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頭琪琪

    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但眾多實力各異造車新勢力品牌,以及質量良莠不齊的產品一同湧入市場,也形成出一些市場亂象。這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規範不完善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政策的修訂與落實。

    日前,市場翹盼已久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頒佈,從此次政策的調整能看出,補貼的金額比去年有著較大的下滑,這無論對車企亦或消費者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此,各個車企將會推出哪些應對措施,來穩定新政策過渡期的銷量波動?

    迄今最嚴的補貼政策,低續航低密度車型將被勸退

    我們不妨先看看今年的補貼新政與歷年有何區別?從對比圖中可以看出,首先是純電動乘用車補貼檔數較去年有所減少。去年的補貼政策取消了對續航150km以下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今年則對純電動乘用車的續航里程有著更高的要求,直接取消了續航250km以下車型的補貼,門檻升至續航250km以上。

    其次是補貼金額的下滑。以續航在250-300km區間的純電動乘用車為例,2017年的補貼金額為4.4萬元,去年為3.4萬元,而今年則僅為1.8萬元,補貼金額較往年降幅47%,而新政補貼金額最高降幅達到60%。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的補貼金額降至1萬元,較往年銳減55%。對比動輒將近二十萬元的起售價而言,這點補貼顯然是杯水車薪。

    增程式新能源汽車

    而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補貼的門檻由去年最低105Wh/kg調整為最低125Wh/kg,而最高補貼倍數則由去年的 1.2倍降至1倍。這也就意味著此前透過堆電池來提升續航的操作已不再可施。

    從上述補貼新政的一些變動來看,新政策不僅對於受補貼物件的條件越來越高,同時對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這對於車企的技術革新和車型售價下探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相較此前的補貼政策,新政不再單一地為了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而進行補貼,而是“補精補優”,旨在推動高質量、高續航的新能源車型發展,並由此逐步減少新能源汽車對政策補貼的依賴,引導新能源汽車良性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新政還指出,過渡期後將不再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購置補貼。

    補貼新政下車企的眾生相

    補貼政策的變化勢必會引起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的波動,各個品牌在此時又會推出哪些應對措施來減少銷售市場的影響?從目前一些車企公佈的方案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處理方式——價格調整、過渡期保價以及繼續觀望。

    其中,不少造車新勢力和傳統品牌車企都對價格做出了調整。像是小鵬、新特、威馬品牌就“先發制人”,在政策落地前採取漲價措施,給消費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不過,這種處理方式能得到多少消費者認可並買單就不得而知了,軲轆哥倒是覺得挺可笑,在市場上仍未站穩腳跟,就擺出一副自恃清高的姿態。另一邊廂同為新勢力品牌的蔚來、領跑、前途則為最大程度保證其使用者權益不受影響,在限定時間前給予保價政策。

    而部分傳統車企對價格也相當敏感,不敢輕易地做出價格調整,諸如吉利新能源、比亞迪、東風日產、廣汽新能源等品牌都推出了限定時間前的保價政策。與上述新勢力品牌的保價政策略有不同,傳統車企有著較為雄厚的實力背景,保價的時間也更長一些。以東風日產為例,使用者只需在今年6月25日前上牌就能享受到與此前一樣的補貼額度。

    另一方面,也有些車企仍處於觀望狀態,像是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和江淮新能源,目前仍為公佈相對應的具體方案。江淮新能源副總經理汪光玉透露,由於退坡幅度較大,降成本、控費用需要週期,各品牌新能源乘用車漲價將成為必然,具體幅度將視各家產品技術達標區間、成本與盈虧狀況以及市場競爭力等因素綜合權衡。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出現,是將一大批想湧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選手推向競技臺。前期任由它們相互廝殺,在到達一定的時間後,推出新政淘汰場上的弱者。只有經過數輪政策洗禮而屹立不倒的選手,才有資格繼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繼續生存。消費者在這其中一直都是充當著觀眾的角色,誰在臺上的表現突出,誰就能博得消費者青睞。繼往開來,每次新政的推行,總有車企會被擊敗,像是力帆新能源、Mustang新能源、華泰新能源等等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那麼,在此輪新政的壓力下誰又會成為最先離場的失敗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員工說:要不五天八小時,要不給加班費,否則我不加班,HR該如何解釋?