分民眾,尤其是貧困的工人和農民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這種不滿促進了共產主義的事業。
2月革命於1917年3月上旬爆發(或根據當時的俄華人使用的儒略曆為2月)。尼古拉斯二世當月下旬退位。列寧在4月中旬從德國流亡(由德華人協助)返回後,他和他的布林什維克同胞迅速工作,從俄羅斯戰爭部長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手中奪取了政權。在11月初,在沙俄軍隊的支援下,他們取得了成功。列寧作為領導人的第一個行動是退出一戰。
1917年12月上旬達成了停戰協定,12月15日宣佈正式停火,但確定和平條款卻要複雜得多。談判於12月22日在佈雷斯特-利托夫斯克開始。蘇俄外交事務委員萊昂·托洛茨基,德國的理查德·馮·庫爾曼和奧地利的奧托卡·策爾寧伯爵率領各自的代表團。
2月中旬,當憤怒的托洛茨基認為同盟國的條款過於苛刻且對領土的要求無法接受時,談判破裂。戰鬥在東部戰線短暫恢復,但德國軍隊進展迅速,列寧和托洛茨基很快就意識到處於弱勢的蘇聯將被迫屈服於敵方條件。談判在當月下旬恢復,最後條約於1918年3月3日簽署。
和約導致大量領土喪失,但也促進並加速了其中一些主權國家的人民的自決程序。隨後,在蘇聯成立的時候,這也影響了列寧對這種特定模式的選擇:蘇聯由主權加盟共和國組成,它們可以自由從蘇聯脫離。
-
5 # 宣紙講歷史
《佈列斯特和約》,全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蘇俄政府與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佈列斯特)簽訂的和約。它是蘇維埃俄國同德意志帝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1918年3月3日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羅斯共和國佈列斯特)簽訂的條約。
主要內容有:
①締約雙方宣佈停戰。
②俄軍全面復員,在簽訂普遍性和約之前,俄軍艦駛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裝。
④在締結普遍性和約和俄軍全面復員之前,德國將繼續佔領德軍於和約簽訂前夕在上述地區以東所佔領的地方。
⑤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併)。
⑥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
⑦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列寧親自挑選出談判官與德國談判。條約極盡苛刻,使蘇俄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這對蘇俄將是傷筋動骨的打擊。德國拿出這個文字的時候,蘇俄代表都承受不了,把這個文字發給彼得堡,交給俄共中央決定籤是不籤。列寧看到以後心情很沉重,但是他決定簽訂這個條約。當時俄共絕大多數代表認為它喪權辱國,絕對不能接受。
最後列寧同志做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演講,說:“誰今天不在《佈列斯特和約》上簽字,他明天就將在蘇維埃俄國的死亡證明上簽字”。就是說不簽字就意味著不退出大戰,蘇維埃俄國將必死無疑。列寧說,“我徵求大家同意來籤這個《佈列斯特和約》,如果你們否決的話,我將辭去這個職務。”最後俄共被迫以微弱多數透過簽訂條約。
德國佔了很大便宜,立刻把軍隊移到西線,英法前線的壓力倍增,英法對蘇俄咬牙切齒的痛恨,幸虧俄國退出美國加入,否則在1918,一戰差點讓德國翻了盤。
雖然蘇俄老百姓和政府官員很多人反對這個條約,都認為列寧喪權辱國。但是列寧高瞻遠矚,他認為德國以一己之力對抗英、法、美、意、日等世界級的強國,德國必敗。德國戰敗,就可以宣佈那些條約作廢。事實證明,德國果然戰敗了,《佈列斯特和約》果然廢除,領土果然被收回。我們看到俄國籤這一條約的唯一目的就是緩一口氣。
列寧還做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他對華人說:你們欠沙皇政府的錢,蘇俄都不要了,那些都是非法所得。列寧轉過頭對英法說,我們欠的錢也不給了。我們可以想象出英法政府心裡的陰影面積……
回覆列表
從表面上看來,佈列斯特合約毫無疑問是喪權辱國的。
甚至可以說,該合約是上世紀最為屈辱的合約之一
意味著: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白俄羅斯)和高達6000萬的人口,同時也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這種讓步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為了保證爭權的穩定,列寧的方法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和德軍停戰,全力解決內亂。
列寧認為,德軍也迫切希望停戰。德軍戰敗也幾乎是必定的事情,他急需結束兩線作戰,將主力擊中到西線和英法拼命。
所以,列寧只要滿足德華人的要求,德軍肯定會停戰。
同時,列寧的私下想法是:德軍預計或早或遲就會投降,簽訂的條約都會作廢,到時候收復丟失的領土即可。1918年11月13日,蘇俄政府利用德國在大戰中的失敗宣佈廢除該和約。
事實上,德軍投降以後,列寧確實乘機收復了大部分領土,但仍然有一部分沒有收回,比如波蘭。
這個合約不是緩兵之計這麼簡單,但它也導致了俄國國內外政治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